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人成精品免费视频|欧美日韩午夜一区二区|国产精品第一页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手机在线播放|大哥的女人中文字幕完整版|日韩一级 片内射中文小说|午夜福利18禁国产无码日韩|精品国产51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欄目導航

聯系我們

康氏文化研究會

地址:河南省南陽市長江路779號
電話:0377-63117878
郵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當前位置:首頁 > 譜系大觀

應加強對來自西域的康氏的研究

瀏覽: 次 日期:2012-09-21

 

    近年來,筆者在對海內康氏的研究中,發(fā)現了一些古代西域康氏特別是康居國康氏根在中原的資料,同時還發(fā)現了康居國中其他姓氏根在中原的資料。雖然筆者的視野還很有限,涉獵的文獻范圍還不寬廣,因此根據這些材料還不能夠輕易下什么結論,但筆者感到這些材料比較重要,它提醒我們有必要重視這方面的研究。下面我把這些材料縷述出來,供各位宗親和有志于研究的同道參考。這些材料和與之相關的一些史料,散見于周紹良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唐代墓志匯編》和三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全唐文補遺》及《史記》、《漢書》、《晉書》、《周書》、《新唐書》、《通典》、《唐律疏議》等史籍。       先看康居國康氏中一些名人根在中原的記載: 《唐代墓志匯編·康智墓志》:“本黃帝之苗裔,后有康叔,即其先也。自后枝葉分散,以字因生,厥有斯宗,即公之謂也。”此君攜家?guī)Э谌腴L安后,居住在康居國人聚居的思順里。這是一條明言自己為康叔后代的信息。這一條信息也見于《全唐文補遺》第431頁。 《唐代墓志匯編·康續(xù)墓志》:“河南人也。昔西周君祚,康王承累圣之基;東晉失圖,康國跨全涼之地??叵绎w鏑,屯萬騎于金城;月滿塵驚,辟千營于沙塞。舉蔥巖而入款,寵駕侯王;受茅土而開封,葉傳支胤。”這段墓志中,首先說明康續(xù)是西周文王的后代,康叔封的嫡傳子孫;接下來用“金城”、“蔥巖”這些有鮮明標志性的詞語,說明康續(xù)是康居國人;最后四句說明康續(xù)在歸附中原王朝后受到的超常待遇和帶給子孫后代的福蔭。 《唐代墓志匯編·康暉墓志》:“其先潁川人也。昔成王封康叔于衛(wèi),其后支派因為氏焉。故前燕有歸義侯康遷,從此因官卜居,今為長安人也。”這條信息也見于《全唐文補遺》第五輯408頁??凳宓姆獾乜党蔷驮跐}川(今河南禹州),這一家族中的康遷在前燕時(五胡十六國時)因做官從西部東遷,最后落籍長安。 《唐代墓志匯編·康坎墓志》:“河南鞏縣人也。原夫吹律命氏,肇跡東周;因土分支,建旟西魏。”“吹律命氏”的典故,于古代典籍中常見,如《呂氏春秋·古樂篇》、《白虎通·姓名》、《潛夫論·志氏姓》等。《潛夫論·志氏姓曰》:“吹律定姓,肇自軒轅。胙土命氏,傳之唐世,由來尚矣。”“吹律命氏”源于軒轅黃帝在位時,是中原華夏地區(qū)才有的習俗,可以說是由來已久。產生于東周時代的康姓,應是康叔封的后代。這說明康坎家族亦不是土著的康居人。 《康淑卿妻傅氏墓志》:“公諱淑卿,其先衛(wèi)人也。”康淑卿祖先是衛(wèi)國的,當然應該是康叔封的后代。 在康居國諸姓之中,不單有康姓人物自述祖宗來自中原地區(qū),其他姓氏也有相同的記載。 唐·張說《安忠敬碑》:“軒轅帝孫,降居弱水。安息王子,以國為姓。”安忠敬是“昭武九姓”中的人,從這段碑文中可以看出,安忠敬是安息王子的后代,也就是說“昭武九姓”中的安姓是安息王子的后代。安息王子的遠祖是軒轅黃帝,說明他們也是根在華夏的。    《新唐書》卷七五《宰相世系表》:“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號安息國。后漢末,遣子世高入朝,因居洛陽。”這一條材料可以和上一條材料互相印證。 《安靜墓志》:“河南洛陽人也。昔夏后承天,派隆基于朔北;魏皇統(tǒng)歷,胤華胄于周南。”“夏后承天”意思是夏代國君接受天命。“后”字古代表示國君的意思,文獻中不乏其例?!稜栄?middot;釋詁》、漢代毛亨《毛詩故訓傳》皆曰:“后,君也。”“派”本來指水的支流,引申指子孫后代的分支。說明安氏在夏代就有子孫后代在朔方之北繁衍生息。而到魏朝時,后代子孫已經進入關中發(fā)展,地位也變得尊貴起來。 《史索巖夫人安娘墓志》:“安息王之苗裔也。夫奕奕仙姿,分軒臺而吹胄;悠悠別派,掩媯水而疏疆。”“吹胄”用的還是“吹律命氏”的典故,說明祖上根在華夏。媯姓是舜的后代?!妒酚?middot;陳杞世家》:“陳胡公滿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為庶人時,堯妻之二女,居于媯汭,其后因為氏姓,姓媯氏。”《漢書·西域傳》:“安息國······臨媯水。”舜所處的媯水,在今山西永濟縣境內。而康居國所在的媯水,即今中亞地區(qū)的阿姆河。兩處媯水,概括了祖根地和衍派地。 這樣的記載不單單存在于來源于康居國的諸姓之中,古代史籍中,亦多有北方、西域各族根在中原的記載。 《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薰粥,居于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前面我們提到夏后氏就是夏代國君,這里《史記》明言匈奴的祖先淳維是夏代國君的后代。“山戎”、“獫狁”、“葷粥”都是古代典籍中對匈奴的別稱。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張晏曰:“淳維以殷時奔北邊。”商代一部分山戎人在陸渾、三川之地生活,后來才漸漸向西部、北部遷徙。《史記》的記載確實有可信之處。 大夏的赫連勃勃自稱是大禹之后?!稌x書·載記三十·赫連勃勃傳》:“朕大禹之后,世居燕朔。祖宗重暉,常與漢魏為敵國······今將應運而興,卿以為如何?”因為是夏禹之后,所以才國稱大夏。這里“敵國”的“敵”意思是匹敵,地位相當,不是敵對的意思 宇文氏本是鮮卑族大姓。西魏權臣宇文泰據記載是炎帝神農氏的后裔?!吨軙奂o第一》:“太祖文皇帝姓宇文,諱泰,字黑獺,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遁居朔野。有葛烏菟者,雄武多算略,鮮卑慕之,奉以為主。”宇文泰主政之后,在蘇綽等大臣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復古改革的措施,其中有一條就是讓人們改姓復姓,因為他認為自己是炎帝后代,姓氏高貴。如果他的出身是假冒來的,他還有認為自己姓氏高貴的自信嗎? 氐族首領、前秦國君苻堅稱“其先蓋有扈氏之苗裔。”羌族首領、后秦國國君姚氏亦自稱“有扈氏苗裔。”有扈氏是夏初部落名,與禹同姓。鮮卑族慕容氏稱其先“有熊氏之苗裔,”即黃帝的后代。 關于月氏人的來歷,中外史學家的看法也頗不一致,有藏族說、突厥族說、印歐語族說、波斯族說等。而稽諸中國史籍,《魏略》稱其為羌族,《新唐書》稱其為戎族。據王國維考證,月氏即《逸周書·王會解》中的“禺氏,”《穆天子傳》中的“禺知”或“禺氏。”無論是羌族還是戎族,都包含中原華夏民族的基因。像中華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姜姓,就是羌族人。“羌”字上部是“羊”字,下部是“人”字;“姜”字上部是“羊字”,下部是“女”字,“女”也是“人”,因此“羌”、“姜”實屬一字,都是中國古代以羊為氏族圖騰的民族??磥恚率先说膩碓纯隙ㄒ膊皇菃我坏?。 本文一開始我就強調,由于還有大量史料需要繼續(xù)挖掘,筆者根據這些材料還不會輕易下什么結論,但以上史籍中出現的材料提醒我們,在對康氏大家族研究的過程中,對來自西域的特別是來自康居國的康氏,必須給予相當的重視和關注。因為從現存史籍看,華夏民族和西域漠北兄弟民族的交流,從上古三代時期已經開始,而且涉及的范圍很大。交流的深入和范圍的擴大,為根在華夏的康氏提供了進入西部發(fā)展的充足條件,我們也有足夠的史料來證明這個問題。《商書·伊尹朝獻》:“伊尹朝,獻商書,湯問伊尹曰:‘諸侯來獻,或無馬牛之所生,而獻遠方之物事實相反不利。今吾欲因其勢,所有獻之,必易得而不貴,其為四方獻令。’伊尹受令,于是為四方獻令。”朝獻令頒布后,到商朝獻方物的西部、北部的方國很多,其中就有我們比較常見的昆侖、狗國、鬼親、枳巳、雕題、漆齒、崆峒、大夏、莎車、匈奴、樓煩、月氏等方國。到周朝,四方諸侯借會盟之機獻方物就更加普遍?!兑葜軙?middot;王會解》記載周成王在成周與諸侯會盟的盛況,以及四方諸侯所獻奇珍異寶,參與會盟的諸侯國中就有居住在西部、北部的義渠、樓煩、氐羌、禺氏、大夏、犬戎、匈奴等。周穆王是西周時期偉大的旅行家?!妒酚?middot;秦本紀》:“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王······西巡狩,樂而忘返。”西晉太康年間,在河南汲縣一座戰(zhàn)國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簡,后人稱之“汲冢竹書”,其中有《穆天子傳》?!赌绿熳觽鳌肪褪怯涊d周穆王到西方巡狩的。周穆王西行在《左傳》、《竹書紀年》中均有記載。很多學者認為,《穆天子傳》中雖然有神話內容,但基本事實應該是可以肯定的,因此《隋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都把它歸入史部,肯定它的史料價值。從上引史料看,中原地區(qū)和西部各部族的交往,上古三代時就很多了。 秦朝統(tǒng)一天下后,控制的區(qū)域就已經達到了西域和塞北?!妒酚?middot;秦始皇本紀》:“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為鞏固邊疆,秦朝曾向河套地區(qū)大量移民,“北戍五原、云中,南戍五嶺。”每次移民都有數十萬人。這種移民活動此后可以說是代代不斷的。漢武帝時,“初置張掖、酒泉郡,而于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官田,斥塞六十萬戍田之。”大批戍墾官兵集體安置,就地落籍,會不可避免地發(fā)生與當地居民的融合。除了軍墾之外,也遷徙大量的百姓實邊。葛劍雄《中國移民史》記述,漢武帝時,曾一次遷移七十二萬五千人到原屬于匈奴的河西走廊地區(qū)。西漢在輪臺設立西域都護府后,西域更正式納入了中國的版圖,再加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人員交往更加便利,中原地區(qū)任何一個姓氏的人員進入西域發(fā)展都是不足為奇的,而西域的人進入中原也不鮮見。而且,雙向移民的行動是代代不斷的。唐代杜佑《通典》卷174“州郡典·瓜州條”:“苻堅徙江漢之人萬余戶于敦煌,涼武昭王遂以南人置會稽郡。”若以一夫攜五口之家計,此次移民超過五萬人,規(guī)模也是非常龐大的。這里提到的會稽不是江南的會稽,而是河西瓜州境內的晉昌。除了移民之外,商賈活動、軍隊屯墾、民眾屯墾,都會造成大量的人員流徙,因此,西域諸國中很多方國、某些方國中的某些人的根在中原是一點兒也不奇怪的。 但前面我們提到的這類墓志等材料問世之后,也引發(fā)了當代研究者的諸多爭議。有些研究者認為這些認為自己根在中原的西域諸國人,是冒籍,是附會;還有些研究者認為,唐代“安史之亂”后,內地人有一種仇恨來自西部、北部的少數民族人的傾向,這些人不得不冒用別人的姓氏,因此對他們碑志的真實性采取了一概否定的態(tài)度,筆者感到這種一概否定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六朝隋唐以后,中國特別是中國北方地區(qū)人口組成結構已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晉書·帝紀第二·太祖文皇帝》:“是以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狂狡貪悍,世為寇仇者,皆感義懷惠,款塞內服或委命納貢,或求置官司。九服之外,絕域之民,曠世所希至者,咸浮海來享,鼓舞王德,前后至者八百七十萬口。”《晉書·江充傳》:“關中之人,百余萬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民族融合已經到了何種程度。特別是隋唐以后,社會的開放程度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對外來之人、外來之物采取了兼收并蓄的包容態(tài)度,所以外來之人沒有必要改變自己的出身和姓氏。象唐代的長孫無忌、哥舒翰、尉遲恭、仆固懷恩等,很多官高位顯的人都沒有改變自己的種屬和姓氏。數典忘祖歷來為中國人所不齒,在當時的生活環(huán)境中他們也沒有改變自己種屬和姓氏的必要。 其次,中國古代對族籍的區(qū)分和管理是十分嚴格的,不是想假冒就可以假冒的。清代錢大昕《十架齋養(yǎng)新錄·郡望》:“自魏晉以門第取士,單寒之家,屏棄不取,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唐宋重進士科,士皆投牒就試,無流品之分。而唐世尤尚氏族,奉敕第其甲乙,勒為成書。”《新唐書·儒學列傳·柳沖傳》:“初,太祖命諸儒撰《氏族志》,甄差群姓。”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士皆有譜牒,而且官方對群姓進行了甄別,排列了等級,如果想要改變姓氏,有些相關的材料不是一時就可以偽造出來的。唐代嚴密的戶籍管理制度使改變姓氏、改變戶籍無多少可乘之機。中國的戶籍管理制度起自上古,社會越發(fā)展,這種制度越嚴密。北周《刑書要制》:“正長隱五戶以上,隱地三頃以上者,坐死。”據《通典·食貨志》,唐代“百戶為里,五里為鄉(xiāng)。”每里設里正一人,由勛官六品以下的富戶白丁擔任,職責是“按比戶口,課植農桑,檢查非違,催驅賦役。”“按比”相當于現代的排查。唐《戶令》:“諸戶籍三年一制,起自正月上旬??h司責手實、計帳,赴州依式勘造。鄉(xiāng)別為卷,總三通,其縫皆注某州縣某年籍,州名用州印,縣名用縣印。三日內訖,并裝潢。一通送尚書省,州縣各留一通。”這樣的戶籍冊子一鄉(xiāng)一卷,上面有州縣大印。手實是牒狀一類的文書,手實的末尾戶主還要親自寫上保證詞:“若后虛妄,求受重罪。”《唐律疏議》:“諸脫戶者,家長徒三年。”“徒三年”就是罰做三年徒隸。議曰:“率土黔庶,皆有籍書。諸里正不覺脫漏增減者,一口笞四十,三口加一等。諸州縣不覺脫漏增減者,縣內十口笞三十。”“率土黔庶”涵蓋天下所有民眾,所有民眾都是有詳細戶籍資料的。在這樣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下,要改變種族和姓氏,進入別人的戶籍之中,是非常困難的。 至于說“安史之亂”后來自西部、北部部族族群擔心受迫害而改姓,這種說法更是站不住腳的。首先,李唐皇室本身就有西部部族血統(tǒng),李淵的外祖父就是鮮卑族大貴族獨孤如愿。獨孤如愿字期彌頭,出身鮮卑望族,魏孝武西遷,單騎追隨,后因戰(zhàn)功卓著,被西魏權臣宇文泰賜名“信”?!吨軙?middot;獨孤信傳》:“信長女,周明敬后;第四女,元貞皇后;第七女;隋文獻后。周、隋及皇家,三代皆外戚,自古及今,未之有也。”元貞皇后是西魏八大柱國李虎子李昺之妻,李淵之母。而宇文泰女襄陽公主,下嫁北周大將竇毅,竇毅女為李淵太穆皇后,即李世民之母。據《新唐書·后妃傳·長孫皇后傳》:“太宗文德順皇后長孫氏,河南洛陽人也。其先魏拓跋氏。”長孫氏是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之母。唐王室先世幾代與鮮卑貴族聯姻,而唐朝依之興起的關隴軍事集團的核心人物很多都有西部部族血統(tǒng),他們怎么會把依附自己的來自西部、北部的人視為異類呢?再者,唐代禁軍的將領也有很多出身西部部族,唐王室對這些將領充分信任,而這些將領對唐王室也忠心耿耿。如,何文哲本是何國王的五代孫,自其祖高宗永徽初歸唐后,代代效忠唐室。何文哲德宗朝一直在禁軍中任職,文宗大和四年封廬江郡開國公。來自康國的康延慶,曾任禁軍中的左武衛(wèi)大將軍。來自米國的米繼芬,本是質子的身份,后來也長期在禁軍任職。還有,從當時的事實上看,“安史之亂”后很多來自西部部族的將領不但沒有受到排擠和打擊,地位反而得到了提升?!恫軡檱怪尽罚?ldquo;公字潤國,含州合曲人也······遇祿山作孽,思明襲禍,公陷從其中······夫天不長惡,皇威再曜,公歸順本朝,不削官職,改授公試光祿卿。”這位“昭武九姓胡”中的曹姓人,雖“安史之亂”中追隨過叛軍,大亂彌平后歸順朝廷,不但沒有被削奪官職,還改授光祿卿。而那些沒有追隨叛軍的人,在平定“安史之亂”中一旦立功,即會得到不次之賞。據《舊唐書》132《李抱玉傳》,李抱玉本名安重璋,因從李光弼抗擊安史叛軍,“舉宗并賜國姓”,唐代宗時直升到兵部尚書?!独顕淠怪尽罚?ldquo;······本姓安氏······公奉肅宗,以爪牙從事······特賜嘉名,改氏皇姓。”“爪牙”在古代指得力的助手或親信將士。《李元諒墓志》:“公本安姓,諱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因參與平定朱泚之亂,德宗“賜姓李氏,同屬籍也。改名元諒,昭誠節(jié)也。”這些受到超常待遇的人的存在,粉碎了“安史之亂”后來自西部、北部的部族人被迫改變屬籍和姓氏的斷言。當然,“安史之亂”后是有一些部族的將領受到了嚴厲的懲罰,甚至被殺頭,這和他們自身行為有關,不能看成是有傾向性的普遍的行為。還有一點兒,現在有大量史料證明,來自西部諸方國的人,在唐代并不諱言自己來自西部,也不諱言自己的種族和姓氏,這也說明他們沒有感覺到威脅。如《唐代墓志·李素墓志》:“西國波斯人也。”《康婆墓志》:“博陵人也,本康國王裔也。”《史射勿墓志》:“平涼平高人,其先出自西國。”《康宜得墓志》:“西域康居人也。”······他們來到唐朝后,都能平安生活,一切關于自己身世的內容都不需要改變。 最后,從歷史事實上看,來自康居國的康姓到隋唐時代可以說是發(fā)展到了頂峰,不但人口眾多,而且多富商顯宦。長安的延壽里、醴泉坊、勝業(yè)坊、彰善里、思順里、利仁坊、陶化里、嘉善里等街坊都成了康氏聚居之地。如果沒有良好的生存條件,在長安絕對不會集聚那么多的康姓人。 漢代王符《潛夫論·志氏姓》:“故有同祖而異姓,同姓而異祖,亦有錯雜。”康姓祖上本來就生活在西部,后稷居住的邰、慶節(jié)建都的邠、古公亶父居住的周原,都在西部。而且,康姓的祖上一開始就有與西部部族雜處的經歷?!妒酚?middot;周本紀》:“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公劉雖處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yè)。”《國語·周語上》韋昭注:“不窋失官,去夏而遷于邠。邠西接戎,北近狄也。”《太平寰宇記》:“關西道慶州,古西戎之地也。夏衰,后稷后不窋奔戎狄之間,今州城東南有不窋故城。”慶州即今甘肅慶陽,城內有不窋廟,城東三里有不窋墓。因此筆者認為,從家族經歷上看,在重大歷史變故發(fā)生的時候,康氏家族存在遷到西部的愿望和條件。秦漢以后,伴隨著歷代王朝對西部管控的加強和交通孔道的開通,任何一個姓氏的人進入西部都是可能的,康叔的后代當然也不例外。當然,他們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再回遷到內地,也不足為怪。 現存史料已經證明,康居國康姓中有康叔后代存在,這是無法否認的。而且,他們本來姓康,到了康居國之后,不忘祖上,姓康;回到中原之后,更不會再改變自己的姓氏了,這就是我們得到的結論。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對“康居”二字的解讀,我們懷疑“康居”不是音譯而是兩個字的組合,是一個合成詞。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們有必要對其中“康”字的來源窮追不舍,弄清楚它是如何出現在“康居”這個詞中的。在目前,我們至少可以肯定康居國康氏的來源是復雜的,中間不能排除來自中原的康姓的存在,特別是康叔后代的存在。總之,在對海內康氏的研究中,康居國和康居國康氏的研究應該成為我們今后關注的一個重要領域。只要我們今后多關注西域史研究、吐魯番敦煌研究,關注中國移民史的研究,一點點積累資料,我們總有一天會把以上問題弄清楚的。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