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貴的三個官職的合稱。 禮記》中說:“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三公說法不一,職掌亦前后有異。周代一說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一說三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為大司徒,御史大夫為大司空,與大司馬合稱三公。東漢改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東漢末,曹操又罷三公,復置丞相、御史大夫。至其子魏文帝又改相國為司徒,御史大夫為司空,與太尉共稱三公。
兩晉、南朝及北魏、北齊均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北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均為榮譽職,多無實權。 唐宋時仍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但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復改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元沿唐宋之制,但三公授予極濫,甚至僧人及會福、殊祥二院亦能得到司徒、司空的名號。 至明清復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授予較嚴,無專授、無定員,是對高級官員的加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