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縣鳳山康氏孟聰公第十世孫康元燖,字繹家,號振華,天資聰敏,好善樂施,然家門多故,幼時遽失怙恃。當髫年舉志四方,旅外營生,入湖南長沙跳馬鄉(xiāng)龍?zhí)抖ň?,后建祖祠于龍?zhí)丁J菫殚L沙康姓人之始祖,迄今三百多個春秋。
(閩永春坑仔口詩元大埔崙振華祖厝)
振化公之曾祖父鍾玹,字爾蜚,號斐文,與四弟鍾琰(號奏九)同建永春坑仔口鎮(zhèn)詩元村大埔崙祖厝一座,坐酉向卯。生有四子:周禧、周汧、周社、周瀾。
公之祖父周汧,字侯爵,號尚其,生子—懋隆。
公之父懋隆,字邦燕,曾得康熙戊申年田宗師科試取入永春縣學第六名,孫宗師歲試取一等第一名,補廩試皆高等生。其生子五:即元焻、元煠、元燖、元焟、元炟(殤)。
據(jù)永春鳳山康氏歷譜記載,振華公生于康熙十六年(丁巳,公元1677年)十一月廿二日亥時。八歲失母,九歲失父,惟依祖母梁氏撫養(yǎng)。
康熙二十九年,年僅十四歲的振華公,遂往江西廣信府興安縣,居于早在康熙三年從永春遷入的懋柑、懋田、懋徐諸叔家,從事貿(mào)易二年后,與興安縣袁公合伙開鐵汞三年,因各股均虧本五、六百兩黃金而散。于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公元1695年)入湖南長沙府善化縣八都,寄居于東獅港從福建遷入之鄉(xiāng)親蘇啟常家。數(shù)月后,旋往雷田坪油鋪河從福建漳州遷入之鄉(xiāng)親周兆岐家。周家公學博才優(yōu),資財雄厚,視振華公品高德重,誼訂東床,遂為周家乘龍快婿。公于此開張油坊三年后,念在老家之七旬祖母,于康熙三十八年稟岳父回永春看望祖母?;氐嚼霞曳街婺敢讶ナ蓝嗄辏熳贩鎲?,修葺祖墓。四年后,即康熙四十二年始離永春,前往江西景德鎮(zhèn),開始販裝瓷器涉彭蠡歷九江過洞庭歸瀟湘而售。
振華公勤于外,周妣黽勉于內,因而家運豐裕,子孫繁昌,訓課婚配,造屋置田??滴跷迨哪辏ㄒ椅矗┥L子晉堅(秉玉公),戊戌年再生次子晉樨(廷見公),雍正三年又得三子晉塾(崇德公)。
乾隆八年癸亥春,振華公攜秉玉、廷見返閩省親,祭掃祖邱,拜謁祠宇,復修各處墳塋。歸湘后,家道愈豐,孫枝愈盛。居湘數(shù)十載,公曾先后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置契黃獺坪、卜家沖、田垅仔、王家瑕、鵝公山等二十處之多。
乾隆十二年(丁卯,公元1747年)年邁古稀的振華公率崇德回永春,會同胞侄晉璽等五兄弟典置祭田于大埕深田仔、官田牛頭墘等八處,令將其每年所得租谷托焻焟兩房子孫收掌,永作列祖蒸嘗。公心始安乃辭閩歸湘。乾隆十三年(戊辰公元1748年)十二月,振華公仙逝,享年七十有二。
公妣周氏督其三子鑽厥舊業(yè),田產(chǎn)日益增,丁口日益盛。乾隆十五年(庚午),擇葬振華公于羅家沖戌辰向。乾隆四十一年丙申九月周孺人仙逝,享年九十二歲,是年十月葬妣于羅家沖與公同穴。
振華公居湘之年五十有四,所目見者六統(tǒng),裔孫八十有一,周氏孺人所目見者眾裔孫九十有六,足見其流澤之遠。尤為難能可貴者,年逾七秩,猶奔三千余里之遙返祖捐置祀田,更見其極本追遠之誠也。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