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人成精品免费视频|欧美日韩午夜一区二区|国产精品第一页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手机在线播放|大哥的女人中文字幕完整版|日韩一级 片内射中文小说|午夜福利18禁国产无码日韩|精品国产51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欄目導航

聯(lián)系我們

康氏文化研究會

地址:河南省南陽市長江路779號
電話:0377-63117878
郵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今地名

大同市的由來及地域變遷

瀏覽: 次 日期:2014-03-26

       大同是國家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大古都之一,中國特大城市之一;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國家重化工能源基地,國際有影響力城市,素有“中國雕塑之都”,“鳳凰城”和“中國煤都”之稱。

位置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大同盆地的中心、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北以外長城為界,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烏蘭察布市興和縣、豐鎮(zhèn)市、涼城縣毗鄰,西、南與本省朔州市右玉縣懷仁縣、應縣忻州市繁峙縣相連,東與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縣、陽原縣、蔚縣保定市淶源縣相接,距首都北京380公里,離省會太原352公里,全境總面積14176平方千米,總?cè)丝诩s335.71萬(2012年),人口密度226人/平方千米。有山西三大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云岡石窟和古中國地理標志五岳的“人北天柱”北岳恒山,大同城北有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長城,大同是中國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首都之屏障、全晉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nèi)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大同源于古代傳說中的地方:大同川,傳說在周時人人安樂工作享受生活樂趣,是外界想往的人間樂土,孔子留下了《禮記-禮運》大同社會理想。大同市為大雁南來北往的中部通道休息點之一,大字是大雁飛行一字和人字的結(jié)合。大同古代為中國北方三大路口(其他北京和西安),大同規(guī)劃為全國42個綜合樞紐節(jié)點城市之一(山西僅太原、大同兩市)。

    行政區(qū)劃

    城區(qū)礦區(qū)、南郊區(qū)新榮區(qū)、大同縣、陽高縣天鎮(zhèn)縣、渾源縣廣靈縣、靈丘縣左云縣

歷史沿革

大同秦置平城縣,北魏天興元年于此定都, 北齊天保七年改稱恒安鎮(zhèn),北周置云中縣,隋改為云內(nèi)縣, 遼重熙十七年置大同縣,為遼陪都,稱西京, 元二年云中縣并入大同縣。明、清兩代皆設大同府。 一九四九年建大同市與雁北行政公署、烏蘭察布盟、張家口行政公署共組察哈爾?。ㄊ?a href="http://m.farwaystudio.com/upload/files/2021/6/e202d2179ee73804.htm">張家口市),一九五二年察哈爾省撤消復歸山西省。

石器時代

據(jù)1976年-1977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大同地區(qū)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位于陽高縣古城鎮(zhèn)許家窯村南發(fā)現(xiàn)人類化石。據(jù)專家考證,許家窯人是北京人的后裔,約在10萬年前西徙時,遇大同湖阻隔,在此定居。與此同時,在大同城西青磁窯、小站、左云賈家窯、廣靈洗馬莊等地先后發(fā)現(xiàn)多處舊石器遣址,計數(shù)千件打制石器制品(刮削器、尖狀器、石球、石核、石片等)。與此共生的哺乳動物化石(野馬、披毛犀、羚羊、原始牛、赤鹿、野犸象等)。在武州川、御河、桑干河兩岸,大同高山鎮(zhèn)、云岡南梁、鎮(zhèn)川西村、鎮(zhèn)川南梁、孤山、尚龍門、劉安窯、大同縣吉家莊、左云縣舊高山、天鎮(zhèn)縣樓子疃、廣靈縣惠花、大同縣佛堂寺、渾源李峪等地都發(fā)現(xiàn)典型的新石器時代細石器和陶片,其中有打制精巧的石錐、石簇、石錛、石斧、石杵等。陶器有灰陶、紅陶和彩陶,紋飾、器形、口形多種,專家認定,遠在10萬年前,我們祖先已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繁衍生息。

春秋

為北狄所居。北狄系指以狩獵為生的游牧部落林胡、樓煩。據(jù)《戰(zhàn)國策·釋地》載:“今山西岢嵐州以北,故樓煩胡地也;大同、朔州以北。故林胡地。”大同至內(nèi)蒙古河套一帶,春秋時為林胡活動之地。(唐)堯帝封羲和氏子為北岳長老,其二子和叔來宅。《山海經(jīng)》中古大同為古平國。商湯封同姓于此地,代子立國。

戰(zhàn)國

初為代國,后并入趙地。據(jù)《史記·趙世家》載,子晰告趙簡子曰,主君之子將克二國于北皆子姓也(正義曰謂代及智氏)。及簡子卒,毋血立,是為襄子,北登夏屋,使宰人操銅木斗擊殺代王,遂興兵平代地。又載:“(武靈王)二十六年(前300)復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史記·匈奴傳》載:“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云中、雁門、代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廢分封制,立郡縣,全國設36郡,今大同境內(nèi)為雁門郡、代郡之地。其時見于記載的城有:平城、代(靈丘東北)、善無(今右玉舊城)、延陵、平舒、武周塞、新城、班氏(大同西南)、馬邑等。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并征集民眾筑長城,在今左云高山以東,云岡以西十里河谷“筑城武周塞內(nèi),以備胡”。

西漢

沿襲秦郡縣制,其地仍為雁門郡、代郡之地。雁門郡屬并州刺史部。沿所善無,共轄14縣:善無、沃陽(右玉北)、繁峙(渾源西)、中陵(平魯西北)、陰館(朔縣東南40公里)、樓煩(寧武)、武州(左云南)、汪陶(山陰岱岳)、劇陽(懷仁西南堡)、崞(渾源麻莊)、埒(應縣西南)、馬邑、疆陰(內(nèi)蒙古豐鎮(zhèn)西北)、平城,平城為東部都尉治。代郡屬幽州刺史部,治所桑干,共轄18縣,在今大同境內(nèi)者10縣:道人(陽高東南)、高柳(陽高西北)、班氏(大同東南)、示氏(陽高東南)、平舒、延陵、靈丘、且如(天鎮(zhèn)北)、平邑、參合(陽高南白登堡)。

東漢

各州置州牧,后改州牧為刺史。其地為雁門、代郡之地。雁門郡屬并州刺史部,治陰館,屬縣十四,今大同市境內(nèi)有四縣:繁峙(渾源西)、武州、崞(渾源麻莊)、平城。代郡屬幽州刺史部,治高柳,屬縣十一,在今大同市境內(nèi)有六縣:高柳、道人、班氏、示氏、北平邑、平舒。建武中,盧芳之亂,沿邊八部并廢,徙雁門、代郡之民于常山關、居庸關東。建武二十七年(51)復置郡,自善無移雁門郡治陰館,縣仍屬。其代郡治高柳。“建安中省云中、定襄五郡,立新興郡于太原界,郡為一縣隸之,而別置平城縣于勾注陘南,往屬焉。”漢末天下大亂陘北之地棄為荒徼。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討伐烏桓,平定代地。安集北邊郡縣之民,在今代縣東五里置平城縣,屬冀州新興郡。黃初元年(220)復置并州,平城屬并州雁門郡。無論屬冀州新興郡的平城,還是并州雁門郡的平城,均為同名異地,非今大同。

三國時,其地為烏桓、鮮卑所據(jù)。

漢明帝時(58--75)在平城建通光寺(乾隆二十一年即1756年改稱北寺,今城區(qū)七校址),為大同最早的佛寺。

大同北部為鮮卑族領地,南部為雁門郡地,其時郡已遷至廣武(今代州西10公里),屬縣有:廣武、崞、汪陶、平城(今代縣東)、俊人、繁峙、原平、馬邑。永嘉四年(310)晉并州牧劉琨,以拓跋猗盧有救援之功,上書晉懷帝,請封鮮卑拓跋猗盧為代公。建興元年(313)拓跋猗盧定盛樂(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縣北)為北都,修秦漢故平城為南都,平城復還故治,屬代國。

北魏

拓跋珪于公元398年自盛樂遷都平城,改號皇帝,改元天興,并置司州、代尹,治代都平城。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三千家于代郡。“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進行一系列大規(guī)模的首都建設。次月“詔有司正超過計劃畿,制郊甸”,劃定京畿范圍:“東至代郡(今河北蔚縣暖泉鎮(zhèn)西),西至善無(今右玉南古城村),南及陰館(今朔縣東南20公里夏官村),北盡參合(今陽高縣東北)。西至河(黃河),南至中山隘門塞(今靈丘縣東南),北至五原(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西),地方千里。”又設四方四維,置八部帥統(tǒng)兵鎮(zhèn)守。

北齊

天保元年(550)東魏被北齊所代,大同為北恒州、北朔州地,屬縣未有大的變化。天保七年(556)改北恒州為恒安鎮(zhèn)(今大同),又名東州城,隸屬恒州太平縣,徙豪杰三千家以實之。翌年廢鎮(zhèn),仍為北恒州。周齊之間,突厥漸強,為防御突厥、柔然、契丹,于天保三年(552)自西河總秦戍(大同西北)筑長城,東至渤海(山海關)200余公里。天保六年(555)發(fā)夫180萬人筑長城,自幽州夏口(居庸關南口),西至恒州(大同)450余公里。天保七年(556)先自西河總秦戍筑長城東至海。前后所筑東西凡1000余公里。

北周

公元557年西魏為北周所代替。建德六年(577)滅齊后,州縣并廢,復置恒安鎮(zhèn),改朔州置北朔州總管府。改太平縣為云中縣(此大同稱云中之始。由漢末內(nèi)蒙古托克托縣東北的云中城,漢末僑徙至原平東南,北周時徙置于此)。靈丘屬蔚州,為靈丘郡治。

開皇元年(581)重新統(tǒng)一中國后,改諸州為郡,其地為馬邑郡、雁門郡之地。馬邑郡治善陽(朔縣西北),轄善陽、神武(神池東北)、云內(nèi)(改云中為云內(nèi))、開陽(陽高)。雁門郡治雁門(代縣),轄雁門、繁峙、崞縣、五臺、靈丘。恒安鎮(zhèn)隸屬馬邑郡云內(nèi)縣。開皇五年(585)置代州總管府。隋為了防御突厥侵擾,大業(yè)三年(607)“發(fā)丁男百余萬筑長城,西距榆林,東至紫河(大同西北),一旬而罷”。公元615年八月,楊廣巡游塞北,突厥得悉,率領10萬兵攻入塞內(nèi),楊廣被迫退到雁門,在各地軍民增援下,楊廣才解圍而去。第二年突厥又犯,被李淵帶兵擊退。

唐初依隋實行州縣制。武德四年(621)平利武周,復于故恒安鎮(zhèn)置北恒州。武德六年(623)于雁門郡之靈丘別置蔚州。武德七年(624)北恒州廢。貞觀元年(627)發(fā)天下為13道,云、蔚、朔等州屬河東道。云州(云中郡,下都督府)治云中,轄縣云中。蔚州(興唐郡)治興唐,轄興唐,飛狐、靈丘。朔州(馬邑郡)治善無,轄善陽、馬邑。唐末,以渾源川為名,置渾源州;以雁門山、龍首山南北呼應為名,置應州。貞觀十四年(640)于故云內(nèi)縣置定襄縣(由朔州北界之定襄城移治),兼云州治(由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移治)。龍朔三年(663)置云中都護府。永淳元年(682)為東突厥默啜所破,州縣俱廢,移百姓于朔州。開元十八年(730)復置縣,改定襄為云中縣。廢北恒州為東州城,復置云州。天寶元年(742)改云州為云中郡。乾元元年(758)改云中郡為云州會昌三年(843)以云、蔚諸州為大同道,罷屬河東,置都團練使,治云州。咸通十年(869)置大同軍節(jié)度。中和二年(882)改大同節(jié)度為雁門節(jié)度。四年(884)云州復隸河東道。唐至德以后,中原運兵刺史皆管軍戎,大同防御使由云州刺史領管,轄云、蔚、朔三州。唐末云州地區(qū)成為沙陀部和吐谷渾赫連鐸部爭奪的主要地帶。也是李克用父子發(fā)跡之地。乾符三年(876)大同軍節(jié)度使李國昌子克用為云中守捉使,殺防御使,據(jù)州以聞。僖宗赦克用,以國昌為大同軍防御使,不受命。廣明元年(880)李琢攻國昌,國昌兵敗,與克用奔北地。共巢入京師,詔發(fā)代北軍,尋赦國昌,使討賦,克用率三萬五千騎而南,收京師功第一,國昌封隴西郡王。國昌卒,克用取云州。唐末封建割據(jù),云州陷入長期戰(zhàn)爭中,后李克用子李存勖滅梁,是為唐莊宗。[5]

五代

其地為后唐所占,區(qū)劃未有大的變動。云中縣,為云州治,隸屬河東道。李克用與契丹耶律阿保機相會于云州東城,易袍馬為兄弟,因取“懷想仁人”之義,改名懷仁縣;后唐莊宗同光二年(924)析蔚州興唐縣設置廣陵縣(今廣靈縣)。后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復以云州為大同軍節(jié)度。清泰三年(936)叛將河節(jié)度使石敬瑭,拜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借契丹兵滅后唐,稱帝,國號晉。以契丹有助援之功,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云中判官司吳巒“閉門不受契丹命”,修整器械,晝夜守城,堅持了半年之久,“巒求援晉,晉主召巒南歸”,云州陷落。至此大同先后被契丹、女真、蒙古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長達433年,使中原漢族統(tǒng)治從此失去北方屏藩。

后晉天福二年(937)遼進占云州。初為大同軍節(jié)度,重熙十三年(1044)改云州為西京,設西京道大同府,重熙十七年(1048)析云中,置大同縣(大同原在內(nèi)蒙古烏拉特前旗,唐末隨沙陀人內(nèi)徙,遂僑置于此,從此延續(xù)不改),為遼之陪都。遼西京道所轄:大同府,治所大同。統(tǒng)2州7縣:弘州(河北陽原)、

德州(大同西北)、大同縣、云中、天成(天鎮(zhèn))、長青(陽高東南)、奉義(懷仁奉義故城)、懷仁、懷安縣。蔚州(忠軍節(jié)度),治蔚州,統(tǒng)靈仙、定安、飛狐、靈丘、廣陵。應州(彰國軍節(jié)度),治金城,統(tǒng)金城,渾源、河陽(山陰)。朔州(順義軍節(jié)度),治善陽,統(tǒng)善陽、武州(神池)、寧遠(五寨)、馬邑、神武(神池東北)。[6]

為路、州、縣三級制,全國設15路。宣和五年(1123)預置云中府路,治云中府,統(tǒng)云中及武(神池縣)、應、朔、蔚、奉圣(新保安)、歸化(呼市)、儒(永寧縣),媯(延慶縣)等8州與云州合稱“山后九州”。為宋金聯(lián)盟攻遼的預置版圖。后金失約,除武、應、朔、蔚諸州于宣和五年(1123)一度歸宋,旋為金人所取外,西京僅在雍熙三年(986)云州觀察使楊業(yè)攻占云州3個月外,再未進入宋之版圖?!蹲x史方輿紀要》指出,“石晉歸其地于契丹,宋不能復有,遂基靖康之釁。女真之亡遼,蒙古之亡金,皆先下大同,燕京不能復固矣。”

遼保大二年(1122)金宗翰攻占大同府,仍以大同為西京,改西京道為西京路,府治、縣治未變。西京路轄2府、7節(jié)鎮(zhèn)、8刺郡、39縣,9鎮(zhèn)?;式y(tǒng)元年(1141)以西京路隸屬元帥府,舊置兵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1150)改置西京路總管府,后更置留守司。置轉(zhuǎn)運使及中都西京路提刑司。大同府轄大同、云中、宣寧(大定八年改宣德為宣寧,在大同西北40公里長城下,新榮區(qū)拒墻堡西南)、懷安、天成、白登(陽高縣南12公里)、懷仁7縣。省奉義縣為鎮(zhèn),入大同。金代還設置了節(jié)鎮(zhèn):朔州順義軍節(jié)度使治善陽,屬縣有善陽、馬邑二縣。應州彰國軍節(jié)度使治金城,屬縣有金城、山陰、渾源(貞家祜三年升為州)。蔚州忠順軍節(jié)度使,治靈仙,屬縣有靈仙、廣靈、靈丘、飛狐、定安。保大二年(1122)金攻打西京時“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閣樓觀,俄而灰之”,遼未以來,再罹烽燼,樓閣飛為埃坌,殿堂聚為瓦礫,前日棟宇所僅存者,十不三四”。金占大同后,為醫(yī)治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大興土木,修城修寺,規(guī)模宏大。經(jīng)過修整加固的大同城漢池,南門改稱奉天,東門改稱宣仁,西門改稱阜成。對云岡石窟進行整修,“委煙火司差夫三千人改拔河道”,南移,以防水浸石佛。重建云岡十寺,“重修靈巖大閣九楹,門樓四所……凡三十楹……又創(chuàng)石垣五百余步”,此次修寺歷時三年半,重修華嚴寺、大普恩寺。天會十五年(1137)詔建太祖廟于西京。金大定五年(1165)在西京營建宮室,有保安殿、御容殿及西京宮苑。并設閣門使,掌管禮儀祭奠。還設有西京宮苑使。遼金時陪都西京再度興盛于北方,成為中原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交往的中轉(zhuǎn)站,聯(lián)系各民族的紐帶,大同再度輝煌。

元初大同仍稱西京。太祖七年(1212)置警巡院。至元二年(1265)省云中縣入大同。元劃為省、路、府(州)縣四級制,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西京道大同府為大同路,隸屬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管轄一領事八州。一領事是錄事司,設在大同。屬縣有大同、白登、宣寧、平地(今集寧南)、懷仁五縣。八州為弘(陽原縣)、渾源、應、朔(轄善陽、馬邑二縣)、武(神池東北)、豐(呼市白塔鎮(zhèn))、東勝(內(nèi)蒙古托克托縣)、云內(nèi)(內(nèi)蒙古土默特左旗西北)。上都路管轄今大同和河北部分地區(qū)。順寧府治所蔚州,領靈仙、飛狐、定安、靈丘,廣靈。元改天城為天城縣,隸屬宣德府。后隸屬興和路。大德四年(1300)在西京黃花嶺(山陰縣北)立屯田。六年(1302)立萬戶府。

洪武二年(1396)左副將軍常遇春攻取大同。明行政區(qū)劃為省、府、州、縣四級制,洪武七年(1374)改大同路為大同府,隸屬山西行中書省。九年(1376)改為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治大同縣,轄渾源、應、朔、蔚四州,大同、懷仁、馬邑、山陰、廣靈、靈丘、廣昌(河北淶源)七縣。宣寧縣并入大同縣。明軍事上實行衛(wèi)所制,洪武四年(1371)置大同都衛(wèi)沼白關城(左云縣東2.5公里古城村)。洪武八年(1375)改為山西行都指揮使司。洪武二十五年(1392)徙治大同。初領衛(wèi)二十六,管轄范圍:東至北京的居庸關;西起黃河轉(zhuǎn)彎處的偏關,東西延綿千余公里,南北亦有數(shù)百公里。其范圍之大,實屬九邊之首。后領衛(wèi)十四,有大同前衛(wèi)、后衛(wèi)、左衛(wèi)、陽和、天成、威遠、平魯、云川、玉林、鎮(zhèn)魯、高山、宣德、東勝。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公守冀北道,駐大同,嘉靖中移駐朔州。永樂六年(1408)置巡撫都御史。永樂七年(1409)置大同鎮(zhèn),設鎮(zhèn)守總兵官,為鎮(zhèn)之最高指揮官。成化七年(1471)設巡撫。正德八年(1513)設總制,轄13衛(wèi)所,823堡寨,307座墩臺。大同分4道(陽和道、分巡冀北道、大同左衛(wèi)道、分守冀北道),轄9路(新坪路、東路、北東路、北西路、中路、威遠路、西路、井坪路、不屬路),駐軍最多時達135778員,戰(zhàn)馬51654匹。時有“大同士馬甲天下”之稱。

順治二年(1645)五月,清王派恭順候吳惟華攻大同,姜襄將駐同農(nóng)民軍將領張?zhí)炝盏葰⑺溃督登遘?。清大同府治大同縣,初因明治,領州四縣七,隸屬山西布政司,后改為山西省。順治五年(1648)姜襄降而復叛。次年,多爾袞親自督戰(zhàn)圍城達9個多月,城破后,清軍對大同進行了最野蠻的屠城,除殺獻姜襄人頭的楊震威等23員及其家屬外,其他所有官司吏兵民盡行殺戮,并將大同城墻拆去5尺。大同變成一座荒城,大同廢,不立官,府移治陽和衛(wèi),名陽和府。大同縣移治懷仁縣西安堡。直到順治九年(1652)府縣才復還故址,從附近移民逐漸復興。順治十三年(1656)裁宣大總督,置山西總督,駐大同。康熙四年(1665)裁總督,并入雁門道。雍正四年(1726)于右玉林衛(wèi)置朔平府并廢除明代衛(wèi)所,改天鎮(zhèn)衛(wèi)為天鎮(zhèn)縣,陽高衛(wèi)為陽高縣,左云川衛(wèi)為左云縣,右玉林衛(wèi)為右玉縣,平虜衛(wèi)為平魯縣。大同府治所大同縣,轄渾源、應州,大同、懷仁、山陰、陽高、天鎮(zhèn)、廣靈、靈丘二州七縣和豐鎮(zhèn)廳(乾隆十五年豐川、鎮(zhèn)寧二衛(wèi)合并為廳)。清末大同縣轄580村,城東194村,城南177村,城西91村,城北118村。朔平府治所右玉縣,轄右玉、左云、平魯、朔州、馬邑。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大同廢府留縣,大同縣屬北路觀察使。民國2年(1913)5月置雁門道,治大同,轄雁北13縣、忻縣地區(qū)13縣,共26縣。后晉北鎮(zhèn)守使在大同駐扎。民國16年(1927)廢道后,大同為縣,直屬山西省,縣轄5個行政區(qū),9街585村(主村209,附村376)。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大同地區(qū)行政區(qū)劃為三種。日偽行政區(qū)劃:1937年9月13日日本關東軍侵占大同,10月15日成立偽“晉北自治政府”,隸屬偽“蒙疆聯(lián)合委員會”,統(tǒng)轄雁北13縣;1939年9月改為偽“晉北政廳”,隸屬偽“蒙古聯(lián)合自治政府”;1943年又改為偽“大同省公署”,隸屬偽“蒙古自治邦政府”。大同縣劃為2街、22個聯(lián)合村。

國民黨行政區(qū)劃:1937年9月至1939年12月為山西省第一個行政區(qū)和第二行政區(qū)。第一行政區(qū)治所五臺,在大同地區(qū)有靈丘、廣靈、渾源、應縣、山陰、懷仁、大同、陽高、天鎮(zhèn)9縣。第二行政區(qū)治所岢嵐,在大同地區(qū)的有朔縣,平魯、左云、右玉4縣。

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行政區(qū)劃:東雁北(大同以東):1937年年底屬晉東北十八縣政治主任公署,1938年6月改為晉東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0年2月成立第二專員公署,屬縣有靈丘、繁峙、廣靈、渾源、應山縣。歸晉察冀北岳區(qū)管轄。西雁北(大同以西):1937年冬屬晉西北根據(jù)地,1940年建立晉西北民主政權(quán)。1941年8月屬晉西北行政公署,1943年11月,改為晉綏邊區(qū)行政公署,歸晉綏邊區(qū)管轄。

1945年8月,大同被國民黨閻錫山政府所統(tǒng)治,恢復事變前原縣建制,仍屬山西省,轄5個區(qū),86個治村。成立衛(wèi)戍司令部和城防司令部,建立雁北“第二戰(zhàn)區(qū)長官司令部大同領導組”,管轄雁北各縣,分第十、十一兩個專署。第十區(qū)轄大同、懷仁、陽高、天鎮(zhèn)、渾源、廣靈、靈丘7縣;第十一區(qū)轄右玉、山陰、應縣、左云、平魯、偏關6縣。行政督察員兼保安司令。1947年軍政分家,改為“山西省政府大同行政公署”,大同縣轄4區(qū)、30街、70治村。“雁北專員公署”、“雁北城防司令部”駐在大同城內(nèi)。到1948年雁北13縣政府流亡大同,大同城內(nèi)集中了國民黨行政組織機關22個、黨務機關7個、特務機關11個。

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根據(jù)地,改東雁北二專署為第五專署,屬縣有靈丘、繁峙、渾源、應縣、代縣、山陰、大同、陽高、懷仁。1946年5月,第五專署改為冀晉區(qū)第一專署,1949年2月,撤銷晉綏邊區(qū),西雁北劃為晉西北區(qū),設置晉西北行政公署雁北分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析大同城、郊置大同市,隸屬察哈爾省,全市分5個區(qū)。1949年10月,東、西雁北合并,劃歸察哈爾省,設雁北專署,屬縣有:靈丘、廣靈、渾源、應縣、山陰、大同、懷仁、朔縣、平魯、右玉、左云。1952年12月察哈爾省撤銷,大同市、雁北地區(qū)復歸山西省,為省轄市。大同市轄一、二、三區(qū)和口泉礦區(qū)。雁北區(qū)劃未有大的變化,天鎮(zhèn)具劃歸雁北管轄。1954年7月大同縣與懷仁縣合并為大仁縣。1958年6月市隸屬雁北專區(qū)。1959年1月23日雁北與忻縣合并為晉北專區(qū),大同市隸屬晉北專區(qū)。雁北合并為6個縣:陽高、渾源、靈丘、左云、山陰、朔縣。1961年7月24日晉北專區(qū)撤銷,大同市復歸雁北專區(qū)領導,轄城區(qū)、口泉區(qū)、古城區(qū)、懷仁區(qū)。同年11月復歸山西省直轄。1962年雁北又恢復13個縣的設置,1964年11月撤銷古城區(qū)、懷仁區(qū),恢復大同縣、懷仁縣。市轄兩區(qū)、兩縣。1965年7月將大同、懷仁二縣劃歸雁北專區(qū)。1966年2月將城區(qū)、口泉區(qū)所轄農(nóng)業(yè)區(qū)劃出,成立郊區(qū),全市轄三個區(qū)。1970年4月,大同市劃歸雁北領導,9月建立礦區(qū),10月成立南郊區(qū)、北郊區(qū)和口泉鎮(zhèn)。1971年北郊區(qū)改為新榮區(qū)。1972年3月復為省轄市,轄城區(qū)、礦區(qū)、南郊區(qū)、新榮區(qū)4個區(qū),17個街道辦事處,287個居民委員會,22個鄉(xiāng),5個鎮(zhèn),252個生產(chǎn)大隊,1125個生產(chǎn)隊,351個自然村。1982年2月16日國務院公布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大同為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85年1月國務院批準大同為全國13較大城市之一。1989年1月,朔州市成立,雁北管轄的平魯、朔縣、山陰劃歸朔州市。1993年7月10日雁北地區(qū)撤銷,地市合并,懷仁、應縣、右玉三縣劃歸朔州市,將天鎮(zhèn)、陽高、廣靈、靈丘、渾源、左云、大同7縣劃規(guī)大同市,實行市管縣。大同市轄城區(qū)、礦區(qū)、南郊區(qū)、新榮區(qū)4區(qū)7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