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敬(字厚芳,號文匄),1926年出生于四川安岳縣天馬鄉(xiāng)康家壩,上海同濟大學法學院國際法學系學士學位。1947年經民國政府考試院考試被錄用為銓敘簡任(地、廳級)官階。新中國成立后即參加工作,被評定為教授、資深高級研究員,其人被列為共和國《地質科技名人錄》、香港《世界科技名人錄》。平生譯著有《蘇聯金礦床》《大興安嶺地質構造》《阿爾泰地區(qū)原生金礦床》等,參與編著《德漢地質詞典》和華東地質研究所學報《地質與礦產》。1984年從南京礦務局崗位上離休。1988年偕妻路金芬移居美國新罕布夏州(大女兒處)。 1999年,安岳、樂至康氏族人發(fā)起編修《康氏族譜》七修譜時,曾邀請這位在祖籍地出生,且有名望的飽學族賢康敬先生作修譜總顧問??稻吹弥亦l(xiāng)族人組織撰修康氏族譜,十分高興,認為是件大好事,非常感慨地說,康氏重光的日子到了。便欣然接受邀請,同意指導、協助譜書編修工作。在首版譜書編修的兩年時間里,他還兩次回安岳組織、發(fā)動族人和調解修譜中的難事(研究多支不同族人使用的不同班輩字,將其統一為南八系現用的56字輩字)。后又將2001年底首次出版的《康氏族譜》七修譜(安樂版)帶回美國細讀審查。 因首版譜書僅印1300本,遠不能滿足兩縣族人(近四萬人)之需求。譜書的再版修訂工作迫在眉睫。2007年康敬再次從美國回到祖籍地指導譜書的再版修訂工作。在兩縣近200位族人代表參與的會上,康敬對安樂版譜書作了精辟的總結,同時對該譜書的修訂再版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在新的再版編修組成立后,康敬多次與編修組信函聯系,就族譜編修進行溝通。在2007-2013年的來信中康敬對安樂版譜書中錯訛必糾地方有詳盡的指點,對譜書編輯的重點、中心有精準細致的指導。特別是提出編修原則“簡明扼要、易懂、易記、易實行為好”,深為族人認同。他來信中說:“我對安樂版譜書編輯不太滿意,故我寫出了《京兆康氏安岳明國系宗譜》供你們修譜時參考。”譜書的中心內容多由康敬執(zhí)筆撰寫。他寫有“京兆康氏七修譜序言”,擬定了以“德、勤、仁、智”四要素為基本準則的康氏族風、家風、家訓、家規(guī),還為南八公系族人擬定了56個延申字輩字。這些都已被重慶大足編修康氏七修譜、湖南新化八修《琳甫支系復修新版》時認同使用。 康敬一生多坎坷,多折磨,是懷才不遇,壯志未酬,遺憾終身的苦命人。他三歲失父,青壯年時期為了生存常走于國共兩黨要人之間,向地下黨組織傳遞信息。解放后的政治運動中,因自己的歷史問題屢屢受到審查,遭批斗致使腳致殘,終身行走顛簸。到改革開放時期被平反時,當時與地下黨的聯系人已作古(單線聯系),最終結論是“查無實據,相信本人交待”。他膝下無子,有兩個聰慧的女兒,都去美國留學了。 康敬懷著對家鄉(xiāng)國清寺父老鄉(xiāng)親的深情未報之遺憾,提筆書寫一幅《盼國清》對聯留給大家并寄語族人(內容見碑文)。在他過世后,望他侄兒在天馬給他立塊石碑刻上,便心滿意足了。 基于上述情況,我們再版編修組與康敬侄兒康欽廉商議,康敬先生為安岳、樂至康氏族譜七修譜的編修費心、費力且大力捐資,精心指導,才使譜書修訂再版成功,并順利印制譜書1500冊,滿足了族人需求,也達到了他的滿意。 為表示對康敬族賢的敬重,表彰其參與修譜功勛卓著,譜書對強國、興族、齊家及教導族人啟迪后裔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深受族人厚愛,我們決定給康敬立塊頌碑,將族人的心愿與他之遺愿一同在碑中展現。頌碑坐落在他出生地學校旁邊三叉路口處,于2020年4月竣工。因疫情未聚眾,待來年隆重慶賀。(附碑文及頌碑圖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