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宗長、各位宗親:
又是一年春光好,淇水歡唱迎宗親。乘著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浩蕩東風, 滿懷2018年豐碩收獲的喜悅,我們再度歡聚這里,隆重舉行2019年宗親聯誼會,共商家族大事。在此,我謹代表研究會,向肩負各地族人重托前來參加會議的各位代表,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謝意!
按照會議的程序,我向大家介紹去年的宗親聯誼情況,并就2019年宗親活動的總體設想作說明。請大家審議。
一、過去一年的回顧
回望2018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所講的那樣:“我們過得很充實,走得很堅定?!痹诟鞯匮芯繒蛷V大宗親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緊緊圍繞全力建好古衛(wèi)國康氏文化苑這個中心開展活動,較好地完成了去年宗親聯誼會確定的任務。概括起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成功舉行了古衛(wèi)國康氏文化苑開工大典,拉開了打造世紀文化工程的大幕,各地捐建熱潮隨之而起
2018年1月16日,我們舉行了文化苑奠基儀式,4月21日上午,又隆重舉行了開工大典,康叔祠率先動工,拉開了文化苑建設的大幕。來自海內外的500多位康氏宗親共同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莊嚴時刻。淇縣四大班子領導親臨現場,時任縣委書記王永青熱情致詞祝賀,給我們增添了建好文化苑的信心和勇氣。福建德成宗親鏗鏘有力的發(fā)言,表達了康家人同心協力攻堅克難如期建好文化苑的決心和意志。大典之時,先祖庇佑,天公作美,惠風細雨,纖塵不染,更兆示著康姓人建苑此地大吉大利、必將福澤綿長的光明前景!
康叔祠基礎完成后,盡管因全省環(huán)保治理而暫停。但圍繞建苑的相關工作和各地宗親的捐建活動并沒間斷。此間,我北上南下,多地考察,為建苑選定了優(yōu)質木材、石材;并多次前往淇縣,與有關領導一起商討、協調,將建苑的土地出讓金、土地稅、企稅等,全部繳納辦理完畢,拿到了土地使用證。
更讓我感到欣慰的是,確認了工程項目的宗親和研究會,也都積極行動,為開工建設作準備。福建德成宗親多次與我聯系,詢問全面開工的時間,并索取了自己認建的各項目的設計圖紙,交由工程技術人員解讀、剖析、籌劃施工。10月18、19日,湖南叔南宗親與放心等一行十人,親臨淇縣,到文化苑施工現場,就湖南認建的項目如何施工作實地考察。福建、廣東、四川、重慶、江西、河南、山東等地的研究會,都借助文化苑開工大典的激勵,召開會議再作動員、發(fā)出倡議,掀起捐建高潮。我還高興地看到,第一次參加宗親聯誼的山西省黎城縣莊頭村宗親,回到當地就發(fā)倡議號召族人積極捐建;江西宗親康恭和把自己珍藏的明朝宣德年間的“五彩龍紋葵口大盤”,捐給研究會永久珍藏;70多歲的秀鳳大姐為文化苑建設募捐奔波,88歲高齡的康有為嫡孫康保延,不僅委托秀鳳大姐在聯誼會上捐獻了有關康有為研究的書籍,而且在得知廣東省認建康有為紀念館的喜訊后,還深情表達了捐款意愿;南陽蒲山鎮(zhèn)的百歲老人郭玉珍和79歲的兒子康文田,不僅表態(tài)要積極捐建,而且文田甘愿義務參加文化苑施工建設,奉獻綿薄之力!
回想過往,那一場場會議的熱烈景象,一個個宗親的慷慨表態(tài),都時時在我腦海浮現,讓我內心充滿了感動、感謝和感恩之情!也使我更加堅定建好康氏文化苑的決心和信心!
(二)建苑舉措凝聚人心,開工大典促宗親聯誼熱情高漲
康氏文化研究會成立以來,宗親聯誼不斷加強。而文化苑隆重開工的催征鼓點,更激起各地宗親共為建苑做貢獻的聯誼熱情,進一步增進了康姓人血脈相連的親情,也成為助推建設和諧社會的正能量。
1、2018年1月5——10日,應臺灣康氏宗親會邀請,我與研究會名譽會長憲章、副秘書長康強等宗親一行七人,會同廣東、香港的宗親代表,一起參加了臺灣宗親會成立五周年慶典暨第三屆理事會換屆選舉。我致賀詞、贈禮品、感受兩岸康氏手足之情的同時,更與臺灣宗親進行了同根同源理當攜手建苑、奉獻虔誠敬祖之意、共享列祖榮光的深度交流,新任理事長文昌及眾多宗親深表認同。
2018年宗親聯誼會于4月21——22日,和文化苑開工大典一并舉行,規(guī)模空前,氣勢豪邁,得到廣大宗親的一致贊揚。臺灣康氏宗親會組團、韓國信川康氏大宗會代表康炳勛參加。我作發(fā)言后,大會舉行了“古衛(wèi)國康氏文化苑建設項目確認簽字儀式”,會場的氣氛讓人熱血沸騰。在我簽字認建康叔祠后,德成、惠冬、志忠、玉彬、玉慶、文良、輝宣、昆平、康斌、放心、慶剛、維海、顯榮、志剛、海林等,爭相登臺,在相應項目欄鄭重簽下自己的大名;建勛、衛(wèi)軍、傳勝、康澤、海圣、康強、永明、劍寶、康毅、旺才、志強、虎躍 ……一個個登臺表態(tài),作出擲地有聲的捐建承諾。22日上午,各省代表又作了大會發(fā)言,表達了言必行、行必果的堅定信心。
2018年5月19——20日,我參加了在滑縣舉行的河南省康氏宗親聯誼會,見證了落實認建責任的可靠措施,體驗了河南宗親勇于承擔的熾熱情懷。12月14——16日,我應邀參加了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康氏委員會第二次代表大會,感受了福建宗親關心家族事業(yè)、積極支持建好康氏文化苑的滿腔熱情。
4、2018年各地研究會都借助文化苑盛大開工的東風積極開展宗親聯誼,傳喜訊、聚眾智、凝人心、齊捐獻:
——福建省于5月31日組團赴臺灣參加“海峽百姓論壇”,與臺灣宗親共筑閩臺宗親聯誼的牢固紐帶。文良利用國慶假期,帶領永春宗親前往霞浦和浙江蒼南縣,尋訪自永春徙遷此地的宗親,送上根親地的祝福、共商建苑大事。
——江西康氏于6月9——10日舉行2018年宗親聯誼會,部署江西康氏統(tǒng)譜編纂,動員組織捐建康克清紀念館,并在現場舉行了“統(tǒng)譜與建館捐款”啟動儀式。萬安康氏、晉陽堂康氏和遂川康氏,還分別在不同時間、以不同形式舉行聯誼,共商修好江西統(tǒng)譜,號召通力捐建康氏文化苑。
——湖南梅山康氏文化研究會,2月4日在新化溫塘召開宗親聯誼會,放心會長參加會議,并就做好捐建康氏文化苑和編纂《南八系九修通譜》作了發(fā)言。4月1日,邵陽市康氏宗親聯誼會召開,放心、降祥、子君等新化宗親應邀參加,融融宗親情,感動每一位與會者。
—— 廣東康氏文化研究會于7月15日在佛山市南海區(qū)丹灶鎮(zhèn)舉行宗親聯誼會議,紀念康有為誕辰160周年,安排捐建文化苑“思源堂”和“康有為紀念館”事宜,并在輝宣會長的引領下舉行現場捐款儀式,展現了南粵康氏勇于擔當的家族氣概。5月18日,興寧康氏成功舉行落基祖天壽公誕辰650年暨宗親聯誼會,香港、湖南、江西及廣東多地宗親代表參加,彰顯了康氏和諧友愛傳統(tǒng)。
—— 四川省康氏文化研究會于1月20日召開捐建動員暨新春團拜聯誼,并向川渝康姓人發(fā)出倡議,號召大家踴躍捐獻,共同完成建苑使命。
——山東省康氏文化研究會于5月27日舉行成立大會。在此前后,慶芳會長還與顯榮、云典等宗親一道,先后到齊魯各地開展聯誼,點燃宗親參與家族文化研究和積極捐建文化苑的熱情。
——河北寧晉縣2月28日召開宗親聯誼會,新明、建國都到會致賀,謀劃家族大事,動員族人捐建。6月17日,陜西平利縣舉行宗親聯誼,建國和謹欽應邀參加,共議捐建康氏文化苑和“南八系九修通譜”。鄭州市早在1月12日即召開宗親聯誼會,安排宗族事宜,號召大家為建苑作貢獻。
(三)木本水源,尋根永遠在路上
康氏文化研究會一直以尋根溯源為己任,為理清康氏起源和支系播遷,稽考典籍、搭建平臺,收獲很多。我們不僅在學術層面理清了康氏源流,用《尚書》、《左傳》、《史記》、《竹書紀年》、清華竹簡及眾多出土青銅器證明,康姓得氏于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封其弟姬封于康城,“胙之土而命之氏”,姬封方稱康叔,始有康氏,康叔為康姓得氏始祖。而且,經對諸多姓氏著作的研究、辨析,也否定了“康氏得于康叔謚號”的觀點。但尋根的任務遠沒有完成,尋根,我們永遠在路上!去年,又有新的收獲:
《康氏文化》“尋根聯誼”欄目全年又登載個人尋根信息11則,為這些族人提供了尋根幫助;同時,刊發(fā)兩篇尋根尋親的報道:一是馬來西亞康氏宗親不負先輩囑托,回福建永春尋根謁祖,根親之情感人至深;二是河南省羅山縣康鳳英舊社會7歲時骨肉分離,苦苦追尋75年,耄耋之年終于在當地研究會幫助下,得與弟弟康紹德等親人團聚,一大家人相擁而泣的場景,讓人唏噓感嘆!“支系探源”欄目刊發(fā)6篇文章,既有對研究會現存譜牒中關于南八支系和廣東、福建、遼寧等地康氏支系源流及播遷情況的概述,也有來自河南南陽康莊和滇西德宏康氏對本支系血脈傳承的細微辨析。同時,我們也看到各地宗親為尋根溯源付出大量心血:湖南新化宗親倡議并積極為編纂《南八系九修通譜》而奔忙,江西省也將編纂《江西康氏統(tǒng)譜》提上了日程,山東康氏提出理清各支系源流關聯、統(tǒng)一康叔世系字輩的構想,并與同為康茂才后裔的云、貴、川等地宗親攜手探源。這一切都告訴我們,尋根溯源是廣大宗親的共同心愿,尋根路上,我們永不懈??!
(四) 專題研究扎實推進
去年聯誼會明確的專題研究任務,都扎實有效推進,成果初現。
1、研究會確定專人,針對文化苑各主要建筑物和每一堂館必需的楹聯、匾額及布展內容,經艱苦構思、反復斟酌、廣泛搜集、認真整理,現已形成30余萬字的資料。
2、為紀念康有為誕辰160周年及戊戌變法120周年,廣東省康氏文化研究會于7月15日隆重舉行紀念大會?!犊凳衔幕穲蟮懒舜髸r,刊載了康登生宗親撰寫的紀念文章。
3、《華夏康氏》文獻片又補拍了新的內容。11月7日,我們前往禹州,在當地研究會金華、國勻、懷謙等宗親的幫助下,從禹州史志辦查到《民國禹縣志校注》和《禹州地名志》中關于康城及康叔封此地的明確記載,并請已退休的原史志辦主任段山林先生冒雨來到康城遺址,面對這古老的斷壁殘垣,為我們講述了康叔封康城的遙遠歷史。11月27日——12月1日,我們再次尋根周原,在陜西宗親康斌和武功縣文聯主席杜曉輝等的熱情幫助下,沿“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的遷徙蹤跡,先后到訪了武功、永壽、乾縣、岐山、扶風、長安等五縣一區(qū)和陜西師范大學,探遺跡、詢學者、搜資料、攝場景,五天行程3000多公里,收獲頗豐。這兩次尋根采訪,為文獻片增添了更充實的資料,使其價值得到進一步提升。
(五)《康氏文化》雜志和網站的窗口作用進一步凸顯
在廣大宗親的熱情關心支持下,《康氏文化》和網站運行良好而規(guī)范,得到當地文化主管部門的高度評價和全面肯定,也受到各地宗親的稱贊和喜愛,進一步凸顯了宣傳康氏文化的窗口作用?!犊凳衔幕啡臧磿r編印4期,共登載文章120余篇,向各地研究會和宗親共發(fā)放13000多冊,其中“學術研究”欄目里《從<康誥>和<梓材>看康叔德政理念的文化根源》、《先祖治衛(wèi)時期的世家和國卿》、《周初因封得氏同姓親屬和異姓權貴相關姓氏圖騰簡述》、《先祖治衛(wèi)時期衍生出的姓氏——康氏的兄弟之姓暨姓氏圖騰》及《紀念康有為誕辰160周年撰文》等文章,都體現了康氏文化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吨腥A康氏網》全年共編發(fā)轉載各類文章、信息989篇,接收留言1763條,IP瀏覽量達3.8萬次,頁面瀏覽量高達27萬次,收集和解答尋根信息312條。
回顧去年取得的成績,我深知,這一切都離不開廣大宗親的辛勤付出,更得益于各地研究會同心協力的積極配合。借此機會,我真誠地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家族的敬意!當然,回顧過往, 我們也必須清醒而客觀地看到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及時解決。最突出的,一是文化苑建設方面,宣傳發(fā)動的力度還不夠,特別是針對認建項目如何盡快施工措施乏力;二是各地宗親活動開展情況依然存在較大差別,一直沒能參與宗親聯誼的空白地區(qū)還有不少,無所作為的研究會也未得到根本轉變。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在新一年里解決。
二、2019年宗親活動設想
展望2019年,我們信心滿懷,但也深知任務艱巨,責任重大。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也是古衛(wèi)國康氏文化苑全面開工建設的大會戰(zhàn)之年。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托,遵照李克強總理在全國人大十三屆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推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改革發(fā)展,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部署,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導向,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永不懈怠的精神、滾石上山的毅力,緊緊圍繞建好古衛(wèi)國康氏文化苑這個中心,奮力推進康氏文化研究的深入發(fā)展,把三千多年積淀豐厚的康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蘊含的積極元素挖掘出來,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以集束式的成果和產業(yè)化的形態(tài)奉獻社會、回報時代,讓康氏文化崇德尚善的精神要義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為此,我們必須下大力氣,扎扎實實做好以下工作:
(一)強力推進古衛(wèi)國康氏文化苑全面開工,已確定認建、領建的項目,都要結合實際精準施策,大家同心協力,共同掀起施工建設高潮
去年的宗親聯誼會上,古衛(wèi)國康氏文化苑主體建筑康叔祠、衛(wèi)君堂、和集堂、思源堂、八大館和彰德門、牌坊、影壁、孟侯臺、文化長廊、大輅、諸侯駕五、三座橋(崇德橋、修德橋、立德橋)、康氏書畫院、神像柱、功德亭、功德墻等諸多項目,都由各地研究會或宗親鄭重簽字確認,莊嚴承諾擔負起建設重任。一年來,盡管因客觀制約沒能正常施工,但大家無時不牽掛著自己做出的承諾,念茲在茲,與我保持經常聯系的同時,也都在為適時開工做前期準備?,F在,文化苑全面開工所需的工程相關手續(xù)全部辦妥,萬事俱備,時機成熟,各顯身手、競展風采的時候來了,我們在此向期盼已久的廣大宗親鄭重宣告:古衛(wèi)國康氏文化苑可以全面開工了!大會戰(zhàn)的集結號已經吹響,揚鞭催馬,沖鋒陷陣,康氏英豪,誰甘落后?讓我們一起整裝出發(fā),砥礪奮進,同心協力,以康姓人守信踐諾的品行、雷厲風行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千軍萬馬齊上陣,迅速掀起施工建設高潮。用真抓實干的實際行動給列祖列宗、給天下族人、給當地百姓、給淇縣政府以放心滿意的回應!用熱火朝天、文明環(huán)保的工地景象和日新月異的施工進度,向社會展示康姓人干事創(chuàng)業(yè)、勇于擔當的精神面貌,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上我們的一份特殊禮物和美好祝福!
基于此,我提出以下幾點意見和建議:
1、各地研究會和廣大宗親,都要滿懷豪情地攜手共進,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投身其中,爭先恐后,比作貢獻。凡是已經簽字確定了認建或領建具體項目的研究會和宗親,要盡快確定開工具體時間,針對項目要求,精準施策,既要組織施工隊伍,盡早動工,又要合理安排后方支援,做好人力、財力和物資供應。為了統(tǒng)籌安排,合理配置資源,以利項目建設安全、有序展開,希望每一項目的認建、領建者,都要在會議期間認真討論、精心謀劃,做出施工預案,填寫《開工計劃書》,報文化苑建設指揮部存查、監(jiān)督。
在此,我也想提醒大家:去年宗親會以來,仍不斷有宗親咨詢并表達認建、領建文化苑建設項目的意愿,可惜中意的項目已有人簽字確認。但遺憾中還保留著期待,如果全面開工后那個項目仍然遲遲不上馬的話,他們將要求建設指揮部變更項目責任人,“奪”回其所愛,立即開工建設。果真出現這樣的情況,那會成為康氏大家族的笑談,更會鑄成自己難言的遺憾和悔恨!懇望已確定認建或領建項目的研究會和宗親,一定要慎重對待,抓緊籌劃,雷厲風行,盡快開工。
2、以文化苑全面開工建設為契機,繼續(xù)加大宣傳發(fā)動力度,讓更多族人投入這項千秋功德工程,共享這份家族榮光。敬祖之心,人皆有之,千載一遇的建苑良機,不能讓任何一位康家人錯失。我們宣傳發(fā)動到位了,捐與不捐,捐多捐少,都由各自作出問心無愧的選擇。但是,如果我們宣傳發(fā)動不夠,等文化苑竣工,那些根本不知此事的族人,豈不埋怨我們?因此,我再次強烈呼吁,與會宗親回到當地,在自己帶頭捐獻的同時,都要積極做好宣傳發(fā)動。請大家都記?。壕醋嬷\意,誰也不能替代,更不能剝奪;建苑之榮耀,誰也不能獨享,更不敢獨享!
3、建章立制,加強對捐款、捐物的嚴格管理。各地研究會,既要建立一目了然的財物明細賬,更要筑牢無愧家族、天地可鑒的道德良心防線,確保每一筆捐款捐物都有據可查,每一位管理者都清清白白。
為此,去年宗親聯誼會上,研究會統(tǒng)一印制了《古衛(wèi)國康氏文化苑捐建憑證》(三聯收據)和《古衛(wèi)國康氏文化苑捐獻證書》,要求各地研究會確定專人負責,嚴肅認真地向捐獻者開具簽名蓋章的憑證,鄭重填寫捐獻證書,并將憑證存根上交研究會封存,放在文化苑永久珍藏。在這里,我把《憑證》和《捐獻證書》的使用辦法再作說明:《憑證》是宗親捐款捐物的證據,一式三聯,每捐一筆(一次)都要及時開具;《捐獻證書》是捐獻者永久保存的榮譽證明,待捐獻者明確表示完成捐獻意愿后,研究會依據其累計捐獻的總數量,為其填寫、頒發(fā)?!稇{證》和《捐獻證書》都有統(tǒng)一編號,各地研究會領取和向宗親填寫發(fā)放時,必須認真登記、核實、存查。研究會和文化苑建設指揮部,將對各地捐建情況進行全面督查、審計,并依據各地的具體捐獻情況,最后核準、做好功德銘記。
各位宗親,建苑本于敬祖之心,建苑賴于族人支持,建苑得于天時地利!在這里,我們向先祖、向族人、向時代、向政府鄭重承諾:踏踏實實做事、坦坦蕩蕩做人,誰都不做辱沒先祖、有損家族榮耀的千古罪人!
(二)認真做好專題研究,用成果展示康氏文化的魅力
我們開展康氏文化研究,根于尋根溯源的人性情結,得益于黨和國家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大力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政策指引。2011年,《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qū)的指導意見》就確立了“傳承弘揚中原文化,充分保護和科學利用全球華人根親文化資源”的戰(zhàn)略定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在多種場合關于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重視良好家風培育之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重要意義的一系列講話,更讓我們進一步堅定深入開展康氏文化研究的信念,也為我們如何弘揚康姓人世代秉承的崇德尚善優(yōu)良家風指明了方向。因此,2019年,我們在做好文化苑建設的同時,還要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為導向,保持定力,按既定目標,下大力氣,做好以下專題研究,拿出高質量的成果,向社會展示康氏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時代色彩。
1、深入挖掘古衛(wèi)國和康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寫好古衛(wèi)國康氏文化苑布展內容的“文字版”文章。確保文化苑的文化內涵積極向上、主題鮮明、格調高雅,讓游人在了解衛(wèi)國834年歷史進程和獲得康姓為代表的諸多姓氏文化常識的同時,還可以從歷史的回音中感受到時代的旋律,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樂章里,感知康氏崇德尚善優(yōu)良家風之音符的跳動!
2、下大力氣推進《康氏祠堂大觀》和《康氏恩榮錄》的征集、編寫,一定要把這兩部書正式出版。祠堂和恩榮,是最直接展示康氏文化豐富內涵的兩大載體,全國的康氏宗祠很多,每一座宗祠都承載著特定的康氏文化信息,尤其是年代久遠的古老祠堂,更稱得是康氏文化的鮮活標本;康氏自始祖康叔治衛(wèi)得成王“賜衛(wèi)寶祭器以彰有德”始,一百多代來康姓人獲得國家恩榮很多,這既是我們的宗族榮耀,更是彌足珍貴的家風家訓教材。大家都要充分認識到編寫、出版這兩部書,對于彰顯先祖功德、傳承優(yōu)良家風、激勵族人向上向善的重要意義,自覺主動承擔起這份家族責任,抓緊、抓好、抓出實效(對此,我還要做專題說明)。
3、沖擊最后一程,今年做完《抗日烽火中的康家人》的搜集、整理、編印、出版。2014年8月,研究會發(fā)起《抗日烽火中的康家人》的征集活動,在各地研究會和廣大宗親的大力支持下,先后編印出了第一、第二兩輯,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今年要沖擊最后一程,集中力量,盡快把《抗日烽火中的康家人》(第三輯)定稿、付梓。
編印《抗日烽火中的康家人》,以家族的名義緬懷英烈、致敬英雄,弘揚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和世代傳承的家國情懷,看到那么多的康姓先輩為抗擊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zhàn)、為新中國的建立出生入死,特別是在中國革命進程中經歷過長征、抗戰(zhàn)和解放戰(zhàn)爭的康克清、康志強、康烈功、康念祥等諸多老紅軍所做出的貢獻,我們深感自豪和驕傲。所以,無論為此付出多少,我們都無怨無悔!
4、抓緊時間修改、補充《閱譜報告》初稿,爭取今年編印發(fā)行,為各地宗親編修家譜、尋根溯源、厘清支系間相互聯系提供參考。其中,重點要對山東費縣、江西泰和和浙江茂林等地所保存的康叔以下百余代世系的通天族譜作深入閱讀、細心對比,依照世系承接逐一核實、對照,力求從中尋找到散枝開葉遷徙他處的支系脈絡,給各地康氏尋根溯源、編纂家譜,提供可靠依據和有益參考(研究會現存這三部非常珍貴的“通天譜”,我還要作專題介紹)。
(三)加快《華夏康氏》后期制作步伐,精雕細刻,打造出一部內涵豐厚、品味高雅的的康氏家族文獻片
《華夏康氏》攝制組自2013年11月開始,歷經五年多時間,不
顧酷暑嚴寒,不僅先后奔赴陜西周原和康叔始封地河南禹州及治衛(wèi)故地尋根溯源,追周先祖遷徙跋涉、艱難創(chuàng)業(yè)的蹤跡,尋始祖康叔初封康城、徙衛(wèi)建功的遺存,攝錄實地場景,遍訪當地學者,獲取很多寶貴的第一手資料;而且足跡遍布大江南北26個?。ㄊ?、區(qū)),采訪攝錄了31位健在抗戰(zhàn)老兵的個人資料和多地康氏宗祠資料。五度春秋,行數萬里,獲此成果,實在不易。今年要集中力量做好后期制作,高標準、嚴要求,求“精”求“細”,反復琢磨,確保為大家獻上一部值得珍藏的家族歷史文獻片。在此,我也向為《華夏康氏》的攝制付出辛勞的攝制組同志、向給予熱情支持的各地研究會和族人表示誠摯的感謝!
(四)堅持質量標準,認真辦好《康氏文化》和《中華康氏網》,不斷提升其在中華姓氏文化研究中的影響和聲譽
截至2018年底,《康氏文化》已連續(xù)印刷發(fā)行46期,在全國的姓氏文化研究中,極為罕見。她與《中華康氏網》攜手并進,為展示康氏家族活動和挖掘、弘揚康氏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引導康姓人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投身中華復興征程的精神力量,發(fā)揮了獨特的積極作用,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新一年里,我們要牢牢把握“培養(yǎng)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主旨,充分發(fā)揮家族文化研究“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的獨特作用,繼續(xù)辦好一刊一網,更好地彰顯康姓人堅持文化自信的自覺追求。因此,誠望大家一如既往地給予呵護支持,及時提出有益的建議和意見,確保康氏文化研究的正確導向。
各位宗長、各位宗親,我們開展康氏文化研究,建設古衛(wèi)國康氏文化苑,得助于時代賦予的大好機遇,得益于黨和政府政策的光輝普照。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我們全面開工建設文化苑的關鍵之年,放眼前路,我們深感任重道遠且困難重重。但“惟其艱難,才更顯剛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既然作出了鄭重選擇和莊嚴承諾,那就要義無反顧地為實現目標而努力奮斗。我們要牢記習總書記的話,“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在黨和政府推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改革發(fā)展的方針政策指引下,腳踏實地,負重前行,強力推進,確保文化苑順利竣工。我堅信,我們的目標一定會實現,我們的目標也一定能夠實現!
謝謝大家!
(作者:康獻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