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江蘇省地級市,位于蘇中,長江三角洲北翼,簡稱“通”,別稱靜海、崇州、崇川、紫瑯,古稱通州。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東抵黃海,南望長江,與上海、蘇州燈火相邀,西、北與泰州、鹽城接壤,“據(jù)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被譽為“北上海” 。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yōu)勢于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
因漲沙沖積成洲,南通成陸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自后周顯德三年(956年),南通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辛亥革命后改通州為南通縣,1983年,撤銷南通地區(qū),設(shè)立南通市。南通市下轄3區(qū)、2縣,代管3個縣級市,面積8544平方千米。
在中國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創(chuàng)辦第一所師范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繡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和第一所氣象站等“七個第一”,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入選“2012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
作為中國老齡化最高的城市,南通人口平均壽命達80.71歲,百歲壽星多達1031位,2014年5月,南通被國際自然醫(yī)學會、世界長壽鄉(xiāng)認證委員會授予全球首個“世界長壽之都”。
2014年8月,南通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shè)規(guī)劃獲得國家批準,成為江蘇省第6個,全國第37個獲批建設(shè)軌道交通的城市。
歷史沿革
今南通境域按地理變化和歷史淵源大致分為北、南兩部。今南通北部的海安、如皋一帶,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歷屆吳、越、楚等國地域,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寧海、如皋等縣,屬海陵郡,這是北部地區(qū)建縣之始。今南通南部舊稱通海地區(qū)。
唐代,胡逗洲得到開發(fā)。僖宗乾符二年(875),南通已有狼山鎮(zhèn)遏使的職位。后來,五代吳國曾設(shè)豐樂鎮(zhèn)、大安鎮(zhèn)、崇明鎮(zhèn)及狼山鎮(zhèn)。五代時直接統(tǒng)治靜海與東洲一帶的是姚氏家族。姚彥洪建筑城池官廨,號稱"靜海都鎮(zhèn)",統(tǒng)轄狼山、豐樂、大安、崇明四個大鎮(zhèn)。
后周顯德三年(956),周軍壓境,姚氏政權(quán)控制東洲、靜海約半個世紀的局面結(jié)束。顯德五年(958)初,后周設(shè)立靜海軍,不久升靜海軍為通州(今南通市),并設(shè)靜海、海門兩縣歸通州管轄,州治駐靜海。
宋代,通州屬淮南東路,天圣元年(1023)通州改名為崇州,又稱崇川。政和七年(1117)通州一度稱靜??ぁ?o:p>
元初至元十五~二十年(1278~1283),通州曾升為通州路,二十一年恢復(fù)為州,屬揚州路。崇明縣曾短時間歸屬通州,后又劃屬蘇州。
明初,靜??h廢,此后,通州只管轄海門一個縣。
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人關(guān)。次年七月南下占領(lǐng)通州??滴跏荒辏?672年),海門廢縣為鄉(xiāng),并入通州。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為直隸州,隸屬于江蘇布政使司,領(lǐng)泰興、如皋兩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屬江寧布政使司。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割通州19沙、崇明11沙及新漲的天南等41沙設(shè)海門直隸廳。
清宣統(tǒng)三年九月十八日(1911年11月8日),通州官紳響應(yīng)武昌起義,宣告通州脫離清王朝統(tǒng)治,次日成立軍政府。
民國元年(1912年),江蘇臨時省議會決議通州廢州設(shè)縣,改稱南通縣,行政區(qū)劃同宣統(tǒng)時的13市、8鄉(xiāng)。民同十六年(1927年)5月,同民革命軍(北伐軍)抵南通,推翻北洋政府南通縣知事公署,成立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南通縣政府,屬汀蘇省政府管轄。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江蘇省行政第七區(qū)(后改為第四區(qū))專員公署設(shè)于南通城,下轄南通、如皋、海門、啟東、崇明5縣。1938年3月,日本侵略軍侵占南通城,建立偽政權(quán),國民黨南通縣政府先后遷至金沙、北興橋,專員公署先后遷至馬塘、掘港。
1940年11月,新四軍東進通如海啟地區(qū),隨即按照“三三制”原則建立南通、如皋、海門、肩東四縣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3月,成立蘇中第四行政區(qū)專員公署,1945年12月和1946年8月先后建立蘇皖邊區(qū)第一、第九行政區(qū)專員公署。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又經(jīng)過3年半的解放戰(zhàn)爭,1949年2月,南通城解放。華中行政辦事處決定,劃南通城、唐閘鎮(zhèn)、天生港鎮(zhèn)、陸洪閘和近郊農(nóng)村成立南通市,隸屬蘇皖邊區(qū)第九行政區(qū),行署機關(guān)駐南通市。當年5月,第九行政區(qū)改稱蘇北南通行政區(qū)。
1950年5月,南通市升格為蘇北行署直轄市。1953年1月起,南通市為江蘇省轄市,同時建有南通區(qū)(同年4月起改稱專區(qū),1978年7月起改為地區(qū))。其中“市”管轄城區(qū)、郊區(qū),專區(qū)(地區(qū))管轄海安、如皋、如東、南通、海門、啟東、崇明7縣(其中崇明于1958年11月劃歸上海)。地、市并行的體制一直延續(xù)到80年代初。1983年3月,國務(wù)院決定,撤銷南通地區(qū)行政公署,原行署所轄6縣歸南通市領(lǐng)導,市管縣的體制延續(xù)至今。
行政區(qū)劃
區(qū)劃沿革
建國后:①析南通縣城區(qū)、港閘地區(qū)及近郊置南通市,其余長江以北大部仍為南通縣,南通縣城遷至金沙鎮(zhèn)(長江以前部分為沙洲縣);②析海門縣東部(另劃入南通縣東部,崇明縣北部)置啟東縣,其余大部(另劃入南通縣的東南部)仍為海門縣;③析如皋縣東部置如東縣,北部(另劃入東臺的西部)置海安縣,其余(另劃入南通縣的西北部)仍為如皋縣。
1989年,撤銷啟東縣,設(shè)立啟東市(縣級)。[15] 1991年,撤銷如皋縣,設(shè)立如皋市(縣級)。同年,南通市城區(qū)更名為崇川區(qū),郊區(qū)更名為港閘區(qū)。[16] 1993年,撤銷南通縣,設(shè)立通州市(縣級)。[17] 1994年,撤銷海門縣,設(shè)立海門市(縣級)。
2009年2月,撤銷通州市,設(shè)立南通市通州區(qū)。
區(qū)劃詳情
2014年8月,南通市轄3個區(qū)(崇川、港閘、通州)、2個縣(海安、如東)、2個開發(fā)區(qū)(南通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南通濱海園區(qū))、1個功能區(qū)(蘇通科技產(chǎn)業(yè)園),代管3個縣級市(啟東、如皋、海門)。南通市總面積8001平方公里,是江蘇全省的十二分之一。
江蘇省南通市行政區(qū)劃 |
||||||
縣(市、區(qū)) |
行政區(qū)劃代碼 |
面積/km² |
人口/萬人 |
郵政編碼 |
政府駐地 |
|
南通 市區(qū) |
(含南通開發(fā)區(qū)) |
320602 |
215 |
86.83 |
226001 |
|
320611 |
134 |
26.63 |
226002 |
|||
(含南通濱海園區(qū)) |
320612 |
1343 |
113.87 |
226300 |
||
轄縣 |
320621 |
1110 |
86.63 |
226600 |
||
320623 |
1872 |
99.60 |
226400 |
|||
代管 縣級市 |
320681 |
1191 |
97.25 |
226200 |
||
320682 |
1531 |
126.71 |
226500 |
|||
320684 |
1148 |
90.76 |
226100 |
|||
注:人口數(shù)據(jù)根據(jù)《南通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shù)據(jù)公報》。 |
人口
據(jù)《南通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shù)據(jù)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全市常住人口為7282835人。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戶2589631戶,家庭戶人口為6849723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6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87人減少0.22人。
2012年末,南通市常住人口729.7萬人,比2011年增加0.8萬人,戶籍人口765.2萬人,比上年增加0.3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7.42‰,人口死亡率8.86‰,人口自然增長率-1.44‰。
南通市為多民族雜居地區(qū),漢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99.7%以上:有少數(shù)民族52個,22萬余人,約占全市常住人幾的0.29%。據(jù)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千人以上的少數(shù)民族有苗族(5589人)、土家族(3120人)、侗族(2901人)、布依族(2209人)、彝族(1475人)、回族(1285人);百人以上的少數(shù)民族有壯族(869人)、滿族(660人)、蒙古族(582人)、藏族(420人)、白族(360人)、瑤族(338人)、傣族(319人)、朝鮮族(281人)、水族(153人)、仡佬族(134人)、黎族(114人)、維吾爾族(113人)、畬族(112人)、僳僳族(109人)。未識別的少數(shù)民族240人。外國人加入中國籍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