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嵩北鄉(xiāng)龍?zhí)犊凳希?/strong>
始遷祖元燖公,字繹家,號振華,福建省永春縣人,清康熙14年(1675)因經(jīng)商來湘,開基于長沙縣嵩北鄉(xiāng)陰功橋龍?zhí)兜胤?。生三子:晉堅、晉墀、晉塾。族人分布于長沙各鄉(xiāng)。至1948年,已傳10代,共500余人。宗祠在龍?zhí)丁?/p>
醴陵貫古塘康氏:
始遷祖兆吉公,清乾隆間自江西泰和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人。
醴陵楊家坪康氏:
始遷祖華廷公,清康熙12年(1673)自廣東興寧遷此。族人分布于普口市、油草沖、冷水坑。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人。
衡山濛衡康氏:
康氏本姓匡,宋袁州路都使珣避太祖諱,易匡為康,開文舉、文才、文弼三宗。文舉一宗至元代有諱蘊學者,為濛潭、衡山康氏基祖,開履常、履禎、履善三宗。
邵陽康氏:
始遷祖福一公,明洪武22年(1389)自江西泰和遷邵南羅城,繼遷大陂田。
平江泉水康氏:
始遷祖智理公,清乾隆20年(1755)自江西遷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90人。
桃源康家坪康氏:
始遷祖友諒公,明初自吉水遷桃源縣西三陽村之株木橋,傳至伏一再遷縣北善溪港康家磴,旋又遷莫林村之康家坪。至1948年,已傳25代,全族人口約 3000余人,分布于靈巖、三陽、龍池等地。清咸豐10年(1860)建宗祠于康家坪。族譜創(chuàng)修于同治11年(1872)。
新化康氏:
一世祖南八,字百萬,江西泰和縣千秋鄉(xiāng)圳上谷村人,子一:發(fā)詔,又生三子:和仲、政仲、明仲,三公由江西泰和縣梅子坡圳上因避五季之亂遷湖南湘鄉(xiāng)萬家園, 旋徙安化龍坳,復移新化陂頭村溫塘。后裔有發(fā)派于安化、寧鄉(xiāng)、邵陽、湖北、四川、陜西等省和縣。至1949年,已傳30代,僅新化縣就有24000余人。派語有古今兩篇:古篇為:福貴友華祥海甫 萬廷顯國世天興 光明立代朝綱紀 忠厚欽承兆鳳麟 壽安錫慶敦洪緒 佐運和先啟俊英 盛會榮昌襄上益 簡修純粹殿嘉基。今篇為:南詔仲 發(fā)季,福友華祥瑞(海),甫萬廷顯國(正),世天(仁)興光文(明),永(歷)代朝倫(綱)紀,忠厚欽承兆,敦本開基緒,儲才啟俊英,詩書能迪哲,禮讓可 儀型,傳家遵典則,祖德定長新,誥命垂周史,清廉貫古今。
新化吉慶雞叫巖康氏:
始遷祖福三公,元泰定年間自安化龍坳遷居新化陂頭關上吉慶雞叫巖。
汝城土橋康氏;
始遷祖至德公,明正統(tǒng)年間由湖南衡州府遷汝城縣土橋。九世楚陽分居濠頭康家。至1932年,已傳22代,100余人。
湖南龍山縣康氏:
據(jù)記載是由始遷祖康應福從常德桃源必水災遷去的,后應福公歸葬桃源,下落不明。其妻周氏婆婆仙逝后本應歸葬桃源但正處冬季大雪封路,于是暫厝于屋邊,等第二年雪化之后準備移棺,但墳已經(jīng)自行長大。家人認為遇此吉穴遂未遷葬,現(xiàn)人稱康家大墳。我們自遷此已經(jīng)13代,有一房遷往湖北恩施馬石壩。但是對于以前的根系一無所知,希望有線索能通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