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是河北省第三大城市,河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中原地區(qū)經濟第二增長極,河北省南部地區(qū)中心城市。因邯山至此而盡得名,地處河北省南端,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位于晉冀魯豫四省要地和環(huán)渤海經濟區(qū)腹心,轄5區(qū)、1市、14縣總面積,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016.0626萬人。
邯鄲擁有7300年文明史,3100年建城史,還有500多年的都城史,包括一個半世紀的趙都史、曹魏和北朝時六個政權的臨漳鄴都史,以及三次為都、六次為陪都的大名府歷史,隋末竇建德把廣府作為都城,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農民起義軍政權建立的都城之一。邯鄲這一名稱3100年沿用不改。戰(zhàn)爭時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前身華北新華廣播電臺在邯鄲開播,《人民日報》、《人民畫報》在邯鄲創(chuàng)刊。
邯鄲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眾多文化,內涵博大精深,風格豐富多彩。產業(yè)經濟基礎雄厚,素有“北方糧倉”、“冀南棉海”之稱,是河北南部鋼鐵、紡織、電子基地。
邯鄲市是國務院批準具有地方立法權的18個“較大的市”之一和市區(qū)人口超百萬的特大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中國成語典故之都和中國散文之城、太極之鄉(xiāng),入選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2005年邯鄲市首次進入中國綜合實力百強城市之列。趙國趙武靈王建筑的“武靈叢臺”現(xiàn)已建成叢臺公園,為AAAA級景區(qū)。2013年社科院發(fā)布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1,邯鄲市位居全國第59位。
邯鄲東界山東聊城,南臨河南安陽,西連山西長治,北接邢臺。南北最大縱距104公里,東西最大橫距180公里??偯娣e12062平方公里,其中市區(qū)面積43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qū)面積106平方公里。
邯鄲市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下降,高差懸殊,地貌類型復雜多樣。以京廣鐵路為界,西部為中、低山丘陵地貌,東部為華北平原。海拔最高1898.7米,最低32.7米,相對高差1866米,總坡降為11.8‰。全市自西向東大致可分為五級階梯:西北部中山區(qū)、西部低山區(qū)、中部低山丘陵區(qū)、中部盆地區(qū)、東部沖積平原。
行政區(qū)劃
面積(平方千米) |
人口(萬人) |
政府駐地 |
||
28 |
47 |
056002 056004 |
聯(lián)紡路街道 |
|
32 |
40 |
056001 |
邯山街街道 |
|
37 |
35 |
056003 |
鐵西街道 |
|
邯鄲高新區(qū) |
23.5 |
17 |
056000 |
世紀大街街道 |
353 |
51 |
056200 |
臨水鎮(zhèn) |
|
1806 |
75 |
056300 |
武安鎮(zhèn) |
|
522 |
42 |
056100 |
明珠街道 |
|
744 |
59 |
056600 |
||
485 |
37 |
056700 |
||
1052 |
86 |
056900 |
||
1509 |
39 |
056400 |
||
1035 |
64 |
056500 |
||
496 |
31 |
057550 |
||
898 |
86 |
057150 |
||
448 |
20 |
057450 |
新馬頭鎮(zhèn) |
|
337 |
25 |
057350 |
||
320 |
25 |
057650 |
||
456 |
29 |
057750 |
||
862 |
98 |
056800 |
||
667 |
41 |
057250 |
邯鄲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8000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戰(zhàn)國時期,邯鄲作為趙國都城長達158年之久,是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統(tǒng)一中國后,為天下三十六郡郡治之一;漢代與長安、洛陽、臨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東漢末年,曹魏集團在邯鄲南部鄴城一帶建都;北宋時期,邯鄲東部的大名成為北宋都城汴梁的“陪都”。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是八路軍129師司令部和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所在地。
邯鄲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春秋谷梁傳》(“襄公二十七年:故出奔晉,織絇邯鄲,終身不言衛(wèi)。”)。古稱邯,邯鄲地名之由來,現(xiàn)一般以《漢書·地理志》中三國時魏國人張晏的注釋為源:“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于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單,因為城廓從邑,故單旁加邑(阝)而成為邯鄲。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國地名文化的一個特例。[12]
傳說上古時期人類始祖女媧就在邯鄲古中皇山摶土造人、煉石補天。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這里繁衍、休養(yǎng)生息,開啟了農業(yè)文明的新紀元。
邯鄲城邑,肇起于商殷。在商代早期建都于邢(邢臺),后遷都于殷(安陽)的數(shù)百年間,邯鄲均為畿輔之地。古本《竹書紀年》中,就有商末殷紂王在邯鄲建“離宮別館”的記載。至遲在殷紂王時期邯鄲一名就已經出現(xiàn),證實邯鄲古城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歷史。邯鄲之域在西周時屬于衛(wèi)國,春秋時為晉地,當時邯鄲已是聞名遐邇的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比較發(fā)達的著名城邑。晉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晉國正卿趙鞅(趙簡子)已將邯鄲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從此,邯鄲便成了趙氏的世襲領地。邯鄲在春秋時代先屬衛(wèi),后歸晉。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于邯鄲,為趙國都城長達158年之久。特別是趙武靈王,開改革之先河,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富國強兵,國勢大盛,雄踞戰(zhàn)國七強之列,使趙國成為可與強秦抗衡的國家之一。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軍破邯鄲,趙王遷降秦,邯鄲屬秦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滅趙國。次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邯鄲是邯鄲郡的首府。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立張耳為趙王,都城仍設邯鄲。九年,劉邦封其愛子劉如意為趙王,并重建邯鄲宮城,富麗堂皇溫明殿即建于此時。一直到西漢后期,邯鄲城有“富冠海內,天下名都”之稱,是除國都長安之外,與洛陽、臨淄、成都、宛(南陽)齊享全國五大都會盛名,從戰(zhàn)國到東漢,邯鄲興盛長達500年之久。[12]
東漢末葉,豪強并起,割據(jù)混戰(zhàn),邯鄲罹難兵燹災禍,開始走向衰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國公,于鄴城建都。在經濟上實施屯田安民,大興水利,營建魏都,開修道路。魏都的營建,以中軸為對稱法則著稱于世,并修建了銅雀、金鳳、冰井三臺。西晉左思所作《魏都賦》,正是描寫鄴城此時的繁華景象。鄴城的興起導致黃河以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鄲此時淪為一般的縣城,隸屬于魏郡。三國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邯鄲屬廣平郡,東晉后又改屬魏郡。代之而勃興的魏都鄴城繼而先后為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國都,前后歷時364年,對于后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隋唐時,邯鄲先后歸屬或復轄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成蕞爾小縣。曾盛極一時的鄴城亦被焚為廢墟,城毀人遷,一蹶不振。而邯鄲東部的大名卻在唐五代時悄然興起。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作為魏州首府的大名已發(fā)展成為黃河以北較大區(qū)域的中心城市。公元758年大名建為魏博鎮(zhèn),后稱魏州大名府。五代時,在大名設天雄軍節(jié)度使。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大名)登上了皇帝寶座,史稱后唐莊宗。
宋王朝建立后,宋太宗將天下分為十五路,邯鄲縣屬河北路磁州,而大名為河北路治所(省府)。宋仁宗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建大名為陪都,稱北京。大名至館陶一帶,是宋遼交兵的古戰(zhàn)場,這里曾演繹過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到金朝時,大名曾為藩國大齊的都城,公元1130年劉豫在此稱帝。至元朝,這里仍為大名路總管府治,依然是邯鄲東部的繁華重鎮(zhèn)。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全國設置十三省,邯鄲縣屬北直隸省廣平府。清朝因襲明制稱直隸省,邯鄲縣仍屬廣平府管轄。明清時期邯鄲一帶的政治、經濟中心是在廣平府城(永年老城)。
民國初,廢廣平府,邯鄲縣屬直隸省冀南道,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邯鄲縣直歸省轄。在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邯鄲是晉冀魯豫根據(jù)地的中心地帶。劉伯承、鄧小平率八路軍129師轉戰(zhàn)千里太行,創(chuàng)建了以邯鄲為中心的晉冀魯豫解放區(qū),從此奠定了邯鄲作為晉冀魯豫四省接壤區(qū)域中心城市的基礎。1945年10月5日邯鄲城獲得解放。邯鄲解放后,邯鄲縣城始建為邯鄲市,直屬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政府設在邯鄲市)。1949年3月,撤消邯鄲市,降為邯鄲鎮(zhèn),同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設立了邯鄲專區(qū),邯鄲鎮(zhèn)劃歸河北省邯鄲專區(qū)管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邯鄲鎮(zhèn)仍為邯鄲專區(qū)專署駐地。1952年12月22日,邯鄲鎮(zhèn)復升為邯鄲市。1954年改省轄市。1956年峰峰市并入邯鄲市。1983年邯鄲縣并入邯鄲市。1984年改為省轄市。1986年武安縣(后改市)劃歸邯鄲市。1993年經國務院批準,撤消邯鄲地區(qū),實行地市合并,將邯鄲地區(qū)所轄各縣劃歸邯鄲市管轄,稱邯鄲市。
新中國六十多年來,邯鄲已由解放初期一個人口不足3萬的小鎮(zhèn),逐步建設成為一個城市人口超百萬的新興的繁華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