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晉,音譯詞,意為夫人,清代貴族婦女封號。按習慣,“福”本讀一聲,啟功先生似曾專門論及此點。但現代影視劇中多已不察。
稱謂來源
福晉一詞來源說法不一,略舉二例。
來源其一:蒙古語將漢語“夫人”音譯為“fujin”,稱汗、貴族妻房為“fujin”;滿語承蒙古語,也稱其妻房為“fujin”;清代漢語文獻中,又將“fujin”寫為漢字“福晉”,因有此詞。曾有說法稱,因為此詞本來就是漢語“夫人”轉音,所以雖然回譯時寫“福”,但發(fā)音仍然是“夫”。
來源其二:《清史稿.后妃傳序》:“太祖初起,草創(chuàng)闊略,宮闈未有位號,但循國俗稱‘福晉’。福晉蓋‘可敦’之轉音,史述后妃,后人緣飾名之,非當時本稱也。”按:此說或有未盡處。滿語中另有更近于“可敦”的hadun存在,如稱沙俄女皇為hadun han即一例。
歷史沿革
清朝后妃制度在初期并不完善,當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妻妾沒有名號,稱“福晉”。努爾哈赤的16個妻妾都叫“福晉”(大福晉依后來的制度稱為皇后,其他稱妃子)。清太宗皇太極時期,有了后妃之別,建立了五宮:中宮清寧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麟趾宮、次東宮衍慶宮、次西宮永福宮。
入關后,后妃名稱多了起來。順治十五年(1658)決定采用禮官建議,乾清宮設夫人1名,淑儀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寧宮設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沒有定數。此外還有女官。然而這個制度并沒有真正執(zhí)行。同時后妃中“福晉”、“格格”的稱謂仍然存在。在河北清東陵孝陵東側的孝東陵內就葬有清世祖福臨的孝惠章皇后以及二十八名妃、格格、福晉。順治十七年(1660)規(guī)定,親王、親王世子及郡王妻封福晉,側室則稱側福晉。亦用以封蒙古貴族婦女。
到了康熙帝時期,康熙后典制完善了,用“福晉”和“格格”稱呼后宮嬪妃的情況才消失。定制后,福晉一詞專稱親王、郡王及親王世子的正室,側室稱側福晉。為了強調福晉的嫡妻地位,又稱其為嫡福晉,并且嫡福晉是要經過皇帝的冊封的。
具體分類
皇子的妻妾稱謂有嫡福晉、側福晉、庶福晉之分。凡正房為“嫡福晉”,偏房為側福晉或庶福晉。
將正房稱為嫡福晉,又有強調“第一夫人”之意。嫡福晉與側福晉都是由禮部冊封,有朝延定制的冠服,見于《大清會典》。庶福晉地位比較低了,相當于婢妾,不入冊,也沒有冠服。庶福晉則只是別人對她們的客氣稱呼,是沒經過朝廷冊封的。
其實,在清朝入關之前,嫡福晉和側福晉的區(qū)別并不大,都是出身名門的女子,只不過嫡福晉的出身或其他方面更好一些,才能擁有女主人的身份地位。但是嫡福晉和側福晉都是被作為妻子對待的,一個相當與正妻,一個是平妻,所生子女的地位也相同,都是嫡出。而庶福晉則是侍女或女奴之類的身份,相當于妾,地位遠遠不如側福晉,所生子女根本不能與嫡福晉和側福晉所生子女相提并論。
清太宗皇太極的母親孟古姐姐就是側福晉,但是他從小和幾任嫡福晉所生的子女享受待遇是相同的,而繼承大統時也無人反對。若他是庶福晉所生,則根本不可能這樣。
清朝入關之后,嫡福晉的地位才被突出,但側福晉的子女卻仍不是庶福晉所生子女可以比較的,地位也不同。側福晉也是受正式冊封的,身份一般也不低。庶福晉沒有冊封,身份很低。以親王為例,親王嫡福晉所生子(除世子外)封不入八分輔國公,所生女封郡主;側福晉所生子封二等鎮(zhèn)國將軍,所生女封郡君;妾媵(俗稱的庶福晉)所生子封三等輔國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