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康中華受四川安岳、樂至康氏文化研究會籌委會會長康厚雄之派遣,前往我們始遷祖的遷出地湖南省,參加雙峰縣康氏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并順便回“老家”尋根訪親。
2011年9月22日,參加了雙峰縣康氏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之后,當天下午,新化宗親康紀文父子和另一位宗長康國新,開小車就接我們倆來到新化縣田坪鎮(zhèn)??凳险淙A房理事會會長康縣政、秘書長康喜然,早就在康紀文家等候我們的到來。初見面,雖然湘川兩地口音相互難懂,但握手擁抱時的眼神里都透露出渴望相聚的真誠。沒顧上休息,珍華房宗親就帶我們參觀康氏宗祠正堂遺址,副秘書長康紀文介紹說:“我們珍華宗祠于民國十七年修筑,落成于二十三年秋。計有正廳一、兩旁橫樓各一、頭門一、走廊四通,外圍以矮墻。正廳置神龕、安置列主列宗神主,左昭右穆,秩序井然。神龕嵌以玻璃,四壁施以朱漆,卓然可觀。行見巍巍祠貌,長增淇澳之光,赫赫宗親,永奠棲靈之所。這些都被毀壞了!”?。∵@就是我們“老家”的宗祠!相距三千多里,時隔近八十年的“老家”宗祠!
當晚,四川康人回老家的消息很快在全鎮(zhèn)傳開,聚餐十多人。族人康琪特意拿來自家珍藏的婁底老窖款待我們。珍華房理事會執(zhí)意要留住我們,硬是把已購的火車票退換了。“老家”宗親的那份真誠和熱情是在令人感動!
23日上午8時,湖廣村康縣政(支書)康琪(村長)、塘上村康目喜(支書)、康友良(村長)、發(fā)農(nóng)村康小寶(支書)、康紀文、康廣世、康孟松等一行十四人,開了三輛小車,一同前往瞻仰祖塋。車行數(shù)十里來到漣源市良響村境內(nèi),先到二層山嘴看了三世祖和仲公、五世祖季四公之墓。又回轉(zhuǎn)前行很遠,來到安化縣魚水村五世祖季一公墓前。此墓至今已七百四十余年,經(jīng)當?shù)睾笠嵝迯秃笠廊粔延^,成為湖南梅山康氏(五縣三市)祭祖的中心墳塋。族人介紹,2010年清明祭祖時,規(guī)??涨?,大小車輛400余臺,大家排成長龍前往祭祖掃墓,伴有禮樂、獅子、龍燈、舞隊隨行,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場面熱烈隆重,充分展示了康氏族人敬祖愛族的濃烈氣氛。我們一行十六人,每到一處都細心觀賞墳塋,祭拜先祖,合影留念。
午餐時族人聚了兩桌,康小寶將自己珍藏十六年的兩瓶貴州茅臺酒拿出來款待我們。大家舉杯同飲,誰能說得出這酒中的族情有多深?
下午兩點,我們又向溫塘鎮(zhèn)方向進發(fā),依次觀賞祭拜了璣祥公(九世祖)、福三祖(六世祖)、珍華公(八世祖)及侯氏、謝氏太君等墳塋。而后,來到康氏歷代先祖較為集中的兩處墓地:溫塘坡頭鐳缽山和橫沖龜形山。這里的墳塋,經(jīng)過當?shù)刈迦司栀Y復修后,每座都是墓基牢鞏,墓碑醒目,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面對長眠于此的列祖列宗,心中不禁涌起深深愧疚:是啊,長期以來都是靠老家族人替我們四川后裔祭拜先輩。我們應(yīng)向他們致謝,向他們學習。將他們的風范帶回四川去,讓四川的康姓人都知道他們的恩德。
這天晚上,我們住在康孟松兒子新建的別墅里,與康紀文、康廣世、康孟松、康庭初,這四位去年五月曾尋訪四川的族人暢談半宿,一起觀看康紀文錄制的《四川行》牒片,回味難忘的昨天。
第三天上午,我們一行六人乘車先去入川始祖康仁館遷出地牛欄山尋訪,了解此山離奇的傳說與入川族人的關(guān)系。順道走訪族人康廣世家,夫妻倆早就炒好花生,沏好清茶,熱情接待我們。還硬把兩袋子花生塞給我們,說帶回四川去,讓親人們嘗嘗!看了他家先輩留下的老式木房、新建的樓房、魚塘和盛滿稻子的谷倉,大家都無比欣慰。離開康廣世家,小車回轉(zhuǎn)田坪鎮(zhèn)右拐,在三米來寬的盤山路上前行一段,落到峽屹谷底,我們又興致勃勃地觀看了裝有兩組水輪發(fā)電機的油溪河電站。這里溪水清澈,山勢峻峭,植被蔥綠,氣溫怡人,大小山坳不相連,處處可見族人們收割稻谷的豐收景象。車再前行,來到連接田坪和溫塘康氏的油溪河上的龍?zhí)稑蚺?。此橋始?chuàng)于1885年,是三孔石墩木橋,雖飽經(jīng)滄桑,但依然堅固平穩(wěn),成為生于斯、長于斯的康姓人世代繁衍昌盛的見證!
時過中午,回到田坪鎮(zhèn),大家盡情享用了康紀文夫婦精心準備的豐盛午宴。
下午,秘書長康喜然召集田坪鎮(zhèn)幾位年長的族人,和我們一起細心翻閱田坪鎮(zhèn)保存的《康氏珍華房家譜》和四川安岳、樂至新修的《康氏七修譜》,相互對照,尋查兩地各支系連接、播遷情況及遺誤之處。兩位宗長拉著我們手,拍著我們的肩,深切地說:“我們倆都是珍華房后裔,遷到四川的有不少琳甫的親人,但幾經(jīng)聯(lián)系,均無信息。你們回川后,一定要幫助找到他們,建立起聯(lián)系,我們要將安岳、樂至琳甫支系后裔,一并收入正修編的《康氏琳甫房家譜》中。”
次日返程時,康紀文、康喜然、康廣世、康孟松又隨車送我們往新化縣火車站。車過溫塘鎮(zhèn),順道走訪了年過八旬的康紀載一家,老人父子的那份熱情讓我無以表達。族人介紹,康紀載是修葺祖墳的領(lǐng)頭人,為此出力不少,其兒子康克明近幾年為修祖塋兩次捐款八萬元。聽后,對其父子更增敬重之情。
族人們把我倆送到新化火車站,仍然不忍離去。直到乘客檢票進站時,康紀文才把更換的臥鋪車票交給我倆。我拿出應(yīng)補的200元票價差額,但他說啥也不收!最后大家只好淚眼相望,握手告別!
火車朝著重慶奔馳,我的心久久難以平靜。尋根聯(lián)誼的往事,一幕幕在眼前閃現(xiàn):康氏文化研究會在南陽成立,給我們搭建了尋親聯(lián)誼平臺,湖南新化縣田坪鎮(zhèn)族人收到我們新撰的《康氏七修譜》后,于去年五月一行六人組成“尋親聯(lián)誼先遣遂”走訪了四川部分康氏族人,這次我們倆回老家受到族人的盛情接待,時時、事事、處處都感受到血濃于水,情重于山的族人緣分。我們深信,康氏文化博大精深世代傳承,湘川族親泰山永衡長久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