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郡望
所謂郡望,顧名思義,就是一郡之望族的意思。因此,郡望是顯姓世族的標(biāo)志,它將同一姓氏中的豪門與寒門、世族與庶族區(qū)分開來。
先秦時代,姓、氏二者有明確的區(qū)別,姓用以標(biāo)血緣,而氏則用以辨貴賤,貴有氏而賤無氏。但隨著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變封建制為郡縣制,原來的世襲貴族煙銷云散,氏也就不再是貴族的標(biāo)志了,而與姓一樣成了單純的家族血緣標(biāo)志。
秦始皇變封建為郡縣,雖摧毀了傳統(tǒng)的封建等級制,但這并不意味著在秦代以后就不再存在等級制度了,而只是意味著舊的等級制度被新的等級制度所代替。于是,新的表示社會等級的符號手段也就應(yīng)運(yùn)而生,"郡望"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產(chǎn)生的標(biāo)志社會地位以區(qū)分貴賤的手段。
秦漢之后,雖然已無如先秦時代那樣的世襲貴族,但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有些家族由于世代居住某地,人才輩出,或由于戰(zhàn)功,而被加官封爵,蔭及后世,從而積累了巨大的經(jīng)濟(jì)財富和文化威望,遂成為一地的豪門大族,這種家族由于在當(dāng)?shù)貫槿怂瞿讲毻?,故稱為"郡望"。如南北朝時代至隋唐時代,范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就是當(dāng)時北方的四大望族。在姓氏面前標(biāo)以家族居住地,亦即郡名,以表示其為此地的望族,"郡望"因此就成了區(qū)別貴賤的手段。
二、什么是康氏四大郡望
華山郡:——時間是蕭梁時期。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縣。西魏置華州,轄境歷代屢有變遷,治所在今華縣(曾名華山、鄭縣)。清不轄縣。民國為華縣。崇華山郡望者,來自康絢一支,后人依然在今湖北襄陽。
會稽郡:——時間是中唐時期。秦始皇時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包有江南、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漢順帝時移治山陰(今浙省江紹興)。西漢更包有浙、閩全部。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紹興),有浙閩之地(今杭嘉湖均屬吳郡)。三國吳分設(shè)臨海(臺州)等郡后,轄境縮小。隋為越州。又隋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民國合二縣為紹興縣。來自康日知派支和康希銑派支。
東平郡:——時間是金元時期。漢時改大河郡為東平國,治所在無鹽(今山東省東平東)。南朝宋時改為郡,治無鹽(今山東平東)。隋唐曾以鄆州為東平郡,治須昌,在今東平西北。宋宣和時以鄆州為東平府,治須城,即今東平。明清為州。民國改縣。來自康曄、康恭支派,后人依然在今山東汶上、河北雞澤、甘肅隴西武山甘谷一帶。
京兆郡:——時間是北宋時期。三國魏時置郡名。漢武帝時改右內(nèi)史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fēng)置京兆尹,為“三輔”之首。治所在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北)。“尹”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qū)。金元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zé)o關(guān)。民國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來自康國輔一支,后人依然在江西泰和、四川等地。
三、什么是堂號
簡單地說,堂號就是祠堂的名稱、稱號。祠堂又稱為家廟,是中國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靈、舉辦宗族事務(wù)的公共場所。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傳統(tǒng)的一個民族。在每個家族中,往往都有一個場所來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舊時的每個家族都會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給它取一個名號,目的是讓子孫們每提起自家的堂號,就會知道本族的來源,記起祖先的功德。
會稽堂:唐朝時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騎馬射箭,官大將軍。后來討平張韶,升平盧節(jié)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亂,加檢校尚書右仆射,封為會稽郡公。康姓因以“會稽”為其堂號。
京兆堂:與京兆郡內(nèi)容大致相似。
華山堂;與華山郡內(nèi)容大致相似。
衡山堂:北宋匡改康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