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安徽省地級(jí)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別稱宜城,簡(jiǎn)稱“宜”。因宋朝當(dāng)?shù)貎芍яv軍"同安軍"和"德慶軍"而得名,龍山鳳水,人杰地靈,擁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譽(yù)。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素有中國“黃梅戲鄉(xiāng)”之稱,國粹京劇的起源地。
安慶是“千年
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會(huì)、
戲劇之鄉(xiāng)”。二千多年前為
春秋古皖國,安徽省簡(jiǎn)稱“皖”即源于此,安徽省的名稱是由“
安慶府”與“
徽州府”各取一字而來。公元1260年建城至今,安慶已有近800年歷史,自清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
民國二十六年(1938年),安慶是安徽省
承宣布政使司和安徽最早的省會(huì)所在之地。
在清末和民國時(shí)期,
安慶(時(shí)為安徽省省會(huì))與
重慶、
武漢、
南京、
上海并稱為“
長江五虎”。2010年7月,被中國國際城市協(xié)會(huì)評(píng)為“中國最具國際
影響力城市”之一,2011年安慶榮獲
CCTV《
品讀城市》上榜城市名單之一。
安慶之名始于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改德慶軍為安慶軍”作軍號(hào)名稱出現(xiàn),由“
同安郡”(隋代大業(yè)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慶軍”(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懷寧,今潛山縣梅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慶”意。
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以南宋寧宗皇帝潛邸,升舒州為舊安慶府”(治所今潛山古皖城),又作府名。舒州古名“盛唐郡”,見于文獻(xiàn)記載最早為漢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今新安慶城之駐地叫宜城渡。其地的登云坡原來的名字叫盛唐山,山下臨江為盛唐灣古渡口。相傳東晉詩人、堪輿風(fēng)水家郭璞曾經(jīng)登盛唐山觀望長江,有“此地宜城”語,故安慶城別名“宜城”。
安慶城始建于南宋時(shí)期。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金人破光山(今河南潢川縣之地),而沿邊多警。知府
黃干在舒州舊址(今潛山縣梅城)建“城安慶以備戰(zhàn)守”;后因戰(zhàn)亂,安慶府于南宋端平二年(1235)移治羅剎洲、楊槎洲;及至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沿江置制大使馬光祖為了阻止蒙古大軍從
安慶開發(fā)區(qū)
水路進(jìn)攻南宋國都臨安(今杭州市)廢舒州府“利用原舒州府城墻磚石改筑于宜城(盛唐灣宜城渡之陰)為新安慶府”(治址在今安慶市),并遷懷寧縣治附郭。此地,瀕臨長江,易守難攻。從此,公元1260年以后,安慶府治穩(wěn)定不移,“安慶”才作城鎮(zhèn)地名,并與行政區(qū)名稱(府、道、專區(qū)等)相一致,沿用至今。
安慶建城以后直至清末,均為安慶府治和懷寧縣治,民國時(shí)期為專署駐地。由于安慶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并且安慶同時(shí)又是克制金陵的“西大門”。故明末以來的巡撫亦持節(jié)鎮(zhèn)守于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同時(shí)又是安徽省布政使司和安徽省會(huì)(皖省省治)所在之地。
1949年4月,安慶解放。并與同年設(shè)立安慶市,由安慶專署領(lǐng)導(dǎo)。屬皖南行署區(qū),專署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懷寧(駐石牌鎮(zhèn))、望江、宿松、太湖(駐晉熙鎮(zhèn))、岳西(駐衙前鎮(zhèn))、潛山(駐梅城鎮(zhèn))、桐城、桐廬(由桐城縣析置,駐湯家溝)等8縣。1951年桐廬縣改名為湖東縣。
1949年設(shè)安慶市,由安慶專署領(lǐng)導(dǎo)。1951年安慶市改由皖北行署直轄。1952年安慶市由省直轄。1960年安慶市委托安慶專署領(lǐng)導(dǎo)。1961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1965年安慶市劃歸安慶專署領(lǐng)導(dǎo)。1979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
1949年設(shè)安慶專區(qū),屬皖北行署區(qū)。安慶專署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
懷寧(原駐石牌鎮(zhèn) 現(xiàn)駐高河鎮(zhèn))、
望江、
宿松、
太湖(駐晉熙鎮(zhèn))、
岳西(駐衙前鎮(zhèn))、
潛山(駐梅城鎮(zhèn))、
桐城、
桐廬(由桐城縣析置,駐湯家溝)等8縣。
1952年安慶專區(qū)屬安徽省領(lǐng)導(dǎo)。安慶市改由省直轄。原池州專區(qū)所屬
銅陵、
貴池(駐池州鎮(zhèn))、
青陽(駐蓉城鎮(zhèn))、
至德(駐秋浦)、
東流等5縣劃入安慶專區(qū)。轄13縣。
1958年撤銷銅陵縣,并入
銅官山市。原由省直轄的銅官山市改名為銅陵市,劃歸安慶專署領(lǐng)導(dǎo)。轄1市、12縣。
1959年東流、至德2縣合并為東至縣(駐堯度鎮(zhèn))。轄1市、11縣。
1961年安慶、銅陵2市改由省直轄。
1965年安慶市劃歸安慶專署領(lǐng)導(dǎo)。將銅陵、貴池、青陽、東至4縣劃歸池州專區(qū)。轄1市、8縣。
1970年安慶專區(qū)改稱安慶地區(qū),地區(qū)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桐城、
樅陽、懷寧(駐石牌鎮(zhèn))、望江、宿松、太湖、岳西、潛山(駐梅城鎮(zhèn))等8縣。
1979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安慶地區(qū)轄8縣。
1988年8月17日國務(wù)院批準(zhǔn):撤銷安慶地區(qū),所屬的
桐城縣、
懷寧縣、
樅陽縣、
潛山縣、
太湖縣、
宿松縣、
望江縣、
岳西縣劃歸安慶市。
1996年8月20日,撤銷桐城縣,設(shè)立
桐城市。屬安慶市代管。
2005年5月13日,安慶市郊區(qū)更名為安慶市
宜秀區(qū)。
[1]
2011年,宿松縣被確立為安徽省直接管理縣體制試點(diǎn)縣
2行政區(qū)劃編輯
截至2013年底,安慶市轄4個(gè)市轄區(qū)(高新區(qū)在建)、7個(gè)縣,代管1個(gè)縣級(jí)市。市政府駐安慶新區(qū)東部新城皖江大道123號(hào)。我市建成區(qū)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6萬,我市本級(jí)共有5個(gè)鎮(zhèn)、7個(gè)鄉(xiāng),1個(gè)農(nóng)場(chǎng),89個(gè)村(或社居委),1188個(gè)自然村莊,總?cè)丝诠?3.42萬,總計(jì)市區(qū)人口約140萬。
安慶市行政區(qū)劃列表
|
安慶市全域
|
名稱
|
面積(平方公里)
|
人口(萬人)
|
代碼
|
市轄區(qū)
|
縣
|
安慶市
|
1.53萬
|
630
|
340800 |
3 |
8(含1縣級(jí)市)
|
市轄區(qū)
|
名稱
|
面積(平方公里)
|
人口(萬人)
|
代碼
|
街道
|
社區(qū)
|
迎江區(qū)
|
207
|
33 |
340802 |
6 |
33 |
大觀區(qū) |
204 |
35 |
340803 |
7 |
37 |
宜秀區(qū) |
410 |
32
|
340811 |
2 |
28 |
縣
|
名稱
|
面積(平方公里)
|
人口(萬人)
|
代碼
|
鄉(xiāng)
|
鎮(zhèn)
|
懷寧縣
|
1276 |
68.13 |
340822 |
5 |
13 |
樅陽縣
|
1808 |
100 |
340823 |
9 |
15 |
潛山縣
|
1686 |
57.21 |
340824 |
5 |
11 |
太湖縣
|
2031 |
55.83 |
340825 |
5 |
10 |
宿松縣
|
2394 |
80.28 |
340826 |
13 |
9 |
望江縣
|
1357 |
60.47 |
340827 |
2 |
8 |
岳西縣
|
2398 |
39.86 |
340828 |
11 |
13 |
縣級(jí)市 |
名稱 |
面積(平方公里) |
人口(萬人) |
代碼 |
鄉(xiāng) |
鎮(zhèn) |
桐城市
|
1572 |
74.48 |
340881 |
14 |
12[2] |
鄉(xiāng)級(jí)行政區(qū)劃一覽
迎江區(qū)(6個(gè)街道、1個(gè)鎮(zhèn)、3個(gè)鄉(xiāng)):宜城路街道、新河路街道、華中路街道、人民路街道、孝肅路街道、建設(shè)路街道、老峰鎮(zhèn)、龍獅橋鄉(xiāng)、長風(fēng)鄉(xiāng)、新洲鄉(xiāng)。
大觀區(qū)(7個(gè)街道、1個(gè)鎮(zhèn)、2個(gè)鄉(xiāng)):德寬路街道、玉琳路街道、龍山路街道、菱湖街道、集賢路街道、石化路街道、花亭路街道、??阪?zhèn)、十里鋪鄉(xiāng)、山口鄉(xiāng)。
宜秀區(qū)(2個(gè)街道、3個(gè)鎮(zhèn)、2個(gè)鄉(xiāng)):大橋街道、菱北街道、楊橋鎮(zhèn)、大龍山鎮(zhèn)、羅嶺鎮(zhèn)、白澤湖鄉(xiāng)、五橫鄉(xiāng)。其中菱北街道由安慶經(jīng)濟(jì)開發(fā)區(qū)管理。
懷寧縣(15個(gè)鎮(zhèn)、5個(gè)鄉(xiāng)):高河鎮(zhèn)、石牌鎮(zhèn)、月山鎮(zhèn)、臘樹鎮(zhèn)、黃龍鎮(zhèn)、三橋鎮(zhèn)、小市鎮(zhèn)、黃墩鎮(zhèn)、公嶺鎮(zhèn)、馬廟鎮(zhèn)、金拱鎮(zhèn)、茶嶺鎮(zhèn)、洪鋪鎮(zhèn)、江鎮(zhèn)鎮(zhèn)、平山鎮(zhèn)、雷埠鄉(xiāng)、清河鄉(xiāng)、秀山鄉(xiāng)、涼亭鄉(xiāng)、石鏡鄉(xiāng)。
樅陽縣(13個(gè)鎮(zhèn)、9個(gè)鄉(xiāng)):樅陽鎮(zhèn)、固山鎮(zhèn)、湯溝鎮(zhèn)、老洲鎮(zhèn)、陳瑤湖鎮(zhèn)、周潭鎮(zhèn)、橫埠鎮(zhèn)、項(xiàng)鋪鎮(zhèn)、錢橋鎮(zhèn)、麒麟鎮(zhèn)、義津鎮(zhèn)、浮山鎮(zhèn)、官埠橋鎮(zhèn)、鐵銅鄉(xiāng)、鳳儀鄉(xiāng)、長沙鄉(xiāng)、錢鋪鄉(xiāng)、金社鄉(xiāng)、白梅鄉(xiāng)、白湖鄉(xiāng)、會(huì)宮鄉(xiāng)、雨壇鄉(xiāng)。
潛山縣(11個(gè)鎮(zhèn)、5個(gè)鄉(xiāng)):梅城鎮(zhèn)、王河鎮(zhèn)、源潭鎮(zhèn)、余井鎮(zhèn)、黃泥鎮(zhèn)、槎水鎮(zhèn)、官莊鎮(zhèn)、水吼鎮(zhèn)、黃柏鎮(zhèn)、黃鋪鎮(zhèn)、天柱山鎮(zhèn)、油壩鄉(xiāng)、痘姆鄉(xiāng)、塔畈鄉(xiāng)、五廟鄉(xiāng)、龍?zhí)多l(xiāng)。
太湖縣(10個(gè)鎮(zhèn)、5個(gè)鄉(xiāng)):晉熙鎮(zhèn)、徐橋鎮(zhèn)、新倉鎮(zhèn)、小池鎮(zhèn)、寺前鎮(zhèn)、天華鎮(zhèn)、牛鎮(zhèn)鎮(zhèn)、彌陀鎮(zhèn)、北中鎮(zhèn)、百里鎮(zhèn)、大石鄉(xiāng)、城西鄉(xiāng)、江塘鄉(xiāng)、湯泉鄉(xiāng)、劉畈鄉(xiāng)。
宿松縣(9個(gè)鎮(zhèn)、13個(gè)鄉(xiāng)):孚玉鎮(zhèn)、復(fù)興鎮(zhèn)、匯口鎮(zhèn)、許嶺鎮(zhèn)、下倉鎮(zhèn)、二郎鎮(zhèn)、破涼鎮(zhèn)、涼亭鎮(zhèn)、長鋪鎮(zhèn)、高嶺鄉(xiāng)、程嶺鄉(xiāng)、九姑鄉(xiāng)、千嶺鄉(xiāng)、洲頭鄉(xiāng)、佐壩鄉(xiāng)、北浴鄉(xiāng)、陳漢鄉(xiāng)、隘口鄉(xiāng)、柳坪鄉(xiāng)、趾鳳鄉(xiāng)、河塌鄉(xiāng)、五里鄉(xiāng)。
望江縣(8個(gè)鎮(zhèn)、2個(gè)鄉(xiāng)):華陽鎮(zhèn)、楊灣鎮(zhèn)、漳湖鎮(zhèn)、賽口鎮(zhèn)、高士鎮(zhèn)、鴉灘鎮(zhèn)、長嶺鎮(zhèn)、太慈鎮(zhèn)、雷池鄉(xiāng)、涼泉鄉(xiāng)。
岳西縣(13個(gè)鎮(zhèn)、11個(gè)鄉(xiāng)):天堂鎮(zhèn)、店前鎮(zhèn)、來榜鎮(zhèn)、菖蒲鎮(zhèn)、頭陀鎮(zhèn)、白帽鎮(zhèn)、溫泉鎮(zhèn)、響腸鎮(zhèn)、河圖鎮(zhèn)、五河鎮(zhèn)、主簿鎮(zhèn)、冶溪鎮(zhèn)、黃尾鎮(zhèn)、毛尖山鄉(xiāng)、蓮云鄉(xiāng)、青天鄉(xiāng)、包家鄉(xiāng)、古坊鄉(xiāng)、田頭鄉(xiāng)、中關(guān)鄉(xiāng)、石關(guān)鄉(xiāng)、姚河鄉(xiāng)、和平鄉(xiāng)、巍嶺鄉(xiāng)。
桐城市(2個(gè)街道、12個(gè)鎮(zhèn)):文昌街道、龍眠街道、雙港鎮(zhèn)、新渡鎮(zhèn)、金神鎮(zhèn)、孔城鎮(zhèn)、范崗鎮(zhèn)、青草鎮(zhèn)、呂亭鎮(zhèn)、大關(guān)鎮(zhèn)、唐灣鎮(zhèn)、鱘魚鎮(zhèn)、嬉子湖鎮(zhèn)、黃甲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