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康氏始祖康叔
到目前為止,根據(jù)全國歷史資料研究,公認西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衛(wèi)國第一代國君康叔為中華康氏始祖。其活動于公元前11世紀,至今康氏歷史已有3000多年。
二、南遷始祖南八公
康叔后裔南八公(夫人寧氏)于后唐(924--936)年間,由河南南遷至江西泰和縣,生子發(fā)詔。其后,發(fā)詔三子和仲、政仲、明仲受父親之命,先后遷徙入湖南長沙、湘鄉(xiāng)、益陽、邵陽、衡陽、新化等地。由此,南八公被尊稱為“康氏南遷始祖”。由南八公為第一世(代)起算。湖南康氏已有1000余年歷史,現(xiàn)已繁衍到了第三十二代。
三、湖南康氏繁衍及分布
南八公生子一:名發(fā)詔。
發(fā)詔生子三:
長子和仲:生桂發(fā)--后代季一、季五、季八、季九。
次子政仲:生春發(fā)--后代季二、季四、季七。
三子明仲:生胡發(fā)--季三、季六。
至此,南、詔、仲、發(fā)、季。季為第五世。
自第六世起實行班輩排行,如下:
福貴友華祥瑞(海)甫,
萬廷顯正(國)世仁(天)興。
光明(文)歷(永)代朝綱(倫)紀,
忠厚欽承兆鳳(定)麟(平)。
壽安錫慶敦洪緒,佐(泰)運和先啟俊英。
盛會榮昌襄(昭)上益,
簡(家)修純(能)粹(繼)殿(德)嘉(長)基(新)。
據(jù)現(xiàn)今已有資料可考,第六世繁衍情況如下:
季一公生子二:福三、福五。分布地域新化縣溫塘、田坪、坐石、曹家、漣源市、六畝塘鎮(zhèn)新康村、坪上村等鄉(xiāng)鎮(zhèn)。
季二公生子一:福七,分布不祥。
季三公生子一:福六,分布不祥。
季四公生子二:福一,分布新化縣吉慶鎮(zhèn)。福十六,分布新化縣游家、瑯塘鎮(zhèn)。
季五公生子二:福二、福四,分布不祥。
季六公生子五:福八、福九、福十、福十七、福十八,分布邵陽等地,具體待考。
季七公生子二:福十一、福十九,分布不祥。
季八公生子二:福十二、福十三,分布不祥。
季九公 不祥
如上所述:季字九兄弟,福字輩十九兄弟。
四、新化康氏繁衍、分布情況
據(jù)目前所考,湖南境內(nèi)康氏第五世祖、第六世祖,大致情況如下:
(一)第五世祖:
季一公:生子福三、福五,其后裔分布新化溫塘、田坪、坐石、曹家,吉慶一部分。大多遷徙至四川、廣西、陜西、貴州、云南等十余省,及本省各地。
季四公:生福一、福十六,其后裔分布在新化吉慶,約占1/6。大部遷徙至川、陜、桂、黔及本省各地。
季六公:生子福八,遷邵陽,衡陽一帶。曾互換過譜牒,六、七、八修中斷聯(lián)譜,現(xiàn)輩份有異。
(二)第六世祖:
福一公:子,名榮。榮生子三:珠、璋、瑛。珠公后裔:甫榮、甫祥、甫華(甫華無考)。甫榮、甫祥的后裔多數(shù)遷往四川、廣西、陜西、貴州及本省益陽,道縣等10多個縣市。璋公失傳。瑛公后裔全部外遷長沙、益陽。
福三公:子,名珪慶(又名貴初,即貴字輩)。貴公生子二:友忠、友信。友忠公徙山西待考。
福五公生子三:友禮、友廉、友智。分布在漣源芙蓉坪上,即現(xiàn)今漣源市六畝塘鎮(zhèn)新康村、坪上村,部分遷往至川、渝、陜、桂、黔等地。
友信公(夫人陳氏):生子四,名瑯華、珍華、理華、琦華。
瑯華房主要分布在新化縣坐石鄉(xiāng)、溫塘鎮(zhèn);珍華房、理華房主要分布在田坪鎮(zhèn);琦華房主要分布在溫塘鎮(zhèn);溫塘鎮(zhèn)境內(nèi)瑯、珍、理、琦四房都有。明未清初時瑯、珍、理、琦四房遷徙至四川、重慶、陜西、廣西、貴州等省、市,居福一、福五、福十六遷徙人數(shù)之首。
福十六公(夫人周氏):生子仲華、仲榮(女四),仲華生子三:應(yīng)明、應(yīng)祥、應(yīng)誠,分布在游家、坪上(與安化交界處)。
五、友信公四子情況
瑯華公(夫人伍氏):生子三,名珍祥、璟祥、璣祥。
珍華公(夫人侯氏):生子一,名玘祥。
理華公(夫人劉氏):生子一,名琛祥。
琦華公(夫人扶氏、賀氏):生子四,名玖祥、瑜祥、秀祥、瑄祥
大房瑯華公:
長子珍祥(夫人黎氏)生子二:名瑞聰、瑞明。
次子景祥(夫人黃氏、劉氏)生子一:瑞昂。
三子璣祥(夫人李氏)生子二:瑞海、瑞瓚。
二房珍華公:
子玘祥(夫人謝氏)生子五:瑞榮、瑞興、瑞隆、瑞佺、瑞緣。
三房理華公:
長子琛祥(夫人段氏)生子五:名海瓏、海琢、海瑛、海珞、海珍。
次子玉祥(夫人謝、曹氏):生子三:海琮、海瑚、海琳。
三子現(xiàn)祥(夫人向氏):生子三:海清、海緣、海富。
滿房琦華公:
玖祥(夫人黎氏):生子一,名瑞寧。
瑜祥(夫人肖氏):生子一,名瑞蓉。
秀祥(夫人李氏、譚氏):生子三,瑞祖、瑞財、瑞源。
瑄祥(夫人黃氏):生子,名瑞華、瑞景。
六、 存疑、待考
存疑1:關(guān)于“內(nèi)四房”與“外四房”。
原“內(nèi)四房”、“外四房”解:
原習(xí)慣上把“瑯、珍、理、琦”稱作“內(nèi)四房”。把吉慶“甫榮、甫祥、福五、福十六”并稱為“外四房”。其實這種稱謂是錯誤的,其理由:
一是從輩份上排列應(yīng)尊長幼有序:
“瑯、珍、理、琦”是“福”字輩曾孫。而“甫榮、甫祥” 是“甫”字輩。則是“福”字輩之第七世孫。(福、貴、友、華、祥、瑞、甫)怎能平行并列稱“房”份呢?
二是外遷人口那么多,也有不尊重之嫌。
三是支系、房份脈絡(luò)不清,易造成紊亂現(xiàn)象。
存疑2:關(guān)于湖南康氏世(代)系的錯誤
南、詔、仲、發(fā)、季五世。
從福字起第六世,貴字第七世……七言八句,(56個字輩)推至“簡修純粹殿嘉基”,“基”字輩為第六十一世。
如“朝”字輩原六修、七修、八修族譜均稱為第二十三世(代),實是天大的錯誤應(yīng)為第二十四世(代),倫(綱)字輩為第二十五世(代),紀字輩為第二十六世(代)。
曾幾何時,把“貴”字輩丟棄,一說是珪(貴)慶公管理糧倉獲罪被貶至山西,究竟有沒有罪,該不該遭貶充軍,尚且不論,即是真被貶,貴字輩仍是友字輩之父,把“貴”字輩丟棄,砍去一代,成為隔代斷層,既不符合史實,也不合情理。怎么能把珪慶公和其子友忠、友信混稱為兄弟,并列稱為“第七世”呢?因此而造成昭穆長序紊亂,有失倫理綱常。新化梅山七修族譜擅自將“七言八句”改為“五言十二句”,后在八修時又增添了“誥命垂周史、清廉貫古今”10個字輩字。
湖南梅山康氏文化研究會成立周年之慶時,來自全國各地南八支系的宗親們一致要求按傳統(tǒng)恢復(fù)歷史本來面目。即原定的班輩排行“七言八句”56個字輩字。最后形成決議:廢除七修“五言十二句”,仍啟用“七言八句”字輩排行。
( 作者系湖南梅山康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 成文時間:2013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