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籍遼寧的康氏始于何時何地何人正史中無考。
說道這個話題,還得從奶奶在世時講的撫順東洲支系康氏的故事開始,奶奶說康家的祖先是陪唐二祖御駕征東的元帥,沈撫交界的李二十寨是我家的養(yǎng)兵之地。當我初識字后,便借來薛仁貴征東的評書閱讀,小說中并無康姓人物,又不敢追問奶奶故事的來龍去脈,只有把奶奶的故事深埋在心底。因為奶奶是大字不識的農(nóng)婦,更不知她又承襲了何人的口授,奶奶故事的真實性難以質(zhì)疑。數(shù)十年后,在堂弟家見到我家的家譜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始遷祖是明末未注明任何官銜的平民康自明,既不是唐朝的領(lǐng)兵元帥,也不是明末的將領(lǐng)。
唐太宗東征高句麗,史籍是有記載的。
《新唐書卷二·本紀第二太宗》“十九年二月庚戌,…,以伐高麗。…。四月癸卯,誓師于幽州,大饗軍。…癸亥,李世勣克蓋牟城。五月己巳,平壤道行軍總管程名振克沙卑城。庚午,次遼澤,瘞隋人戰(zhàn)亡者。…丁丑,軍于馬首山。甲申,克遼東城。六月丁酉,克白巖城。已未,大敗高麗于安市城東南山,左武衛(wèi)將軍王君愕死之。辛酉,賜酺三日。七月壬申,葬死事官,加爵四級,以一子襲。九月癸未,班師。十月丙午,次營州,以太牢祭死事者。丙辰,皇太子迎謁于臨渝關(guān)。…”
《資治通鑒》太宗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十九年(乙巳,公元六四五年)的記載更為詳盡:
“...。
凡征高麗,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后黃十城,徙遼、蓋、巖三州戶口入中國者七萬人。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zhàn),斬首四萬馀級,戰(zhàn)士死者幾二千人,…
丙午,至營州。詔遼東戰(zhàn)亡士卒骸骨并集柳城東南,命有司設(shè)太牢,上自作文以祭之,臨哭盡哀。其父母聞之,曰:“吾兒死而天子哭之,死何所恨!”
縱觀《新唐書》、《資治通鑒》唐太宗征東,無論蕃將、胡兵都不見康姓粟特人出現(xiàn)?!缎绿茣肪?11列傳第35記載諸夷蕃將中有:阿史那社爾、執(zhí)失思力、契苾何力等;又《新唐書》卷111列傳第36張儉傳、《資治通鑒》卷179唐紀13太宗貞觀十九年(乙巳,公元645年)營州都督張儉將胡兵為前鋒,…正史中胡將、胡兵都無康氏之人的記載,奶奶的故事大半都化為烏有了。當我結(jié)束走南闖北的地質(zhì)生涯,欲修家譜時,奶奶作古已半個多世紀過去,奶奶的故事也再無法對證求真了。
不僅奶奶的故事近于荒誕,就連我出生的馬和寺小山村據(jù)說也與唐太宗東征有關(guān)。據(jù)撫順市志市情要覽卷記載,高句麗在馬和寺村曾建有山城。傳說唐太宗在破新城(在今撫順市內(nèi))之役時,一支部隊駐扎在馬和寺村東山雙泉寺附近。
馬和寺村,坐落在撫順市區(qū)南約20公里,該村由東西兩條長條狀的溝谷組成南(前)北(后)兩條街,前后街相距約1公里,兩條街東西長各約2公里,西段大部分掩映在互不通視的丘陵間,兒時只有東段十來戶的房子可以互相張望。這個山村的地勢,西高東低。地貌:西部為丘陵、丘谷、丘坡所圍限;東部則為開闊的東洲河中游寬約1~2公里的沖積平原。東洲河沿著平直的東山(龍山)根自南大東洲村東、孟家溝村西向北流,進入馬和寺村境內(nèi),流到后街村東,因遇東西走向的長山子(鳳山),河道近于90o轉(zhuǎn)向東,流經(jīng)丁家莊村北、臺溝村南出馬和寺村境。今日無論從地理學、地質(zhì)學都很好解釋河流的轉(zhuǎn)彎、轉(zhuǎn)向,無非是遇山阻擋或兩組近于垂直的斷層所致。在古代則賦予了十足的神話色彩,傳說東洲河東側(cè)的東山為一條蛟龍,北端為‘龍頭’,孟家溝村西后山為‘龍尾’。這條龍自南向北直沖而來;與東洲河北側(cè)的長山子即將相遇,長山子‘鳳頭’在西,‘鳳尾’在東。龍、鳳兩山如果遇到一處,就將形成堰塞湖,馬和寺、大東洲等上游村落不僅土地被淹;人也或為魚鱉的腹中餐。正在這危急時刻,來了個云游江湖的僧人馬方,指點只有在龍頭的藏風納氣之處,即所謂的龍眼建一座寺廟方可鎮(zhèn)住蛟龍,停止其繼續(xù)前進。當時正值唐太宗征東,薛禮(薛仁貴)的一支部隊就住在此處,將此消息上報給唐太宗,唐太宗令尉遲敬德在龍頭處建寺廟一座,因寺內(nèi)有泉眼兩處而叫雙泉寺。我出生的小山村為紀念高僧馬方,也因廟而得名叫做馬方寺,后來叫白了才有馬和寺之說,時至今日一切都快節(jié)奏,馬和寺則簡稱為馬和,這段故事也就無蹤影了。
日后查閱瀏覽網(wǎng)絡(luò)文章和正史典籍證實了康氏落籍遼寧的時間為唐朝;地點則為古營州即今朝陽及其附近周邊地區(qū);人物為以安祿山為代表的粟特康氏聚落。安祿山生父可能姓康,按照慣例安祿山以其繼父的安為姓,而且他的兒子也以安為姓,理應(yīng)再不列入康氏家譜了。
然而,說道康氏落籍遼寧恐怕和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恢復(fù)營州城建制,招商引資吸引胡商東來有關(guān)。
《舊唐書》卷185列傳第135良吏下:“宋慶禮,洺州永年人。舉明經(jīng),授衛(wèi)縣尉。則天時,侍御史桓彥范受詔于河北斷塞居庸、岳嶺、五回等路,以備突厥,特召慶禮以謀其事。…
初,營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帶奚、契丹。則天時,都督趙文翙政理乖方,兩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東二百里漁陽城安置。開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歸附,玄宗欲復(fù)營州于舊城。侍中宋璟固爭以為不可,獨慶禮甚陳其利。乃詔慶禮及太子詹事姜師度、左驍衛(wèi)將軍邵宏等充使,更于柳城筑營州城,興役三旬而畢。俄拜慶禮御史中丞,兼檢校營州都督。開屯田八十余所,追拔幽州及漁陽、淄青等戶,并招輯商胡,為立店肆。數(shù)年間,營州倉廩頗實,居人漸殷。”
《 新唐書》卷130列傳55宋慶禮傳:“宋慶禮,洺州永年人。擢明經(jīng),補衛(wèi)尉。武后詔侍御史桓彥范行河北,鄣斷居庸、五回等路,以支突厥,召慶禮與議,見其方略,器之。俄遷大理評事,為嶺南采訪使。時崖、振五州首領(lǐng)更相掠,民苦于兵,使者至,輒苦瘴癘,莫敢往。慶禮身到其境,諭首領(lǐng)大誼,皆釋仇相親,州土以安,罷戍卒五千。歷監(jiān)察、殿中侍御史。以習識邊事,拜河東、河北營田使。善騎,日能馳數(shù)百里。性甘于勞苦,然好興作,濱塞掘阱植兵,以邀虜徑,議者蚩其不切事。稍遷貝州刺史,復(fù)為河北支度營田使。
初,營州都督府治柳城,扼制奚、契丹。武后時,趙文翙失兩籓情,攻殘其府,更治東漁陽城。玄宗時,奚、契丹款附,帝欲復(fù)治故城,宋璟固爭不可,獨慶禮執(zhí)處其利,乃詔與太子詹事姜師度、左驍衛(wèi)將軍邵宏等為使,筑裁三旬畢。俄兼營州都督,開屯田八十余所,追拔漁陽、淄青沒戶還舊田宅,又集商胡立邸肆。不數(shù)年,倉廥充,居人籓輯。卒,贈工部尚書。…”
作為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的安祿山,《舊唐書》、《新唐書》皆有傳。百度可能將其綜合,為安祿山的簡歷作了介紹:“安祿山(703—757)營州(今遼寧朝陽)人,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突厥安波安思順安氏,母阿史德氏是個巫婆。相傳,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禱扎犖山(突厥尊扎犖山為戰(zhàn)斗之神),遂于長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應(yīng)生子,故名扎犖山。其父死得早,他從小隨母在突厥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將軍注之兄延偃。開元初年,其族破落離散,他與將軍安道買之子孝節(jié),安波注子思順、文貞一起逃離突厥,遂與等約為兄弟,從此即冒姓,名祿山。安祿山是唐代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亂的禍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權(quán),年號圣武。”
安祿山在30歲之前是個不安分的胡商,《舊唐書》有過這樣的記述:“及長,解六蕃語,為互市牙郎。”“二十年(歲),張守珪為幽州節(jié)度,祿山盜羊事覺,守珪剝坐,欲棒殺之,大呼曰:“大夫不欲滅兩蕃耶?何為打殺祿山!”守珪見其肥白,壯其言而釋之。令與鄉(xiāng)人史思明同捉生,行必克獲,拔為偏將。常嫌其肥,以守珪威風素高,畏懼不敢飽食。以驍勇聞,遂養(yǎng)為子。
二十八年(歲),為平盧兵馬使。性巧黠,人多譽之。授營州都督、平盧軍使。厚賂往來者,乞為好言,玄宗益信響之。天寶元年,以平盧為節(jié)度,以祿山攝中丞為使。入朝奏事,玄宗益寵之。”他的兒子“慶緒,祿山第二子也。母康氏,祿山糟糠之妻。”
《新唐書》“安祿山,營州柳城胡也,本姓康。母阿史德,為覡,居突厥中,禱子于軋犖山,虜所謂斗戰(zhàn)神者,既而妊。及生,有光照穹廬,野獸盡鳴,望氣者言其祥。范陽節(jié)度使張仁愿遣搜廬帳,欲盡殺之,匿而免。母以神所命,遂字軋犖山。少孤,隨母嫁虜將安延偃。開元初,偃攜以歸國,與將軍安道買亡子偕來,得依其家,故道買子安節(jié)厚德偃,約兩家子為兄弟,乃冒姓安,更名祿山。及長,忮忍多智,善億測人情,通六蕃語,為互市郎。
張守珪節(jié)度幽州,祿山盜羊而獲,守珪將殺之,呼曰:“公不欲滅兩蕃邪?何殺我?”守珪壯其語,又見偉而皙,釋之,與史思明俱為捉生。知山川水泉處,嘗以五騎禽契丹數(shù)十人,守珪異之,稍益其兵,有討輒克,拔為偏將。守珪丑其肥,由是不敢飽,因養(yǎng)為子。后以平盧兵馬使擢特進、幽州節(jié)度副使。”
新、舊唐書中的開元初,和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恢復(fù)營州城建制,安祿山此時到營州相互印證。本文的著眼點則在于與安祿山同來營州的還有哪些粟特康氏胡人,目前尚未查到除安祿山外,還有誰以康為姓。從榮從新教授的《北朝隋唐粟特人之遷徙及其聚落》一文中可以看出安祿山的郡望(或可能是其本貫)瓜州常樂;在瓜州常樂的同鄉(xiāng),可能包括康日知家族;安祿山等人的遷徙路線:很可能是經(jīng)代州、蔚州、媯州而到東北的營州落籍的。康日知家族則落籍于靈州:
“康日知,靈州人。祖植,當開元時,縛康待賓,平六胡州,玄宗召見,擢左武衛(wèi)大將軍,封天山縣男。(抄錄者補充康日知父:康孝義)日知少事李惟岳,擢累趙州刺史。惟岳叛,日知與別駕李濯及部將百人啐牲血共盟,固州自歸。惟岳怒,遣先鋒兵馬使王武俊攻之,日知使客謝武俊曰:“賊孱甚,安足共安危哉?吾城固士和,雖引歲未可下,且賊所恃者田悅耳,悅兵血衊邢,壕可浮,不能殘半堞,況吾城之完乎?”又紿為臺檢示曰:“使者赍詔喻中丞,中丞奈何負天子,從小兒跳梁哉?”武俊悟,引兵還,斬惟岳以獻。德宗美其謀,擢為深趙觀察使,賜實封戶二百。
會武俊拒命,遣將張鐘葵攻趙州,日知破之,上俘京師。興元元年,以深趙益成德,徙日知奉誠軍節(jié)度使,又徙晉絳,加累檢校尚書左仆射,封會稽郡王。貞元初卒,贈太子太師。”
榮從新教授的《北朝隋唐粟特人之遷徙及其聚落》有:“唐時設(shè)平盧節(jié)度使于此,以經(jīng)營東北地區(qū)。而這也成為粟特人聚居的主要地方,或許可以說是距粟特本土最遠的一個粟特聚落。”“《金石萃編》卷八八收《大唐博陵郡北岳恒山封安天王之銘》,立于天寶八載(749),其序稱:
驃騎大將軍員外置同正員,兼陽郡長史、柳城郡太守、平盧節(jié)度、支度、營田、陸運、兩蕃、四府、河北海運、兼陽節(jié)度、經(jīng)略、支度、營田副大使、訪處置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柳城郡開國伯、常樂安公曰祿山,國之英也。
這以常樂為安祿山的郡望。唐長孺在討論這條材料時說,南北朝隋唐時人稱某郡某人往往指這一姓族的郡望而非本貫,即其祖先之來歷與郡望沒有關(guān)系。但他又從安祿山不依附武威安氏而稱常樂一點,懷疑安祿山的先人或許世居瓜、沙的胡人。[56]
據(jù)邵說《代郭令公請雪安思順表》記載:“安祿山,牧羊小丑,本實姓康,遠自北番,來投中夏。”[57]其說可信。蒲立本(E.G.Pulleyblank)教授在《安祿山叛亂的背景》一書中有詳細的論證[58]。常樂的康氏?不只有安祿山祖上一家。不過這些粟特人巧妙地用了會稽這個地名。
《寶刻叢編》卷十三著錄《康遂誠墓志》稱:“公字筠,會稽山陰人。”西安出土《康氏墓志》稱:“游擊將軍上柱國賞緋魚袋康府君夫人康氏,會稽人也。去乾元元年(758)二月二十五日終于醴泉坊里之私第。”[59]《咸寧長安兩縣續(xù)志》卷下著錄《康氏墓志》稱:“夫人,會稽人。”又,西安出土《安公夫人康氏墓志》“夫人姓康氏,其先會稽人也。笄年有移天行于河州別駕安久光。御史大夫、深趙等州觀察處置史、榆林郡王,則夫人之令癙也。春秋七十有七,以建中三年(782)二月廿二日歿于觀察之別第。”[60]據(jù)考,康氏癙兒即建中三年任深趙等州團練觀察史的康日知。[61]《康日知墓志》稱其為“會稽郡王” 。[62]其子康志睦封“會稽郡公”。 [63]西安又出土康日知第四子《康志達墓志》,其中也說志達“本會稽人也”。”“安祿山等人很可能是經(jīng)代州、蔚州、媯州而到東北的營州落籍的。”
營州的康氏粟特人,還有晚于安祿山到營州從突厥歸唐的康阿義屈達干。康文煜先生的《漢末至唐中期的河北康氏族群》文中有:“唐天寶初,突厥第二汗國內(nèi)亂,一些原在突厥境內(nèi)的康國人歸降并被唐政府安置到了河北地區(qū)。如顏真卿《康公神道碑》載:“公諱阿義屈達干,姓康氏,柳城人。其先世為北蕃十二姓之貴種。曾祖頡利,部落都督。祖染,可汗附馬、都知兵馬使。父頡利發(fā),墨(默)啜可汗衛(wèi)衙官,知部落都督。皆有功烈,稱于北陲。公即衙官之子也。天寶元年(742年),公與四男及……等部落五千余帳,并駝馬羊牛二十余萬,款塞歸朝。”可見康阿義屈達干率五千余帳遷居到今河北地區(qū),人數(shù)不在少數(shù)。”至于,集中到安祿山麾下的康國將領(lǐng)和商人如康韁索、康沒野坡、康元寶、康效忠、康自勸、康愔、康秀琳、康叔夜、康如珍、康日知、康日琮等等。哪些與營州有關(guān),卻不得而知。
通過上面的論述,遼寧康氏有可能是始于唐開元五年(717)隨安祿山,落籍于營州的粟特康氏胡人;或稍晚的天寶元年(742年)康阿義屈達干。據(jù)《舊唐書》記載:“(安)慶緒,祿山第二子也。母康氏,祿山糟糠之妻。”也就是說:安慶緒的外公為康氏;另據(jù)榮從新教授《北朝隋唐粟特人之遷徙及其聚落》文中有:1998年12月9日北京燕京汽車制造廠內(nèi),發(fā)現(xiàn)唐墓志(一)座,據(jù)報道,出土墓志記載,墓志男主人姓何,柳城人,開元九年卒于(范)陽;女主人康氏,卒于史思明稱帝時的順天元年(759),[191]是典型的粟特家族,而且和安史之亂的首領(lǐng)一樣,出身柳城。也證明除安祿山之外,柳城還有康氏之人存在,只是未書其名而已。
自安史之亂被平叛的763年,至今的2012年,在這1200余年中又經(jīng)歷多少次戰(zhàn)亂、關(guān)內(nèi)又有多少次因洪、旱、蝗引發(fā)的饑荒,又有多少次包含康氏在內(nèi)的移民潮自關(guān)內(nèi)涌入東北,恐怕數(shù)也數(shù)不清。如今,在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nèi)蒙的東部四省區(qū)內(nèi),又有多少康姓人家居住恐怕也是非公安部門的平民百姓數(shù)也數(shù)不清的。僅遼寧的康氏名人就有:石油戰(zhàn)線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玉柱,沈陽首富康寶華,遼寧省科學技術(shù)協(xié)會黨組書記、副主席康捷等等。我撫順康氏東洲支系還有:原石油二廠廠長康慶生、原順城區(qū)黨委副書記康書元等。
遼寧地區(qū)的康氏聯(lián)誼活動一直沒有展開,中華康氏研究會中除鳳城滿族代表康錫君外,也無人介入,不能不說這些都是憾事。
轉(zhuǎn)自《康慶山的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