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康氏文化苑,陽光閃耀,絢爛如畫。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古色古香的建筑群更顯莊重典雅。
漫步于文化苑內,沿著通道拾階而上,兩側的扶手上,一組組精美的構件瞬間捕獲了你的目光。這些構件,紅、黃、綠三色交織,層層疊疊,色彩繽紛,猶如彩虹般絢麗多姿,展現出無與倫比的工藝之美。構件分為四層,底層黃色琉璃磚,宛如晨曦初露;其上,墨綠色琉璃磚靜謐而莊重;再上層,黃色琉璃磚與底層相呼應;最頂端,紅色琉璃磚熠熠生輝,猶如一顆璀璨的紅寶石。放眼望去,這條美麗的彩帶,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當陽光灑落,琉璃磚面上折射出絢爛光芒,仿佛天邊的云霞降臨人間,為文化苑增添了一份浪漫的氣息。
這獨具匠心的設計,便是被譽為墻體頂部璀璨明珠的壓頂構件。它們不僅承載著實用的功能,更凝聚了設計者對美的極致追求和對文化的深深敬意。
壓頂件,顧名思義,就是安置于墻體頂部的構件。圍墻、裝飾性質的矮墻等,為了美觀以及杜絕雨水沿著墻面流淌,一般會在墻面的最頂端弄一個向外凸出的蓋子進行遮蓋,稱之為壓頂。這蓋子可簡潔可復雜,但不變的是它的性能,讓雨水或揚塵能直接從頂面落到地面,不會把墻面弄臟,而向外凸出的蓋子視覺上有種壓蓋墻身的作用,使之不會給人搖搖欲墜之感,壓頂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發(fā)明出來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壓頂件不僅在建筑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廣泛應用于宮殿、廟宇、園林等建筑中。
文化苑中獨特的壓頂構件,其創(chuàng)意源自康獻堂會長的精妙構思。
最初,康氏文化苑的設計方案中并未規(guī)劃內部通道,但隨著對苑內地形和建筑布局的深入考量,為了確保游客游覽的安全與便捷,康獻堂會長巧妙地增設了兩條連接各主要景點的通道。如今看來,這一通道設計無疑是極為正確的。這一改動不僅極大地提升了游客體驗,也顯著增強了游覽的安全性,使得苑內形成了三條流暢的參觀路線。
既然有了通道,那么通道兩邊就需要扶手??紤]到苑內已廣泛使用石材欄桿,為避免視覺上的單調乏味,獻堂會長決定采用磚砌欄墻,并在其上方設計壓頂構件。為了使壓頂設計更加貼合文化苑整體建筑風格,獻堂會長深入研究了古代建筑元素,發(fā)現在古建筑中除了傳統的馬鞍形壓頂外,幾乎再無其它合適的壓頂設計。而傳統馬鞍壓頂與文化苑建筑風格十分不協調,因此,獻堂會長決定親自操刀設計。
無數個日夜,獻堂會長多次繪畫設計,反復修改完善,經過很長時間的思考與實驗,終于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壓頂構件,并將其交付給琉璃瓦廠制作。
該構件的制作過程也充滿了挑戰(zhàn)。琉璃瓦廠從未有過類似生產經驗,且因訂單量小而面臨成本壓力。但基于多年合作的信任,吳廠長及其團隊最終決定不計代價,全力配合獻堂會長完成這一任務。最終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經過多次模具調整與精心制作,成品完美契合了康獻堂會長的設計理念。
在施工過程中,由于工人們從來沒有見過這一新型構件,不知道如何正確安裝。獻堂會長就親自做示范,和泥、拉線、攤鋪水泥、鋪件、校正……為確保整體效果和諧統一,獻堂會長還要求工人把白水泥調成與磚同色。會長手持瓦刀,一招一式親自做出樣板,讓工人們參照施工。
正值盛夏,烈日當空,室外溫度高達39度,陽光照在臉上火辣辣地疼。不一會兒,獻堂會長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濕,緊貼在身上。汗珠順著額頭不斷滑落,但都絲毫未能動搖他對品質的執(zhí)著追求,始終保持高度專注與耐心,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影響整體效果的細節(jié)。期間,獻堂會長還不時與工人溝通交流,傳授經驗與技巧。他的敬業(yè)精神,如同一股無形的力量,深深感染并激勵著現場的每一個人。大家都按照他的要求,以同樣的認真態(tài)度和細致入微的精神,安裝好每一塊構件。
就這樣,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組前所未有的壓頂構件誕生了。它不僅與苑內的斗拱、彩繪等仿清建筑風格完美融合,更為文化苑的整體效果增添了畫龍點睛之妙,令康獻堂會長深感滿意。他高興地說:“康氏文化苑內的壓頂件,無論是設計理念還是制作工藝,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可以去申請專利了?!?/span>
此外,獻堂會長還在壓頂構件下方一米多高的墻面上構思了一系列裝飾計劃,包括繪制草龍圖案,旨在打造一面充滿古典韻味的文化墻,與壓頂構件相得益彰,共同為文化苑增添獨特魅力。
夕陽余暉下,壓頂件猶如天邊絢爛彩虹,蜿蜒環(huán)繞在宏偉壯觀、金碧輝煌的文化苑四周,將這片充滿歷史韻味與現代氣息交融的建筑群體映襯得更加神秘而迷人。
(作者: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