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古稱義陽、申州,又名申城、茶都,位于河南省最南部,東連安徽,西、南接湖北,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漢間的戰(zhàn)略要地,鄂豫皖區(qū)域性中心城市。豫南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交通、科技、軍事中心。 信陽宜居宜業(yè),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素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美譽。楚文化與古中原文化在這里交匯,形成了信陽獨特的人文氣質(zhì)。信陽是理想的宜居之城、旅游之城,也是全國唯一連續(xù)七年入選中國十佳宜居城市的城市。 歷史沿革 信陽地區(qū)是華夏文明最重要的發(fā)祥地之一,從東到西分布有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和屈家?guī)X文化遺址多處。西周時期,今信陽地區(qū)分布著弦、黃、蔣、息等諸侯國。[1] 戰(zhàn)國時期,平橋區(qū)曾為楚國別都。 秦代以郡轄縣,今信陽的大部分地區(qū)屬九江郡,境內(nèi)設(shè)5縣,即:雩婁縣,治所在今商城縣李集、西陽縣(今光山縣境內(nèi))、期思縣(今淮濱縣境內(nèi))、息縣(今息縣境內(nèi))、城陽縣(今平橋區(qū)長臺關(guān))。 漢沿秦制,今信陽地區(qū)仍屬九江郡,郡縣轄區(qū)縮小,息縣改名新息縣,且增設(shè)5個縣,即:安昌縣(今平橋區(qū)平昌關(guān))、弋陽縣(今潢川縣)、轪縣(今光山縣境內(nèi))、黽縣(今羅山縣高店)、鐘武縣(今平橋區(qū)中山鋪)。東漢初年,新息、弋陽、雩婁、蓼、轪等縣改置侯國,改鐘武縣為平春侯國,置褒信侯國(國都在今息縣包信鎮(zhèn)),后相繼恢復(fù)為縣制;又置義陽縣,治所在今浉河區(qū)。 三國時屬魏國。三國及東晉末分別為弋陽郡、義陽郡的郡治所在地。新置弋陽郡(治所在今潢川縣境內(nèi)),是為本市設(shè)郡之始。后又設(shè)義陽郡(治所在今平橋區(qū)平昌關(guān)),旋省去,西晉時又重設(shè)該郡,治所設(shè)于仁順城(在今浉河區(qū)境內(nèi))。東晉時,豫州治所遷至西陽(今光山縣境內(nèi)),是為本市設(shè)州之始。 南北朝時,今信陽地區(qū)分別屬于宋、齊、梁。 唐代為申州、光州,屬淮南道。 北宋時期,申州于宋初先后改稱義陽軍、信陽軍,軍治所不變,轄信陽縣、羅山2縣。今信陽地區(qū)分別屬光州和信陽軍,北宋初年義陽(今信陽市區(qū)、羅山縣)改稱信陽軍,一直延用至今。光州(治所在今潢川縣)轄固始、定城、光山、仙居(南宋時省入光山縣)4縣。原殷城縣先改稱商城縣,后廢縣改為商城鎮(zhèn),并入固始縣。南宋時信陽軍屬荊湖北路,光州屬淮南西路,南宋時期光州始終屬于宋金拉鋸戰(zhàn)南宋一側(cè),為南宋人民抗擊金人南下的前沿陣地。 元代,蒙古人打敗南宋之后,今信陽地區(qū)劃入河南江北行省。光州轄縣不變。改信陽州置,治所在信陽縣。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為信陽府,十五年復(fù)為州,二十年徙治羅山縣(今河南省羅山縣)。明初復(fù)治信陽縣。轄境相當(dāng)今河南省羅山、信陽等縣市地。屬汝寧府,轄縣不變。 明代,信陽州轄羅山縣、確山縣。清代,信陽州領(lǐng)羅山縣,康熙九年(1670)置南汝道,駐信陽州,領(lǐng)南陽府、汝寧府、汝州。
區(qū)域 | 面積 |
人口 | 郵編 | 政府駐地 |
---|---|---|---|---|
浉河區(qū) | 1783平方千米 | 64.83萬 | 464000 | 湖東街道 |
平橋區(qū) | 1889平方千米 | 84.67萬 | 464100 | 平橋街道 |
羊山新區(qū) | 76平方千米 | 14萬 | 464001 | 龍飛山辦事處 |
息縣 | 1836平方千米 | 102.61萬 | 464300 | 譙樓街道 |
新縣 | 1554平方千米 | 36.19萬 | 465550 | 新集鎮(zhèn) |
羅山縣 | 2077平方千米 | 75.35萬 | 464200 | 城關(guān)鎮(zhèn) |
潢川縣 | 1638平方千米 | 85.36萬 | 465150 | 定城街道 |
光山縣 | 1835平方千米 | 92萬 | 465450 | 紫水街道 |
商城縣 | 2117平方千米 | 77.74萬 | 465350 | 赤城街道 |
淮濱縣 | 1192平方千米 | 75.86萬 | 464400 | 淮濱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