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gòu)。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zhí)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負責監(jiān)察百官。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設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魏晉南北朝時期,握有實權(quán)的先是尚書省,繼而又是中書省、門下省。隋代演變并確立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徸h)、尚書?。▓?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quán)分散。宋代中書省職權(quán)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quán),門下、尚書省遂廢。后來又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別行使行政權(quán)、軍權(quán)、財權(quán)。明代內(nèi)閣雖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nèi)侍機構(gòu),但實際上為最高政務機構(gòu),內(nèi)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相當于前朝的宰相)。清代康熙設立南書房,于清內(nèi)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兼任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quán)。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學、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漢以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nóng)、少府謂之九寺大卿。歷代略有變動,迄于清皆因之。
(1)光祿寺:掌宮廷宿衛(wèi)及侍從,北齊以后掌膳食帳幕,唐以后始專司膳。
(2)太仆寺:掌輿馬畜牧之事,北齊始曰太仆寺,清光緒改革官制時并入陸軍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漢改太常,掌宗廟禮儀,至北齊始有太常寺,清末廢。
(5)大理寺:掌刑獄案件審理,秦漢為廷尉,北齊為大理寺,歷代因之,清為大理院。
(6)衛(wèi)尉寺:掌門衛(wèi)屯兵,北齊改為衛(wèi)尉寺,隋改為軍器儀仗、帳幕之類,明廢,清有鑾儀衛(wèi)。
(7)鴻臚寺:秦曰典客,漢改大鴻臚,掌贊導相禮。鴻,聲也,臚,傳也,傳聲贊導,故曰鴻臚。至北齊曰鴻臚寺,清末廢。
(8)少府寺:掌山澤之事,后又掌宮中服飾衣物、寶貨珍貴之物,隋改為監(jiān),歷代因之,明始廢。
(9)太府寺:即大司農(nóng),掌錢谷金帛諸貨幣。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gòu)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