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氏文化研究會現(xiàn)已收存康氏通譜六部:《江西泰和康氏通譜》、《四川人瑞康氏通譜》(即《四川蓬溪康氏族譜》)、《山東汶上縣康氏通譜》、《山東費(fèi)縣康氏通譜》、《山東莒縣康氏通譜》和《浙江奉化康氏通譜》。這六部通譜都從始祖康叔說起,記述了本支的繁衍發(fā)展情況,從其傳承世序看,大致可以分為兩大支派。一是以《江西泰和康氏通譜》和《四川人瑞康氏通譜》所述支系為一大支派。他們都是從康叔世系第十一世武公長子康揚(yáng)下傳而來,到二十九世衛(wèi)君角,君角再傳長子康柞,康柞傳長子昌,昌傳明德,可見這一支派都是君角曾孫明德的后裔?!督魈┖涂凳贤ㄗV》以69代子行子華甫下傳,屬泰和右派傳續(xù)?!端拇ㄈ巳鹂凳贤ㄗV》以69代子文、子忠、子信下傳,屬泰和左派傳續(xù)。這兩個通譜所述支派屬京兆康氏。二是以《山東汶上康氏通譜》、《山東莒縣康氏通譜》和《山東費(fèi)縣康氏通譜》所述支系為一大支派。他們都是從康叔世系第十一世武公次子康翿下傳而來,直到74世仁美公長子安分傳費(fèi)縣,次子資分傳汶上、莒縣。這一支派因72代康曄,屬東平康氏支派。另外還有《浙江奉化康氏通譜》所述支系,這個分支也屬京兆支系,由衛(wèi)君角聞孫玨字伯贊下傳而來。這個支系也屬君角曾孫明德后裔,從明德第五世玨分支派出。 中華康氏在源流發(fā)展中分支衍派很多,現(xiàn)在我們僅從收存的這幾部通譜中發(fā)現(xiàn)這樣的主要分支,現(xiàn)就各支派的源流及遷徙情況作以下概述簡析: 一、江西泰和康氏通譜和四川人瑞康氏通譜所述世系為武公長子揚(yáng)衍生出的京兆支系 江西泰和康氏通譜和四川人瑞康氏通譜所述67代前為同一支派,因?yàn)樗拇ㄈ巳鹂凳显从诮魈┖涂凳希菑慕魈┖妥笈?7代國輔衍派出去的。這兩支康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diǎn),他們都是康叔世系第十一世武公長子康揚(yáng)(衛(wèi)國第十二位國君)的后裔。這支康氏延續(xù)至29世衛(wèi)國最后一代國君衛(wèi)君角,君角生子祚,祚子二,長昌,次昊。昌子一:明德。泰和康氏和四川人瑞康氏后裔都是君角的這位曾孫明德的傳人。 明德生子一,名嘉,漢文帝朝,仕為御史大夫。元朔四年(公元前132年),漢武帝巡視郡國各地,由滎陽到洛陽尋找周朝后裔,結(jié)果找到明德之子嘉,封為比張侯,號子南,命他奉祀先祖。從此這支京兆康氏得以繁衍發(fā)展至今??导紊右唬嚎税玻税采佣洪L姬貞,次利貞。姬貞襲侯爵,奉祀先祖。利貞宣帝時官為京兆尹。后代記載缺失。姬貞傳勝,漢元帝五年加封承休侯,成帝綏和元年進(jìn)爵承公。勝傳常,東漢建武十三年(公元前38年)加封衛(wèi)公。常傳霖,章帝朝以孝行薦為安陽令。霖傳禧,仕擢為侍子。禧傳漴,漴傳褒忠,褒忠傳光,光傳纘,纘傳似瑤,晉恵帝朝為黃門郎,似瑤傳邴,邴傳鄴,晉元帝朝為湘州刺史。邴傳睦,睦傳鐸,仕為巴西梓潼太守。鐸傳定邦,定邦傳蘧,宋永初,仕為丹陽令。蘧傳穆,穆傳琦,南北朝宋國順帝時,仕為宣城太守。琦傳絢,南北朝梁天監(jiān)十二年,仕為兗州刺史。絢傳廣衡、廣業(yè),廣衡傳彬。兩譜記述的康絢為53世,其父為琦,其子二,為廣衡、廣業(yè)。 五十七世康顯,隋文帝時,為弘農(nóng)上洛令,公元589年,隋平陳,康顯由河南南徙金陵烏衣巷,為金陵始遷祖。至66世名延孝,延孝公生二子,長子國輔,行八十評事,是泰和康氏左派的始遷祖;次子國弼,行九十評事,是泰和康氏右派的始遷祖。從此,泰和康氏分為左、右兩派,稱左輔右弼,延孝公尊為泰和康氏始遷祖。左右兩派商議于清康熙癸丑年間(公元1673年)在泰和縣城萃和書院之側(cè),建有聚星堂,世代隆祭。右派始遷祖國弼公,在金陵烏衣巷生子,名子行,子行南唐初為潭州司戶參軍,轉(zhuǎn)白下(泰和古稱)邑宰。遂以官為家,秩滿解官,卜居本縣義禾村,為泰和右派開基祖,生二子,長順甫,次華甫。長子順甫遠(yuǎn)徙外地,杳無音信。次子華甫生二子,長祥甫,次祥應(yīng)。祥甫承祖父之命回金陵奉祀先祠。次子祥應(yīng)留義禾村,生二子,長子肇慶,次子重慶。北宋時期肇慶公奉命徙居龍?zhí)叮ń窬糇u(yù)之前的村名),次子重慶仍留義禾村原籍,入“天趣軒”學(xué)經(jīng)史子集,中南宋紹興己卯科舉人。肇慶公徙居爵譽(yù)后,生二子、八孫。他命長子之子秉義,次子之子秉禮于南宋嘉定年間徙居雷岡,傳至九世仲衍公,返回爵譽(yù)祖籍定居,復(fù)啟爵譽(yù)之后,故有“爵譽(yù)分雷岡,雷岡分爵譽(yù)”之說。傳至七十九世務(wù)信公,從此人齒繁盛,代代倍增,成煙戶稠密的望族。這支康氏除了居本縣外,先后有徙安福、遂川、永新、吉安、吉水、崇義、上猶、會昌、于都、瑞金以及廣東、廣西、湖南、湖北、云南、貴州、四川、臺灣等地,亦有徙海外者,可謂遍及四海之內(nèi)。七十四世祖秉禮公從爵譽(yù)分徙雷岡,為雷岡開基,后裔徙居四境,除徙本省者,亦有遠(yuǎn)播湘、粵、云、貴者。這是江西泰和通譜所記的以69代國弼子子行下傳的分支,屬泰和右派傳續(xù)。 江西吉安、泰和一帶的康氏百分之九十屬于京兆郡康氏后裔,由隋代來自中原的金陵始遷祖康顯繁衍而來。自唐宋以后,成為相對集中的康氏集中地。同時也吸引了外地康姓,使之成為徙遷這里的目的地。在歷史上的大遷徙中,這里的康氏也向各地轉(zhuǎn)徙,南下廣東、福建,西入云、貴、川及湖南、湖北等地。 泰和族譜中《外徙支系地員及初祖》記載這支康氏爵譽(yù)房遷出地及支系有:湖南汝城縣土橋鎮(zhèn)康家村、湖南汝城縣濠州鎮(zhèn)寬坑村衍慶堂從吾公位下支系,貴州金沙縣清池鎮(zhèn)上街長房孝友堂支系,貴州金沙縣桂花鄉(xiāng)馬坎村長房孝友堂支系,貴州省畢節(jié)縣白巖站肖家灣長房懷德堂祖耀、祖煌支系,任仁堂烈枚、烈松支系,烈授、祖佛支系,崇慶堂文議、揚(yáng)剛支系,貴州省大定府威寧州柳林鄉(xiāng)二房養(yǎng)晦堂祖品、祖宏支系,重慶市市區(qū)長房懷德堂之友柏堂支系,四川敘永縣、忠義縣長房敦禮堂支系,四川省灌縣許家場四房四家堂支系,四川省建昌縣二房日新堂支系,四川省內(nèi)江縣四房四順堂支系,四川省新都縣唐家寺四房隆恩堂支系,四川省郫縣許家場四房隆恩堂支系,四川省彭縣山倒堰二房、四房成德堂支系,廣西省柳州府敦素堂支系,廣西新寧州二房良相支系,廣西玉林長房任仁堂支系,廣東省英德縣樟灘鄉(xiāng)長房敦素堂支系,廣東省英德縣四房旌善堂支系,廣東省英德縣麻寨鄉(xiāng)龍車洞支系,廣東省英德縣仙水壙支系,廣東省英德縣田心村支系,廣東省恵東縣吉隆鎮(zhèn)吉水村、多祝鎮(zhèn)康家村三房支系。湖南津市禮門派支系。上述這支康氏在長期的繁衍發(fā)展中,因官派或其他原因,遷徙分布很廣。 《四川人瑞康氏通譜》即《四川蓬溪康氏族譜》,譜中源流從鼻祖盤古到當(dāng)代共記載182世。按上古源流世次81世,即康叔一世算起,它與江西泰和康氏通譜所載康叔世系原系一脈,康叔一世至六十八世的傳續(xù),兩個通譜記述相同。泰和康氏通譜以六十八世國弼子子行下傳,屬泰和右派。而四川人瑞康氏通譜所記則是以六十九世國輔子子文、子忠、子信三將軍下傳的分支,四川三將軍后裔大多在清康熙年間入川,屬泰和左派傳續(xù)。這支康氏向南遷徙,經(jīng)湖南、湖北徙入四川、貴州、云南。向南也有徙入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只不過在我們收存的有限康氏族譜中,很少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分支遷徙的對接線索。只有在我們收存比較多的四川康氏譜中發(fā)現(xiàn)有明確記載人瑞三將軍后裔的信息。 在康氏文化研究會現(xiàn)收存的四川、重慶30部族譜中,其中有4部明確記載他們屬于人瑞三將軍后裔。其遷川路徑和始遷祖的情況大體歸納如下:《四川瀘縣白云分譜》和《白云舊譜譜序》中記載的人瑞支系,入川始遷祖同為興忠公。這支人瑞支系祖上的遷徙路徑是:江西吉安泰和千秋鄉(xiāng)→湖南邵陽→湖北麻城。瀘縣、白云族譜十八世興忠公就是在康熙四十八年從湖北麻城啟程入川。最終定居白云場,后裔有遷瀘州、大磨、轉(zhuǎn)龍北寨等地的?!端拇ㄈ巳鹂凳献遄V》和《四川綿陽、蓬溪人瑞堂康氏族譜》記載的人瑞支系,他們共同的入川始遷祖是《四川人瑞康氏通譜》記載有康叔89世文煥世系乃恕公和乃愈公。乃恕公(1652--1741),清康熙三十年奉旨入川,乃愈公(1652--1768)清康熙三十年奉旨入川。他們祖上的遷徙路徑是:江西祈州安福→荊南(湖南)寶慶府→1619年奉旨入川。乃恕公、乃愈公攜侄逢會公,散布于蜀北蓬邑?!吨腥A康氏·四川遂寧康氏族譜》、《四川省遂寧(蓬溪鳴鳳場)康氏族譜》和《四川蓬溪康氏族譜》記載的人瑞支系,他們共同的入川始遷祖是康阜公。遷徙路徑是:江西吉安泰和→湖南永州零陵縣永泉鄉(xiāng)南阜里歐家坪→康熙三十六年康阜公別兄來蜀,住居蓬邑。現(xiàn)在分布蓬溪縣,鳴鳳李家溝、前歐村溝、附西黃泥井、文井金仙寺、槐花等,包括南充金鳳等康氏散居點(diǎn)?!端拇ㄊ〗部h康氏族譜》中記載的人瑞支系,其祖上的遷徙路徑是:江西吉安府泰和縣涼水井→湖廣?。髑宸Q)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xiāng)老石板籍→四川江安古賢鎮(zhèn),始遷祖為仲誥公。這支外徙的人瑞三將軍后裔有其明顯的特點(diǎn),一是以“乃”字開頭的字派,“乃逢國運(yùn)盛,聿定萬年長……”。二是有延孝公始立的二十宗派:“國子仕祖珍,至叔孔之宗。可汝以永仲,守時體正名。”我們可以根據(jù)這些字派信息查對他們分布的情況。遺憾的是很多族譜譜序沒有說明,其中也不留字派信息,故無從對接。 二、山東汶上、費(fèi)縣、莒縣三地康氏通譜所述康叔世系武公次子康翿派出的東平支系 山東汶上縣、費(fèi)縣和莒縣三部康氏通譜從康氏源流開始記載了康叔世系的代徙傳續(xù)。這支康氏自康叔傳至十一世衛(wèi)武公次子翿開始派分出去。武公次子康翿時居雍州關(guān)中,翿公后裔有徙居記載和做官流動的不在少數(shù),自西而東足跡遍布各地。 山東費(fèi)縣、莒縣康氏通譜所記與汶上縣康氏通譜一脈相承,只是在康叔世系中漏記了三世考伯,使康叔世系缺少了一世。補(bǔ)上之后,汶上譜共記載96代傳續(xù),費(fèi)縣共記載84代傳續(xù)。莒縣共記載93代傳續(xù)。在這三部通譜中,前74代完全相同,74代仁美公生三子,長安、次資、三寧。汶上縣、莒縣康氏通譜均從仁美公次子資分派而下,分別延續(xù)96代和93代,之后無記載。而費(fèi)縣康氏通譜則從仁美公長子安分派而下,延續(xù)到84代,之后無記載。74世仁美公明永樂年間(1403-1425)登第,之后按22年一代,到現(xiàn)在又經(jīng)歷了大約27代,這三個支系從康叔一世至今大約應(yīng)有101代。說明這支康叔世系繁衍的總代數(shù)與江西泰和的104代、四川人瑞的101代基本吻合。 另外,山東這三部通譜所記53代也有一個康絢,與江西泰和、四川人瑞通譜所記康絢代序相同,只是在山東三部通譜中記載的康絢,其祖父為凱,父親為穆,其子為詩,其孫為展。仕魏為司馬,出任梁州刺史。這與江西泰和、四川人瑞通譜所記康絢,其上輩和下輩不同,官職也有出入,應(yīng)是同名同姓不同人。 山東汶上康氏通譜、費(fèi)縣康氏通譜、莒縣康氏通譜與正史記載大體吻合,盡管前二十九世也有世次漏記,但不影響其史料價值和反映的歷史事實(shí)。所以,我們根據(jù)譜記情況可知,山東汶上、費(fèi)縣、莒縣康氏與徙遷河北雞澤、清河,甘肅隴西甘谷、武山康氏皆出一派,是康曄的一支,顯宦于山東東平,也是康氏四大郡望之一由來的原因。 總之,山東汶上、費(fèi)縣、莒縣通譜所記的這支康氏,有七十二代金末進(jìn)士康曄,山東高唐人,后任東平府學(xué)祭酒,屬東平郡。這支康氏,明初之后不斷南遷,其軌跡是先由山西、山東遷徙河南,特別是遷往河南禹州、鞏縣一帶。而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徙鞏縣一帶的居多。這支由晉入豫的康氏逐漸向全國遷徙,像山東、安徽、兩湖、兩廣、江浙、陜、甘、川、河北、東北、港臺等地均有后裔棲居,由四川而徙云南、貴州的也有。浙江東陽一支明確記載是在宣和年間從河南鞏縣徙遷過去的。于是,這支由晉遷豫的康氏和其他遷豫的康氏來到禹州、鞏縣之后,禹州、鞏縣便成為河南康氏的一個集聚區(qū)和外遷的發(fā)散地,加之河南禹州康城早在公元前1046年就已是康叔的初封之地,也是康氏先祖繁衍生息之所,經(jīng)過長期的聚攏、外徙,禹州、鞏縣兩地自然成為歷史上的康氏望族之地。 三、浙江奉化康氏通譜所述康叔世系衛(wèi)君角聞孫玨派出的康氏支系 這支京兆康氏從君角聞孫玨開始分支,君角之聞孫玨字伯贊,在其他幾本通譜里均沒有記載。伯瓚漢代封紀(jì)善侯,“年老謝疾,宅于扶溝而為大宗”。他最初發(fā)端的地方就是開封扶溝。之后歷經(jīng)輾轉(zhuǎn),至宋有康經(jīng),字孝基,“仕宋為太常博士奉訓(xùn)大夫,大中祥符二載,明州不寧,真宗詔經(jīng)鎮(zhèn)之,挈累而至事,既平,因耄,上章辭職,詔優(yōu)禮聽之,客俎于明。”明州就是今天的浙江寧波??到?jīng)生子裕,裕生子惟翰,惟翰子三,長修,次敔,三敬。惟翰卒,“諸子以剡源山水之秀謀窆,其父以茂林張氏仕宦通家而獲購李墺。時敬年十七,執(zhí)紼送窆,悲慟不忍舍去,因蘆墓讀書以卒服,張氏有諱欽者,富而無子,見敬孝且俊偉,因招贅也。敬亦以父墓所在,慨然從之,遂占籍奉化,而家于茂林”。這就是本支康氏從中原河南開封遷徙奉化茂林的大致軌跡。 奉化康氏通譜從君角至其聞孫玨算起,三傳明德,五傳至玨,玨傳子南,子南傳植,植傳處,處傳世登,世登傳逢吉,逢吉傳篆,篆傳昌言,昌言傳垣,垣傳絢,絢傳璉,璉傳廷堅,廷堅傳扈,扈傳頫端,頫端傳愬,愬傳伯沃,伯沃傳毅古,毅古傳簡,簡傳經(jīng),經(jīng)傳裕,裕傳惟翰,惟翰傳敬。譜中顯示“惟翰宋仁宗徵為大都護(hù)”。說明惟翰是宋仁宗年代人。這樣算來,從君角聞孫玨到宋仁宗時的惟翰共經(jīng)歷了22代,加上玨之上的37代,宋仁宗時的惟翰應(yīng)是康叔世系第59代。若按宋仁宗時的1040年算起,至今已經(jīng)歷了979年,按22年一代計算,共計約44代。前59代加上后44代,浙江奉化康氏通譜從康叔一世至今共計103代。這與江西泰和康氏通譜的104代,四川人瑞康氏通譜與山東三個康氏通譜的101代大體相當(dāng)。 奉化康氏通譜中源流仕宦中記載的君角之聞孫玨,傳至絢,加上按《史記》記載君角子之前的二十九世,在奉化譜中康絢也應(yīng)為康叔世系53世。在奉化譜中記載“康絢仕齊為華山太守”。其祖父為舍人訓(xùn)導(dǎo)昌言,父為國子監(jiān)丞垣,生子璉,璉生廷堅。而在《江西泰和康氏通譜》和《四川人瑞康氏通譜》中也有康絢其人,記載為康叔世系53世,梁天監(jiān)十二年,仕為兗州刺史。其祖父為康穆 ,父為康琦,生子廣衡、廣業(yè),衡生彬。在山東汶上和費(fèi)縣康氏通譜中康叔世系53世也有康絢其人,記載為:絢仕魏為司馬,出為梁州刺史,生子名詩,詩生展。絢祖父為凱,父為穆。這三個康絢分別出現(xiàn)在浙江奉化康氏譜、江西泰和康氏通譜、四川人瑞康氏通譜及山東汶上、費(fèi)縣、莒縣康氏通譜中,其祖父輩和子孫輩及其所任官職都各不相同,應(yīng)是同名同姓而經(jīng)歷不同的人。 究其源流,奉化這支康氏屬于京兆康氏,民徙官派,從中原開封一路走來,繁衍生息必然散落各地。到寧波后,也有徙往浙江溫州的記載。然從各地收錄的族譜中尚無發(fā)現(xiàn)這支康氏的其他遷徙足跡。 當(dāng)我們認(rèn)真研究了收集的這幾部康氏通譜之后,對康氏派分源流情況有了一個大致明晰的認(rèn)識。從康叔十一世衛(wèi)武公長子康揚(yáng)、次子康翿派分,是康氏源頭分流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diǎn)。由此可知,凡經(jīng)武公長子傳續(xù)至衛(wèi)君角而下,均屬京兆康氏支派。凡經(jīng)康叔十一世衛(wèi)武公次子康翿派分下傳,再經(jīng)72世元進(jìn)士康曄而下,均為東平康氏支派。因而我們把《江西泰和康氏通譜》、《四川人瑞康氏通譜》和《浙江奉化康氏通譜》所述支系認(rèn)定為京兆支系,把山東汶上、莒縣、費(fèi)縣康氏通譜所述支系認(rèn)定為東平支系。這兩大康氏支系是繁衍眾多,徙遷廣泛的兩大源流衍派。 以上康氏衍派分支及遷徙情況僅是對康氏文化研究會收存的六部康氏通譜研讀的概述簡析。因?yàn)槲覀兪沾娴淖V牒有限,以上概述可能還不夠全面,因?yàn)閺目凳迨老登岸攀姥芾m(xù)出來的康氏長支、旁支眾多,還有其他康氏分支的繁衍分支,只是我們暫時還沒有得到更多的相關(guān)族譜而已。對此還有待我們繼續(xù)收集資料,做進(jìn)一步的研究和歸納,以便把天下康氏的各個支派梳理總結(jié)得更加清楚。在此我們期待各地康氏宗親提供更多可信的族譜信息。不妥之處,敬請各地宗親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