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地區(qū),農(nóng)歷十月初一,歷來有上墳和家廟祭祖的習俗。2013年,位于修武縣云臺山區(qū)大東村的康氏祠堂修繕一新,為了紀念修繕祠堂,將十月初一的祭祖合并在一起進行,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修武縣分會,確定于農(nóng)歷九月二十九日在大東村家廟舉行拜祖大典活動。經(jīng)過充分準備,家廟祭臺上供奉了始祖康叔像和康姓覃懷氏鼻祖康強大像,兩邊懸掛2米高的康氏圖騰,臺上還布設同根、同祖、同源、同宗字標,祭臺東西兩邊懸掛“懷川自古一家人,康氏親情萬古長”標語。祭臺后邊(北)大殿內(nèi)供奉了36個村鎮(zhèn)有世祖的新牌位,大殿廊柱上掛楹聯(lián)“欽賜康叔衛(wèi)國君枝昌百世,氏名覃懷仕修武功垂千古”,楣額“本固枝榮”。宗祠山門新聯(lián)“舊宇重光福蔭千秋諸子弟,新祠添彩長留萬代振家聲”,楣額“寶樹常青”。煥然一新的家廟,在喜慶氣氛中不失莊嚴肅穆,在簡樸莊重中不失傳統(tǒng)古韻。
九月二十九這一天,云臺山鐘靈神秀,風和日麗,來家廟的三條香路上香客絡繹不絕,分別來自周邊輝縣、修武、焦作51個村的宗親們在各條山路上紛紜熙攘。會前,來自武陟縣、孟州市、溫縣、博愛縣等分會的代表,分別送來含意深厚的賀禮,更有總會副會長康萬里一行帶來了會長為修武縣分會的題詞“千枝歸一本、萬脈出同源”的珍貴墨寶,還有總會贈送給大東村宗祠“澤被后嗣”光榮牌匾。讓全體修武縣族人歡欣鼓舞。
9點30分,修武縣分會會長康小軍宣布:“癸巳年修繕宗祠暨拜祖大典”開始,鳴放盛世禮炮。
隨后,在播放《中華康氏之歌》歌聲中總會副會長康萬里帶領各地嘉賓向始祖康叔像,覃懷氏鼻祖康強像凈手敬香。
接著?,F(xiàn)場四百多人向康叔、康強像和各世祖、宗祖牌位共同行施拜禮。康小軍會長恭讀大典拜祭文:
時在癸巳,秋高氣爽。 偉哉中華,萬事泱泱。
八方胄裔,齊聚山鄉(xiāng)。 欣逢盛世,增祖昭光。
敬懷先祖,祈福告祥。 飛龍在天,風雨順暢。
我祖我根,萬古流芳。 祥龍在地,國泰民昌。
大元泰定,吾祖誕降。 民生尤重,成果共享。
身居定遠,衣食田桑。 蓋世功德,全在中央。
元末亂世,起軍鳳陽。 太行不墨,千秋畫章。
身經(jīng)百戰(zhàn),留守山陽。 黃河無弦,萬古琴揚。
出仕修武,薪火熾旺。 追憶修遠,頓挫滄桑。
步履穩(wěn)健,仁義顯彰。 青山祭祀,溫潤清壯。
不忘始祖,德以為尚。 乾清坤夷,枝榮安康。
紫氣連至,宗親八方。 為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而
七百歲月,續(xù)寫華章 努力奮斗。
懷川崛起,康氏自強。
大會上,總會副會長康萬里致辭講話,他講到3000年前始祖康叔創(chuàng)造了衛(wèi)國文化,孕育了源遠流長的中華康氏文化。在根文化的傳統(tǒng)中維系了康氏宗親的情感和精神紐帶,成為康氏族人自強不息的力量源泉。他對修武縣分會近年來聯(lián)宗聯(lián)誼等族務活動,所取得的成效進了表揚。他闡述了總會在2013年,以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設文化強國為指導,以弘揚康氏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為宗旨,統(tǒng)籌兼顧,突出重點,在繼續(xù)做好尋根問祖,宗親聯(lián)誼,康氏文化研究等各項工作的同時,穩(wěn)步推進編纂康氏大統(tǒng)宗譜,建設康氏文化苑的工作宗旨。他的講話,振奮人心,使在場的各地族人獲得崇宗敬祖的心靈慰藉,愛族愛國熱情更加高漲。
在以下議程中,請各縣分會代表講話和各村宗長自由發(fā)言。來自武陟縣、溫縣、博愛縣等宗親紛紛登臺宣讀熱情洋溢的賀詞,充分體現(xiàn)“懷川自古一家人,康氏親情萬古長”的熱烈情意。每個人的講話,都是希望加深聯(lián)誼的蓬勃開展,加強宗親團結,加強文化交流,為中華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作貢獻。多人的熱烈發(fā)言,會場充滿了團結奮進的氣氛。
這次拜祖大典活動,文明祭祀,簡樸莊重,在充滿人文色彩的氛圍中體現(xiàn)了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
(作者系修武分會名譽會長,中華康氏網(wǎng)2014年3月19日收到此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