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世紀(jì)三、四十年代,永春南音界國樂名師林蔗煙先生應(yīng)聘到坑仔口舊街石坊腳開館授藝,其門生有謝國材、康秒心、楊詩族、康鶴年、康明達(dá)、康良治、康仁兜、謝百日等。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謝國材等組織坑仔口南音社團(tuán)“郎君會”,長時間在坑仔口舊街開展南音活動,并在各村開館授藝。一九七八年,文藝春風(fēng)帶來坑仔口南音一派生機。1、成立坑仔口南音社;2、聘請蓬壺南音樂師林鳳雛先生到坑仔口教授南音指譜彈奏技藝。3、林建平拜永春南音社潘詩度為師。林建平在詩元村開館收徒傳藝,學(xué)員遍布永春、德化、南安諸縣。
表演形式:
1、南音清唱,室內(nèi)活動。唱工手握拍板居中,琵琶、三弦和洞簫、二弦分列左右,依南音滾門節(jié)奏演唱。
2、八音屬鬧廳及室外活動,以品簫、噯仔為主樂,配合鐘鈸弦管。
3、花鼓隊,常活動于迎神廟會等民俗活動和各種吉慶活動中。
代表曲目:
1、清唱曲目如:望明月、出漢關(guān)、三更鼓、山險峻等。
2、鬧廳曲目如:百家春、魚沉雁杳、只恐畏、綿答絮等。
3、花鼓唱:元宵十五、共君結(jié)托、為伊割吊、鼓返三更等。(本文作者:康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