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xù)前行,沿路雖無“雄、奇、險”之俊俏,卻有“深、秀、幽”之靜美。
大山深處仍保留著原生態(tài)的民居古樸風光,它遠離塵囂,秀美獨特。朋友說“如果自己也能建此一農(nóng)舍,美死了去”!我說:“想的美”。
行于林間小道,便會油然產(chǎn)生超凡、隱逸之情,真是閑暇度假,修心養(yǎng)性的好去處。 遠遠見一石橋橫于河面,有常年青藤纏繞于上。
林秀水美,山高谷深,前人腳步,古橋見證。
在古橋南端正中,驚奇發(fā)現(xiàn)一保存完整的“焚字塔”,是同治七年建的,兩邊刻有對聯(lián)一副:“直以陳編還造化;好將故紙付云煙”。我悔恨自己對歷史研究膚淺,也只好羞澀說糊涂話了,這工具可能是體現(xiàn)前人對文化的特別崇拜哦!凡寫有文字的紙張,不可隨意踐踏,要送到此塔焚燒,方顯對文化的至尊;其次是要告戒人們“修陰功”“積陽德”吧!老輩傳,凡寫有文字的紙張,各家都丟放在各家神臺邊的簍子里,如果有盲人來要施舍,就交由他帶往焚字塔,說盲人做了這些善事,下輩子就可見光明了。這也許就是梅山文化。哈哈!說多了,還是去體味那對聯(lián)含義吧!
觸摸一路文化歷史,品味一路古道芳香。榨橋石造型豐富,鬼斧神工。雕刻有雙猴嬉戲圖,與大自然渾為一體
橋上擺放的是五個修橋碑的座基,碑在文革期被抬走,用于所在地的村商店墻基下架涵洞了。非常遺憾沒看到碑記文字。
僅有一補修碑還在。在這里發(fā)現(xiàn),原來康氏人古時建有“路會”機構(gòu),大概行使的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路政”機構(gòu)職能吧,向前人致敬!
這是在前面發(fā)現(xiàn)的一塊修路碑,不難看出,不論是個人還是店鋪,都記載有捐款,少至兩百文,多至幾千文。
怎么樣?趙洲橋有沒有她堅固和美麗?如果你是橋梁專家,還想去遠尋嗎?如果你是攝影家,還能找到這樣好的去處嗎?讓考古的、爬格子、觀光的、所有的都來集合吧!下木橋時刻在等待你免費光臨!
古橋的那邊景更深,她默默地承載著風雨滄桑,一頭拉著古道這邊,一頭拉著古道那邊。
依依不舍離開下木橋的時候,默吟起馬致遠的詩來:“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老樹兜翻新綠,如果有一天走出大山,也會永遠記住的,因為它的根壤在這里。
再見了!達著夕陽西下的余暉,我們將告別這條古道;
再見了!在這古道上真正體驗到了觀光的樂趣,探尋到了文化歷史的遺存。
因為她真實、樸素,感覺是那么美麗!
因為她印記著先祖的足跡,感覺是那么親切!
贊曰: 古壁嶙峋跨石臺, 悠然盤徑絕塵埃。
一溪水色浸臺徑, 四面濤聲入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