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人成精品免费视频|欧美日韩午夜一区二区|国产精品第一页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手机在线播放|大哥的女人中文字幕完整版|日韩一级 片内射中文小说|午夜福利18禁国产无码日韩|精品国产51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欄目導航

聯(lián)系我們

康氏文化研究會

地址:河南省南陽市長江路779號
電話:0377-63117878
郵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今地名

合肥市的由來及地域變遷

瀏覽: 次 日期:2013-12-14

    合肥,安徽省省會,古稱“廬州”、“廬陽”,因淝、施二水交匯而得名。安徽省政治、經(jīng)濟、科教、金融、科技、文化、信息和交通中心,也是規(guī)劃中的國家綜合交通和通信樞紐之一。合肥位于安徽省正中部,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具有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重要區(qū)位優(yōu)勢,是國家級皖江城市帶承接產(chǎn)業(yè)轉(zhuǎn)移示范區(qū)核心城市、長三角城市經(jīng)濟協(xié)調(diào)會城市、長江沿岸中心城市經(jīng)濟協(xié)調(diào)會會員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

合肥已有2000多年歷史,曾為揚州、合州、南豫州、廬州、德勝軍、淮南西路等治所,是兵家必爭之地,有“江南唇齒,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稱,歷為江淮地區(qū)行政軍事首府。擁有三所國家實驗室和四座重大科學裝置,是僅次于北京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布局重點城市,唯一的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型試點城市,同時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聯(lián)盟會員城市。合肥是首批中國國家園林城市,自然景色錦繡多姿,文化古跡甚多,是中國旅游資源最豐富的城市之一。

 

歷史沿革

合肥古為淮夷地,商代稱虎方,西周稱夷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先屬楚,后屬吳、屬越,再后又屬楚,終為秦兼并。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廢分封,立郡縣,屬九江郡。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項羽在九江郡地置九江王國。高祖四年,改九江王國為淮南王國。漢文帝六年(前174),改淮南王國為淮南郡;十二年,復將淮南郡改為淮南王國。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改淮南王國為九江郡,轄合肥等縣,合肥縣名始見于此。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置十三州,合肥縣屬揚州九江郡。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改合肥縣為合肥侯國。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廢合肥侯國,復改為合肥縣,揚州治合肥。

三國時,合肥縣屬魏國淮南郡,為揚州治。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改九江郡為淮南郡,合肥縣屬淮南郡。

東晉時,南北分裂,合肥為雙方爭奪的重鎮(zhèn),縣廢。

南朝宋置南豫州,于舊合肥縣地置汝陰縣。汝陰屬南豫州南汝陰郡,為郡治。梁武帝天監(jiān)五年(506)改屬汝陰郡。梁武帝普通七年(526),以壽陽置豫州,汝陰為南豫州治。梁武帝太清元年(547),置合州,汝陰屬合州汝陰郡,為州、郡治。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合州為北周占領。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改汝陰縣為合肥縣,改合州為廬州,合肥屬廬州,為州治。大業(yè)初,改廬州為廬江郡,合肥屬廬江郡,為郡治。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改廬江郡為廬州,合肥屬廬州。唐太宗貞觀元年(627),置十道,合肥屬淮南道廬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改廬州為廬江郡,合肥縣屬廬江郡。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又改廬江郡為廬州,合肥縣屬廬州。唐僖宗中和到唐昭宗天復年間(883~902),楊行密先后為揚州刺史和吳王,轄合肥。

后梁到后唐(907~936),合肥縣屬吳國廬州,昭慶軍節(jié)度。后晉到后漢(936~950),合肥縣屬南唐廬州,保信軍節(jié)度。后周時(951~960),合肥縣屬后周廬州,保信軍節(jié)度。

北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合肥縣屬淮南道廬州,為州治。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改道為路,合肥縣屬淮南路廬州,為州治。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淮南路分東西兩路,后并又分,合肥屬淮南西路廬州,為州治。宋朝廬州屬保信軍節(jié)度。

南宋高宗紹興初,廬州寄治巢縣。紹興十年(1141),合肥為金占領,旋即收復。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廬州仍治合肥。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升廬州為廬州路,隸淮西江北道,合肥屬淮西道廬州路。至元二十八年,合肥縣屬河南江北行省廬州路。元泰定二年(1325),合肥縣仍屬淮西道廬州路。元順帝至正十二年(1352),合肥縣復屬河南江北行省廬州路。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占廬州,改路為府,置江淮中書行省于此,合肥縣屬江淮行省廬州府,不久改屬江浙行省廬州府,為府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合肥改屬中書省直隸廬州府,為府治。洪武十三年,合肥改屬六部直隸廬州府,為府治。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置南京直隸,合肥屬南京直隸廬州府,為府治。

順治二年(1645),改南京直隸為江南省,合肥縣屬江南省廬州府,為府治。順治十八年,設江南左右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轄廬州等府、州。清康熙六年(1664),江南左布政使司改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正式建省,合肥縣屬安徽省廬州府。清咸豐三年到十一年(1853~1861),安徽巡撫治于合肥。

民國元年(1912),廬州府廢,合肥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全省分為三道,合肥縣屬安慶道。民國17年,廢道,合肥縣直屬安徽省。民國21年,置行政督察區(qū),合肥縣屬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qū)。民國29年,合肥縣改屬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區(qū)。民國34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安徽省省會從立煌(今金寨)遷到合肥。1949年初,合肥解放,先后析合肥縣地置肥西縣、肥東縣和合肥市。

1949年2月1日,合肥市人民政府成立,合肥為江淮解放區(qū)直轄市。1949年4月,皖北行署設在合肥,合肥為皖北行署直轄市。1952年4月皖北、皖南行署合并后,于8月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合肥為省會、省轄市。[3]

合肥市歷史建置沿革列表

時期

朝代

時間

名稱

先秦時期

西周

不詳

廬州

東周

?-前221年

壽春邑

秦漢時期

前221至前206年

九江郡合淝縣

西漢

前203至220年

揚州九江郡合淝縣

東漢

前25年-220年

揚州合淝侯國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魏國

220至265年

揚州淮南郡合淝縣

西晉

265年-420年

揚州淮南郡合淝縣

東晉

330年-420年

豫州陳郡汝陰縣

豫州汝陰郡汝陰縣

劉宋

420年-479年

南豫州南汝陰郡汝陰縣

南齊

479年-506年

西豫州南汝陰郡汝陰縣

北魏

500年-534年

合州汝陰縣

東魏

534年-550年

合州汝陰縣

北齊

550年-557年

合州南頓郡汝陰縣

557年-559年

合州南頓郡汝陰縣

北周

559年-589年

合州汝陰縣

隋唐時期

583年-607年

607年-618年

廬州合肥縣

廬江郡合肥縣

620年-742年

742年-758年

758年-907年

淮南道廬州

淮南道廬江郡

淮南道廬州

五代十國時期

楊吳

907年-924年

德勝軍合肥縣

昭順軍合肥縣

南唐

924年-958年

招順軍合肥縣

保信軍合肥縣

后周

958年-960年

合肥縣

兩宋時期

北宋

993年-1072年

1072年-1127年

淮南路廬州

淮南西路廬州

南宋

1127年-1276年

淮南西路廬州

蒙元時期

1277年-1291年

1291年-1364年

1364年-1368年

淮南西道廬州路

河南江北行省廬州府

江淮行省廬州府

朱明時期

1368年-1380年

1380年-1420年

1420年-1644年

中書省廬州府

南直隸廬州府

滿清時期

1645年-1667年

1667年-1911年

江南省廬州府

安徽省廬州府

太平天國

1853年-1868年

安徽省廬州郡

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

1912年-1949年

安徽省合肥縣

現(xiàn)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952年

1952年-今

皖北行署合肥市

安徽省合肥市

名稱由來

合肥之名稱的由來就不能不說到淝水。淝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華里的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出山后分二支,一支東下經(jīng)城南繞到東關,稱為南淝河;一支向北,與雞鳴山龍井的水匯合后,又分二支:一支折向東流,穿城而過,稱為金斗河(今天已不存在了),另一支向北經(jīng)壽縣,注入淮河,稱為東淝河,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即發(fā)生在此。晉·謝玄在此地以少勝多大敗符堅。按《爾雅》釋義:“歸異出同”曰肥,這是肥水得名的依據(jù)。合肥因東淝河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一說因古時廬州合州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三國舊地、包拯故里”聞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現(xiàn)在史學家司馬遷史記》中,《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意思是合肥作為長江淮河兩大流域水運的節(jié)點,是南北皮革、鮑魚、木材的轉(zhuǎn)運站。在當時大運河未開通,邗溝經(jīng)常淤塞的情況下,地處長江、淮河兩大水系運輸節(jié)點的位置使得合肥成為貨殖列傳中記載的十八個商業(yè)都會之一。史記里記載當時的大都會,東南地區(qū)只有壽春安徽壽縣)、吳(蘇州)、番禺廣州)和合肥。當時為漢置九江郡隸屬縣。

合肥之名見于史書為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淮南王國為淮南郡,轄合肥等縣??梢姾戏实妹€應早于此。東漢光武帝元年(公元25年)改合肥縣為合肥侯國。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廢合肥侯國,恢復合肥縣。三國時期,合肥縣屬魏國淮南郡。吳王孫權曾多次想奪取合肥但未成功,但為合肥留下了不少千古故事和地名,如張遼威震逍遙津曹操練兵的教弩臺,數(shù)兵的斛兵塘,孫權逃跑時躍馬飛過的飛騎橋等等,只是可惜的是名稱仍在,但歲月已磨去了它們的原貌。

南朝宋置南豫州,于舊合肥縣地置汝陰縣,為南豫州南·汝陰郡的郡治之地。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置合州,汝陰屬合州汝陰郡,為州、郡治之地。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合州為北周占領。

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陰縣為合肥縣,改合州為廬州,合肥屬廬州,為州治之地。從此,合肥縣之名就固定下來未再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