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壯文:Baksaeg),位于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部,右江上游??偯娣e3.62萬平方公里。全市共轄12個縣(市、區(qū)),總人口378萬人,有
壯族、
漢族、
瑤族、
苗族、
彝族、
仡佬族、
回族等7個民族,
少數(shù)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7%,其中
壯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0%。百色市官方語言是普通話和
壯語,境內流行壯語等語言。壯民族布洛陀文化、
黑衣壯文化、壯族
織錦文化、北路
壯劇文化、壯族嘹歌文化等,被列入國務院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百色市是西南地區(qū)出海出境的大通道,被交通運輸部確定為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已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鐵路、航空、航運、口岸“五位一體”的立體交通格局,成為中國與
東盟雙向開放的前沿。
百色市是以鋁為主的廣西新工業(yè)基地、“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衛(wèi)生城市” 、“全國雙擁模范城” 、“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同時也是一個集革命老區(qū)、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邊境地區(qū)、大石山區(qū)、貧困地區(qū)、水庫移民區(qū)“六位一體”的特殊區(qū)域。
2015年3月25日,
全國愛國衛(wèi)生運動委員會授予百色市“國家衛(wèi)生城市”稱號。
歷史沿革
“百色”由“博澀寨”演變而來,系
壯語,意為山川塞口地形復雜的地方。一說系壯語“拍洗衣服的地方”之意。據(jù)傳在鵝江與澄碧河匯合處,有一無底深潭,岸邊有村莊,村女經常在此洗衣,因而得名。
泰始皇在
嶺南置三郡(
桂林郡、
南???/a>、象郡),今百色屬
象郡。
秦末漢初,百色為
南越國屬地;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后,今百色屬
郁林郡增食縣地。
三國時,今百色屬吳,仍歸郁林郡增食縣地。
晉初,增食縣改為增翊縣,今百色屬
晉興郡增翊縣地。
南北朝,百色屬晉興郡增翊縣地。
隋朝,百色屬郁林郡宣化縣地。
唐朝,在今百色地置羈縻添州(屬江南道黔州都督府),歸樂州和武隆縣。
五代十國,今百色先屬楚,后屬南漢,仍稱添州、歸樂州和武隆縣地。
宋朝,除歸樂州不變外,改武隆縣為武龍縣,置古天縣(縣治在今那畢鄉(xiāng)大和村),屬羹州路添州。增置龍川州、唐興州、睢暇州。
元朝,升田州為
田州路,今百色仍稱武龍縣,羈縻歸樂州、龍川州、唐興州、睢州、天州(宋古天縣)。屬田州路。
明初,撤銷羈縻龍川州、歸樂州、唐興州、睢暇州以及武龍縣,其地并入
田州。洪武二年(1369年)田州路升為田州土府,嘉靖七年(1528年)田州土府降為田州土州。今百色為田州土州地。
清康熙三年(1664年)田州土州改屬思恩府,府治駐武緣縣(今武鳴縣)。雍正七年(1729年)分田州土州地設廳制,遷思思府理苗同知駐百色謂百色廳。翌年建城。這是百色得名之始。光緒元年(1875年)田州改土歸流,升百色廳為百色直隸廳(廳治駐今百色鎮(zhèn))。統(tǒng)轄恩陽州判(今田陽地)、恩隆縣(今田東縣)、上林土縣(今田東思林鎮(zhèn))、下旺土司(今平果縣海城地)等地。
同年,劃下田里(今四塘鄉(xiāng)全境、那畢鄉(xiāng)七塘一帶、百色鎮(zhèn)全境、永樂鄉(xiāng)百練村等地)、武隆縣(今百色百蘭鄉(xiāng)、龍川鄉(xiāng)及田陽坤平鄉(xiāng)之一部)、龍篆里(今巴馬縣西部)、篆里四都(今巴馬縣城、巴料、定馬等中部地區(qū))歸
百色廳治所屬。這是百色有屬之始。全境東西長360里,南北寬95里。
民國元年,百色直隸廳改稱百色府,二年廢府設百色縣。原百色直隸廳、百色府所屬的土州、土縣均劃出另置縣,與百色縣同屬田南道(民國2年(1913年)設,道治駐百色)。民國15年(1926年)廢道。民國18年(1926年)12月11日,成立百色縣蘇維埃政府,縣下屬的龍篆里一都、二都、三都、四都、武隆、龍川(時屬凌云縣)等六個區(qū)、五十一個鄉(xiāng)分別成立了區(qū)、鄉(xiāng)蘇維埃政府。
民國19年(1930年),廣西始建民國制度,百色縣屬百色民團區(qū)。民國23年(1934年)設行政監(jiān)督區(qū)(民國29年改稱行政督察區(qū)),百色縣屬之。民國31年(1942年)至解放前夕(1949年),廣西改劃為7個區(qū)和15個區(qū),百色縣屬第五區(qū)。區(qū)署駐百色。
1949年12月5日百色縣解放,仍稱百色縣,歸
百色地區(qū)領導(行署駐百色鎮(zhèn))。1983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稱百色市(縣級)。
2002年6月2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2]47號)同意撤銷百色地區(qū)和縣級百色市,設立地級百色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
右江區(qū)。百色市設立右江區(qū),以原縣級百色市的行政區(qū)域為右江區(qū)的行政區(qū)域。百色市轄原百色地區(qū)的田陽縣、田東縣、平果縣、德??h、靖西縣、那坡縣、凌云縣、樂業(yè)縣、西林縣、田林縣、隆林各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右江區(qū)。6月19日,自治區(qū)政府以桂政發(fā)[2002]32號轉發(fā)國務院批文。
2005年,百色市撤并鄉(xiāng)鎮(zhèn)50個。其中:右江區(qū)5個、田陽縣5個、田東縣3個、平果縣5個、德??h6個、靖西縣5個、凌云縣2個、隆林各族自治縣5個、西林縣3個。從6月8日起,全市正式啟動實施鄉(xiāng)鎮(zhèn)撤并工作,并在6月底前完成。
2013年8月,經自治區(qū)批準,右江區(qū)永樂鄉(xiāng)建制變更為鎮(zhèn)建制,百色市一同獲得撤鄉(xiāng)建鎮(zhèn)的還有田陽縣五村鄉(xiāng)、平果縣鳳梧鄉(xiāng)、隆林各族自治縣德峨鄉(xiāng)、西林縣那勞鄉(xiāng)等4個鄉(xiāng)。
[9]
2015年8月1日,《民政部關于同意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撤銷靖西縣設立縣級靖西市的批復》(民函〔2015〕247號):撤銷靖西縣,設立縣級靖西市,以原靖西縣的行政區(qū)域為靖西市的行政區(qū)域,靖西市人民政府駐新靖鎮(zhèn)新華街339號。靖西市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直轄,百色市代管。
行政區(qū)劃編輯
截至2015年,百色市轄1個市轄區(qū)、1個縣級市、10個縣:
右江區(qū)、
靖西市、
田陽、
田東、
平果、
德保、
那坡、凌云、
樂業(yè)、
田林、
隆林、
西林。
注:靖西撤縣設市后
行政區(qū)劃代碼由451025調整為45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