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改桐鄉(xiāng)為聞喜縣。新朝,改左邑為洮亭。東漢,廢洮亭,省左邑入聞喜,屬河?xùn)|郡。
三國,屬魏河?xùn)|郡。
西晉,屬司州河?xùn)|郡。十六國,先后為前趙、后趙、前秦、后秦領(lǐng)屬。
南北朝,屬北魏東雍州正平郡。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高涼縣(今稷山縣),析本縣西北部分土地歸之。太和十八年(494年),置夏縣,將聞喜南部之劉傅社、傅郭社、水碴社、西牛社、王村、沙流、大李劃歸之。后屬西魏、北周正平郡。武成二年,改屬絳州。
隋初,屬絳州。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絳州為絳郡。
五代初,屬河中府絳州。后漢乾祐元年(948年),改屬解州。
金,屬河?xùn)|南路解梁郡軍(后改寶昌軍)。
元,屬晉寧路解州。
明,屬山西布政使司平陽府解州。
清初,仍因明制,雍正七年(1729年),改屬絳州。
民國元年(1912年),直屬山西省。民國3年(1914年),屬河?xùn)|道。民國16年(1927年),廢道,復(fù)歸省。民國26年(1937年),劃歸第七行政專員公署。民國32年(1943年)2月,東(鎮(zhèn))垣(曲)公路以南的石門、橫榆和夏縣、垣曲的部分村建立垣南縣(次年改為康杰縣)。7月,同蒲鐵路以北的一區(qū)、四區(qū)、五區(qū)和夏縣、安邑部分地區(qū)建立稷麓縣。民國33年(1944年),聞喜縣轄同蒲鐵路以南、垣南縣之北境地。隸太岳區(qū)五專署。民國34年(1945年),撤銷康杰縣,原屬聞喜地區(qū)復(fù)歸聞喜。設(shè)絳南縣,包括新絳縣汾河以南各村和聞喜縣的禮元、東鎮(zhèn)、薛店、躡底一帶的28個村,與聞喜縣、稷麓縣同歸晉冀魯豫邊區(qū)太岳三專署。民國36年(1947年)6月20日與民國37年(1948年)8月,分別撤銷稷麓縣和絳南縣,聞喜恢復(fù)原境域,歸晉綏邊區(qū)第十一專署。
1949年至1953年,聞喜隸山西省運(yùn)城專區(qū)。
1954年,運(yùn)城專區(qū)、臨汾專區(qū)合并,稱晉南專區(qū),聞喜屬之。
1970年,晉南地區(qū)撤銷,又分為臨汾地區(qū)、運(yùn)城地區(qū),聞喜復(fù)屬運(yùn)城地區(qū)。
2000年,撤銷運(yùn)城地區(qū),設(shè)立地級運(yùn)城市,改屬運(yùn)城市。
1956年,橫水鄉(xiāng),郝莊鄉(xiāng)劃歸絳縣。
1958年,夏縣和絳縣墀上地區(qū)并入聞喜。
1961年,分縣,橫水,郝莊兩公社留歸聞喜。
1962年,稷山縣吳呂、丈八、甕村、坡底、屯元、邢家莊、張才嶺、董家莊等8村劃歸聞喜。
1971年,橫水公社、郝莊公社劃歸絳縣,夏縣七里坡公社劃歸聞喜。
2021年4月,撤銷神柏鄉(xiāng)、陽隅鄉(xiāng),設(shè)立陽隅鎮(zhèn)。撤銷侯村鄉(xiāng),設(shè)立侯村鎮(zhèn)。撤銷裴社鄉(xiāng),設(shè)立裴社鎮(zhèn)。
截至2021年5月,聞喜縣下轄10個鎮(zhèn)、2個鄉(xiāng):桐城鎮(zhèn)、郭家莊鎮(zhèn)、畖底鎮(zhèn)、薛店鎮(zhèn)、東鎮(zhèn)鎮(zhèn)、禮元鎮(zhèn)、河底鎮(zhèn)、陽隅鎮(zhèn)、侯村鎮(zhèn)、裴社鎮(zhèn)、后宮鄉(xiāng)、石門鄉(xiāng), 縣政府駐牌樓東街88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