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西省興縣牛寨中、牛苑所著的《禹后治河又一人——康基田》一書,是一部反映清代名人康基田履宦事功的紀實性歷史文化叢書,
中共呂梁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呂改蓮為該書作序,給予高度評價,指出此書“確實值得一讀,仔細品味”。
康基田,山西省興縣城關人,清乾隆二十二年進士,歷任江蘇新陽、昭文知縣,廣東廉州知府,河南懷慶、開封府知府,豫北嘉道、開歸道、江南淮徐道,江蘇太倉、松江知府,安徽、江蘇巡撫,江南河道、東河河道總督,兵部侍郎、都察院副都御史等職。他是清朝中期的清官、能吏,尤以治河顯功。入仕近六十年,其中有三十余年長期主管或兼管河防,長年奔波于豫、魯、蘇三省,親手治理的黃淮運三大河流的河防疏治、漕運航道、農(nóng)田水利及城市水利工程有十三項,為清朝的河防和漕運做出了重要貢獻,受到乾隆皇帝和嘉慶皇帝的表揚和獎勵。他還好學不倦,讀書博考,史識豐富,以詩文創(chuàng)作與史學著述最有代表性,是清代頗有成就和影響力的史學家。所以說,康基田不僅是清朝的治河廉吏能臣,更是興縣的學術星辰和人文魁首。
《禹后治河又一人——康基田》以考證康氏生平、治河、文化活動為主體,填補了康基田研究中的許多空白,許多有價值的史料亦初次面世。如《霞蔭堂詩抄》、《霞蔭堂文抄》、《悼紀詩》、《紅霞吟草》、《留夢閣詩抄》等都很珍貴。同時,康基田守懷慶和任河北道時,在濟源選擇塋地,在博愛筑屋為莊,以及其子侄在博愛縣司中道、太子莊、猴山村等地置辦田產(chǎn)、建立家祠的史料都在該書中首次披露。過去許多史料記載,康基田薨后葬于興縣城東二公里處的豬圈梁,經(jīng)作者近年反復查考,該墓是衣冠冢,康基田的墓葬地實則是河南省濟源市任家窯村,是其在任河南豫北嘉道修復水利工程時延請風水師卜地而建??祷锛白訉O百年后均葬于此,并建有守護陵墓的望墳樓。嘉慶十四年夏,時任廣東巡撫兼攝兩廣總督、康基田侄子康紹鏞奏請嘉慶帝允準御賜滿漢文碑刻,至今仍矗立于舊塋。這一發(fā)現(xiàn),從而揭開了康基田窀穸之謎。還有,康氏后裔中有不少人知道康基田的一世祖為登有公,那么登有公的父親是誰?則很少有人知道。為圓其殘缺之世系,作者不辭數(shù)載之辛苦,從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查出了登有公的父親為康簫九,祖父為康思銘,康思銘之始祖即西周康叔封。這些資料具有奇缺的珍貴性和真實的可信性。
此書的出版,是挖掘整理三晉文化的又一個新成果,也是傳承歷史、繁榮文化、啟迪后人的一件實事好事。作者以康基田年譜為主線,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以正史入筆,真實記錄了康基田勤政清廉、愛民如子的生平事略。全書資料翔實,脈絡分明,語言生動,事跡感人,既有故事性、情節(jié)性,又有知識性、趣味性,覽之使人增長知識,拓寬視野,擴展閱歷。
現(xiàn)將該書介紹給康氏族人及廣大讀者,如有需求,請與河南省博愛縣康氏文化研究會康衛(wèi)軍會長聯(lián)系,電話:1390389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