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是鄂、豫、陜、渝毗鄰地區(qū)唯一的區(qū)域性中心城市,位于華中、西南、西北三大經濟板塊的結合部,是毗鄰地區(qū)最大的汽車制造,汽車科研,醫(yī)療衛(wèi)生,商業(yè)集散,交通樞紐,旅游文化,生態(tài)控制中心,是
鄂西生態(tài)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城市。十堰是世界著名道教圣地武當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丹江口水庫,中國第一世界前三的東風商用車公司總部所在地,“
武當山”、“丹江水”、“
汽車城”三張世界級名片閃耀全球。
十堰市位于位于中國版圖雄雞心臟部位
秦巴山區(qū)漢水谷地,
湖北西北部,漢江中上游,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與鄂、豫、陜、渝四省市交界,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十堰擁有"南船北馬、川陜咽喉、四省通衢”之稱。轄三區(qū)四縣一市及兩個市政府派出機構區(qū)(即:茅箭區(qū)、張灣區(qū)、鄖陽區(qū)、鄖西縣、竹溪縣、竹山縣、房縣、丹江口市和十堰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qū),總面積2.4萬平方公里,人口350萬。
十堰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fā)祥地。東臨“三國”襄陽、南望神農架、西依大巴山、北屏古秦嶺,三千里漢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十堰市域在商、周時屬絞、庸等國;戰(zhàn)國時屬楚國;秦漢時屬漢中郡長利縣;東漢、魏時屬錫縣;唐、宋時屬武當郡鄖鄉(xiāng)縣;元代始設鄖縣?,F(xiàn)今的城區(qū)于清朝因人們在百二河和犟河攔河筑壩十處以便灌溉,由此得名十堰。1969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十堰市(縣級市),1973年升格為省轄市。1994年10月,原十堰市和鄖陽地區(qū)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地級市)。
十堰市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fā)祥地。 十堰市在商、周屬絞、庸國;戰(zhàn)國時屬楚國;秦漢時屬
漢中郡長利縣;東漢、魏時屬錫縣;唐、宋時屬武當郡
鄖鄉(xiāng)縣;元代始設鄖縣。
十堰是中國古人類的發(fā)祥地之一。20世紀八十年代末,國家考古學者在鄖縣青曲的曲遠河學堂梁子上發(fā)掘出了古人類顱骨化石,被國際古人類學者認定為直立人,并命名為“鄖陽人”,距今100多萬年。證明十堰地域為古人類的起源地。
夏朝十堰地域分屬梁州和豫州。今鄖縣、鄖西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等地域屬梁州,丹江口屬豫州。商朝十堰是古代方國的領地,先后有庸、彭、微等封國和部落方國在此生存。庸國中心在今
竹山上庸北壩地區(qū),彭國中心在今房縣地域,微國中心在今張灣黃龍附近。
西周十堰仍為古方國并存地,有庸、微、麇、钖、絞、均等國。庸國占竹山及陜西
安康地區(qū),微國在張灣黃龍,钖國和麇國先后在鄖縣五峰鄉(xiāng)一帶,絞國中心在
丹江口習家店,均國在丹江下游的丹江口與河南浙川的交界處。春秋時期公元前611年前后,楚國北略,滅庸、麇后,在庸地設漢中郡,在庸都設上庸縣,十堰地域屬楚,楚與秦在此域設有上庸六縣。楚于公元前611年前后滅庸、麇后,十堰地域屬楚,有上庸六縣。按后承前制的建置規(guī)律,從西漢建置中可考楚之“上庸六縣”除有上庸縣外,還有房陵、钖、
武陵、長利、武當五縣。戰(zhàn)國時期十堰初屬楚國之上庸六縣(上庸、房陵、钖、長利、武當、武陵)。公元前312年秦
張儀取上庸后,十堰屬秦。公元前304年,秦昭王將上庸地還于楚。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死于秦后,十堰終屬秦。
秦朝統(tǒng)一全國后實行郡縣制。十堰分屬漢中郡和
南陽郡。十堰地區(qū)有房
陵縣(今房縣),钖縣(今鄖縣五峰),武陵縣(今竹溪縣),上庸縣(今竹山上庸),長利縣(今鄖西觀音)屬漢中郡。長利縣(今鄖縣西北),武當縣(今丹江口均縣)屬南陽郡。
西漢武帝劃分全國為十三刺史部州,置刺史。十堰分屬益州刺史部漢中郡和荊州刺史部之南陽郡管轄。益州刺史部漢中郡轄十二縣,十堰地域有房陵、钖縣、武陵、上庸、長利屬之。長利縣有鄖關。荊州刺史部南陽郡轄三十六縣,十堰地域有武當縣屬焉。東漢承西漢建制。東漢長利縣并入钖縣、武陵縣并入上庸縣。東漢末年,十堰境有上庸郡、新城郡,以及上庸郡之上庸縣、武陵縣,新城郡之房陵縣,西城郡之钖縣,南陽郡之武當縣。
三國時期,十堰地域屬曹魏之荊州,境域有兩郡八縣。即
上庸郡、新城郡、上庸縣、北巫縣、武陵縣、
建始縣、房陵縣、昌魏縣、钖縣、武當縣。兩晉時期,本區(qū)域建置有二郡十一縣:即上庸郡、新城郡和上庸縣、安富縣、北巫縣、武陵縣、微陽縣、钖縣、鄖鄉(xiāng)縣、長利縣、房陵縣、昌魏縣、武當縣。南北朝時期,十堰地區(qū)分屬各朝州郡管轄。本域北方諸縣(除北周外)大致是南北朝分界地。(北周轄全境)
隋朝建置為州、縣二級制。煬帝時廢州為郡,以郡統(tǒng)縣。十堰地域分屬
西城、房陵、上洛和淅陽四郡。境內有房陵郡和
豐利縣,光遷縣,
永清縣,竹山縣,上庸縣,上津縣,
安??h,鄖鄉(xiāng)縣,武當縣。武當縣于隋文帝開皇初改為均州,煬帝大業(yè)初廢州為縣。
唐朝貞觀年間劃分全國為十道,十堰為山南道所轄。開元時期將全國劃分為十五道,十堰地區(qū)分屬山南東道和
山南西道。唐地方為州、縣二級制。十堰地區(qū)分屬山南道之房州、均州、商州所轄。境內有房州、均州和房陵、
永清、竹山、上庸、武當、鄖鄉(xiāng)、
豐利、上津和武陵、
安福、堵河。五代十國時期,十堰地區(qū)建置基本上承唐代,十堰有房州、均州領房陵、竹山、上庸、永清,鄖鄉(xiāng)、武當諸縣,上津縣仍為商州所轄。
北宋將全國劃分為十五路,南宋劃分為十六路。宋行政區(qū)劃分路、州、縣三級制。十堰分屬京西路南路和
陜西路永興軍路。元朝,實行
行省制度,實行省、府、州、縣四級行政建制。十堰分屬河南江北等處行省和陜西行省管轄。十堰地區(qū)建置州縣有均州、房州和武當縣、鄖縣(鄖縣之名始此)、房陵縣、竹山縣,上津縣。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為
承宣布政使司。十堰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襄陽府所轄。十堰地域有均州、武當縣、鄖縣、房縣、竹山縣、上津縣。弘治十一年(1498年)割房縣脩文、
宜陽等鄉(xiāng)置保康縣。成化十二年后鄖陽府轄鄖縣、房縣、竹山縣、鄖西縣、上津縣、竹溪縣,弘治十一年后增??悼h。鄖陽府隸湖廣下荊南道(初治襄陽,后移鄖陽)。明洪武年間省武當縣入均州,成化十二年后,均州仍屬襄陽府,此后州不領縣。成化十二年以后,鄖陽府和襄陽府及諸縣統(tǒng)屬
鄖陽撫治管轄。
鄖陽撫治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底由第一任巡撫左副都御史原杰建鎮(zhèn),總鎮(zhèn)治所設鄖縣,并在此設有湖廣行都指揮使司、下荊南道。撫治轄河南南陽府各州縣,湖
廣安陸府(后為承天府,治今
鐘祥市)、
荊門州、沔陽州、鄖陽府、荊州府各州縣,陜西漢中府各州縣,以及陜西西安府之商州各縣,四川夔州府各縣。所轄共八府、九道、九州、六十四縣。鄖陽撫治自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建立,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裁汰。經歷兩朝共205年,先后有120位朝廷重臣在撫治任職。撫治于明萬歷十八年修纂有《鄖臺志》,今存。
清朝改明湖廣為湖北、湖南兩省。十堰地區(qū)仍為鄖陽府,屬湖北承宣布政使司所轄。鄖陽府轄鄖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
??悼h、鄖西縣六縣。明之上津縣省入鄖西縣。均州屬襄陽府管轄。
近代
民國初期,十堰地區(qū)有鄖縣、鄖西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悼h、均縣歸屬湖北省襄陽道管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國民政府將湖北省劃分為十一個行政督察區(qū)。十堰地區(qū)屬第十一行政督察區(qū)。第十一行政督察區(qū)公署設鄖縣。
民國時期,湖北省劃為11個行政督察區(qū),鄖陽隸屬第八行政督察區(qū)。
現(xiàn)代
1948年5月,十堰地域各縣屬陜南區(qū)。陜南區(qū)于1948年6月成立。十堰地域諸縣屬第四地委、專署管轄(南三縣未解放)。四地委、公署下轄鄖縣、
鄖西、
均縣、上關、鎮(zhèn)安、
山陽、白河八縣。
1949年1月,四地委改為兩鄖地委、專署。7月兩鄖地委、專署機關從鄖西遷往鄖縣城關。此時兩鄖地委轄鄖縣、鄖西、均縣、竹山、竹溪、房縣六縣。1950年1月,陜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成立,兩鄖專署隸屬陜西省。同年2月,兩鄖地區(qū)劃歸湖北省管轄。兩鄖專署改為鄖陽專署并仍下轄六縣。
1952年12月,撤銷鄖陽專署,劃入襄陽專署,后屬襄陽地區(qū)。1965年6月,復設鄖陽地委,并成立鄖陽地委辦事處。7月,設立鄖陽專員公署,公署機關駐鄖縣。8月,
鄖陽專區(qū)轄鄖縣、鄖西、房縣、竹山、竹溪、均縣六縣。1967年,
鄖陽地區(qū)黨委、行政總署遷往十堰。
1969年12月,撤銷“十堰辦事處”,成立十堰市,為隸屬鄖陽地區(qū)的縣級市。鄖陽地區(qū)轄十堰、鄖縣、均縣、鄖西、房縣、竹山、竹溪。
1973年2月,鄖陽地區(qū)所轄十堰市改為省轄市,地市分離。升格后十堰市轄十堰、茅箭、白浪、大川、東風、花果、黃龍、大峽等八個人民公社。鄖陽地區(qū)仍轄六縣。一個機構、一套領導班子、兩塊牌子。鄖陽地區(qū)轄六縣不變。
1982年4月,十堰市和第二汽車制造廠實行政企分離,十堰市獨立成立十堰市委、市政府,所轄不變。鄖陽地區(qū)所轄六縣仍舊。1983年,均縣改為丹江口市(縣級市)。鄖陽地區(qū)轄鄖縣、鄖西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和丹江口市。1984年5月,十堰設張灣、茅箭兩個市轄區(qū)(正縣級)。
1994年10月2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根據(jù)《國務院關于同意湖北省鄖陽地區(qū)、十堰市合并實行市領導縣體制的批復》,下發(fā)《關于鄖陽地區(qū)與十堰市合并實行市領導縣體制的通知》(鄂政發(fā)[1994]142號):“撤銷鄖陽地區(qū),與十堰市實行地市合并。將原地區(qū)所屬鄖縣、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丹江口市劃歸十堰市管轄。地市合并后的十堰市(地級市)轄鄖縣、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和丹江口市,以及茅箭、張灣兩城區(qū)。
1997年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qū)成立,行使正縣一級人民政府的管理職能和權限,實行封閉性管理。1991年十堰市高新區(qū)成立,設管委會,劃茅箭區(qū)白浪街道管理。2006年,更名為十堰經濟開發(fā)區(qū)。2012年十堰經濟開發(fā)區(qū)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定名為十堰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
行政區(qū)劃
下轄縣市區(qū)
行政區(qū)
|
面積
|
人口
|
郵編
|
政府駐地
|
茅箭區(qū)
|
578
|
399449
|
442000
|
十堰市茅箭區(qū)武當路
|
張灣區(qū)
|
652
|
368471
|
442000
|
十堰市張灣區(qū)公園路
|
十堰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
|
60
|
100000
|
442000
|
十堰經濟開發(fā)區(qū)白浪中路
|
鄖陽區(qū)
|
3863
|
558355
|
442500
|
鄖縣城關鎮(zhèn)金沙路
|
鄖西縣
|
3509
|
447484
|
442600
|
鄖西縣城關鎮(zhèn)人民街
|
竹山縣
|
3586
|
417081
|
442200
|
竹山縣城關鎮(zhèn)人民路
|
竹溪縣
|
3279
|
315257
|
442300
|
竹溪縣城關鎮(zhèn)北大街
|
房 縣
|
5115
|
390991
|
442100
|
房縣城關鎮(zhèn)南街
|
丹江口市
|
3121
|
443755
|
442700
|
丹江口市人民路
|
資料來源于十堰市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