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市,簡稱“銀”,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首府,一座歷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和發(fā)展中的區(qū)域性中心城市,民間傳說中又稱“鳳凰城”,古稱“興慶府”、“寧夏城”。中國·阿拉伯國家經(jīng)貿(mào)論壇,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地,全區(qū)軍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教、交通和金融商業(yè)中心,歷史上曾為西夏王朝的首都。
地處中國西北地區(qū)寧夏平原中部,西倚賀蘭山,東臨黃河,總面積9555.38平方公里,轄興慶、金風(fēng)、西夏三區(qū),永寧、賀蘭兩縣及靈武市。截至2012年底,銀川市常住人口為204.63萬人,大部分為漢族,回族約為40萬人。自然風(fēng)光秀麗,人文景觀獨特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xiāng)”的美譽及塞上明珠的說法;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是方圓500公里唯一的區(qū)域性中心城市。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全國101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建城,古絲綢之路向西延伸的重要門戶,歷經(jīng)189年的西夏都城 ,城西有著名的國家級風(fēng)景區(qū)西夏王陵。歷史的年輪、多元的文化在此積淀,構(gòu)成了“雄渾賀蘭、多彩銀川”的城市形象,形成了“塞上湖城、西夏古都、回族之鄉(xiāng)”的鮮明特色,鑄就了“賀蘭巋然,長河不息”的銀川精神,錘煉成“包容、誠信、自強、創(chuàng)新”的城市品格。
歷史沿革
銀川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和發(fā)展中的區(qū)域性中心城市。
舊石器時代
3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的橫城水洞溝遺址和鎮(zhèn)北堡、暖泉等處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是銀川地區(qū)發(fā)現(xiàn)最早的居民點。
先秦
殷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里是北羌、熏育(葷粥)、匈奴等民族活動、游牧的地區(qū)。
秦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銀川地區(qū)為北地郡所屬。
漢成帝陽朔年間(公元前24年前后)建北典農(nóng)城(又稱呂城、飲汗城),此為銀川建城之始。
魏晉南北
南北朝時期,大夏國改建“麗子園”,為駐軍、屯糧重鎮(zhèn)。北周置懷遠(yuǎn)郡、懷遠(yuǎn)縣。
北周置懷遠(yuǎn)郡、懷遠(yuǎn)縣。
唐宋
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懷遠(yuǎn)縣遭黃河水淹,城廢。第二年(678年)在故城西更筑新城(今銀川興慶區(qū))。
宋為懷遠(yuǎn)鎮(zhèn),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黨項族首領(lǐng)李德明將其都城由靈州(今靈武)遷至懷遠(yuǎn)鎮(zhèn)(今銀川市),大起宮室,修建都城,更名為興州。后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興州為興慶府。
西夏
宋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筑壇受冊,即皇帝位,建大夏國(史稱西夏),興慶府(銀川)為其首府。
元明清
元置中興路,后改為寧夏府路。
明設(shè)寧夏府,系“九邊重鎮(zhèn)”之一。清沿明制仍為寧夏府治。
民國時期(1929年)成立寧夏省,銀川系省會,時稱寧夏省城。
1944年4月寧夏省城定名為銀川。
建國以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仍為寧夏省會。
1954年,寧夏省建制撤銷,銀川市為甘肅省銀川專署所在地。
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成立,銀川市為自治區(qū)首府,自治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銀川叫鳳凰城。說起鳳凰城來,一些老年人至今還指指點點——東門外高臺寺是鳳凰的頭,頭挨在黃河邊;高臺寺旁邊有兩眼井,那是鳳凰的眼睛;城中心的鼓樓是鳳凰的心臟;西塔和北塔是鳳凰的兩只爪子;西馬營里花花草草,樹木成陰,那是鳳凰的尾巴,那邊,鳳凰的尾巴長得一直拉到賀蘭山。
鳳凰鳥是幸福鳥,哪里有鳳凰,哪里就有幸福。鳳凰姐妹一共七個,住在長江南邊的一架高山上,鳳凰常常為人們造福,所以江南很美麗,山是青山,水是綠水,鮮花遍地香,樹木都成行,人長得清秀健壯,年年人們都憂愁地唱著:
這么大的河來,這么高的山,寧夏川呀,一眼望不盡荒草灘。
這么大的河來,這么高的山,寧夏川呀,百姓年年沒吃穿!
幸福鳥的事,傳到了寧夏川以后,不論是回民呀,漢民呀,蒙民呀,都急切地天天盼,月月盼,把眼都盼紅啦,盼望鳳凰飛到寧夏來。這事被大雁知道了,她被大家盼望鳳凰的誠心所感動,便自告奮勇,不怕辛苦,飛往江南,見了鳳凰,咋長咋短,一五一十地把寧夏百姓的心意都告訴了鳳凰。鳳凰知道這些情況后,坐在高山的松林里商量,最小的七妹說啥也要到寧夏去看看,姐妹們都知道她是“板上釘釘”的脾氣,就同意了,希望她早去早回。七妹說走就走,山林里的百鳥都來送行,吹簫的吹簫,彈琴的彈琴,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熱鬧得簡直沒法說。江南的百姓也都趕到長江邊送行,送的禮物可多啦,有的是送給七妹的,有的是送給寧夏各兄弟民族老百姓的。
六個姐姐和百靈鳥把七妹送過長江以后,七妹就高興地告別了眾親友,由大雁領(lǐng)路,朝寧夏飛來。七妹駕著一朵紅云,飛行在藍(lán)天里。一會會子,就飛到六盤山區(qū)。七妹在六盤山頂上盤旋了又盤旋,這里的回民看見了,趕忙道一聲“色倆目”之類的話,都認(rèn)為藍(lán)天里飄紅云是吉慶到來了。鳳凰也高興地在六盤山和賀山之間的黃河邊上落了下來。
寧夏山山水水變了樣,人人都感激鳳凰,說是她給大家?guī)砹诵腋#瑤砹私哮P光,人們后來干脆就把寧夏叫成“塞上江南”。 有了渠水,土地吃飽喝足了,莊稼長得格外壯實。從此以后,寧夏山川年年豐收,百姓都高興地跳起來,唱起來:寧夏川,兩頭子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南邊站著六盤山,年種年收水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