康厝林福德正神廟千年重建福建康氏五山兄弟百年首聚
瀏覽:
次 日期:2013-06-11
據(jù)傳,唐朝河南省固始縣康氏隨陳元光部隊入閩平定“十八洞”后,解甲歸田,生息建社于此,名曰:“康厝林”,社興旺發(fā)達之時,有十八個角落,兄弟同中進士,享有朝廷官員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殊榮。七百年前左右,打死過路護衛(wèi)巡按官的御林軍,官軍剿社,族人四散逃亡,留下遷居五山史話:龍??h安山(包括溪墘村)廈門同安區(qū)豪山、惠安縣崧山,永春縣鳳山、廈門翔安區(qū)箱山,少數(shù)康姓逃避后,重回“康厝林”居住,一九二一年北伐戰(zhàn)爭,國內(nèi)混亂,土匪橫行,余下四戶搬到近鄰金沙社(今沙坂村)定居,原社留下倒塌祠堂、石旗桿、水井、紅代公廟、安山介爾景福廟遺跡。二○○三年政府鏟山平整土地為開發(fā)區(qū),歷史遺跡全毀,族人與政府多次協(xié)商,安山介爾景福廟離原基四十八米于二○○九年重建,面積三平方米,保護了安山介爾景福千年石神像遺跡。二○一三年農(nóng)歷二月份,漳州興威食品廠無償提供土地,五山族人共商共力再擴建,面積近二十平方米的千年神像廟,并立《康厝林社碑記》,值此農(nóng)歷四月二十四日(六月二日)的大好日子,五山族人在千年歷史遺跡重建保護之時,也舉行了康氏五山兄弟百年(離別近七百年時間)首聚慶典。
這次參加會議的有福建省康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康文良、康長華,副秘書長康小明,各縣康氏文化研究會代表,五山兄弟族人代表,本地二十二戶族親及其他鄉(xiāng)親三百多人出席了大會。在慶典儀式上,全體族人起立,聆聽《康氏之歌》后,漳州市康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康亞皮代表五山籌委會發(fā)表了講話;他肯定了“康厝林”是康氏“五山”的發(fā)源地,歷史古跡也是共有的,并建議今后五山兄弟要加強聯(lián)誼活動,增強共識。副會長康長華、沙坂村書記陳啟偉致了歡迎詞,接著還有惠安縣(崧山)康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康培英,永春縣(鳳山)康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康望麟、龍??h安山村長康玉川等發(fā)表了講話,大家一致認為,這次共商共建發(fā)源地歷史遺跡,保護好千年石神像,意義重大,也是給我們子孫后代留下難忘的歷史里程碑。最后福建省康氏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康小明作了總結(jié)講話,會議在歡快的充滿情誼的歌聲中結(jié)束,會后還舉行了酒宴,讓康氏五山兄弟在情濃于酒的宴席上共慶共祝共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