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是云南省下轄地級市,位于云南省東部,東與
貴州省、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毗鄰,南與
文山州、
紅河州接壤,西與
昆明市連接,北靠
昭通市和貴州省
畢節(jié)市,是邊疆中的內地。素有“滇黔鎖鑰”、“云南咽喉”之稱的曲靖,距省會昆明市120公里,地區(qū)面積33,821平方公里,地形地貌多樣,民族風情各異。曲靖有彝、
布依、壯、苗、瑤等八大民族獨特的語言、服裝、風俗和信仰。
曲靖是云南省重要工商城市,綜合實力居云南省第二位,是云南省“滇中城市群規(guī)劃”區(qū)域中心城市。截止到2013年底,城市建成區(qū)面積130平方公里,主城人口達100萬人。2013年,曲靖地區(qū)生產值1652.26億元。
建制沿革
遠古時期
宣威格宜尖角洞和曲靖珠街八塔臺等古文化遺址的科學考證證實,早在
舊石器時代,
南盤江流域一帶就有人類足跡可尋。
三四千年前,曲靖先民就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種植水稻,創(chuàng)造文明。
封建時期
公元前280年,楚將莊蹻率兵入滇,曲靖為古
滇國腹心地帶,史稱"靡莫之屬"。
公元前225年,
秦始皇派常 修通了起自四川
宜賓,終于云南曲靖的“
五尺道”,有力的促進了云南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劉徹派兵打敗了
盤江流域一代的“勞浸、靡莫”部族,滇國歸順了漢王朝。在今三岔一帶建成了味縣,隸屬于
益州郡。
公元225年,
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在盤東一帶與南中地區(qū)叛亂部族發(fā)生激戰(zhàn),主帥
孟獲被擒后率軍歸附,在三寶溫泉
石寶山與諸葛武侯和盟。諸葛亮三軍會師味縣,立紀功碑于城內。廢益州郡設
建寧郡,并將郡治由滇池遷到味縣,并將南中軍事管制機構移到味縣,味縣成了南中地區(qū)政治、軍事中心。
[1]
西晉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八月,分建寧、云南、永昌、興古四郡改設寧州,治所仍在味縣,直屬于中央王朝。寧州成為全國
十九州之一,其余為司州、
兗州、
豫州、
冀州、幽州、平州、雍州、
涼州、
秦州、梁州、益州、
青州、
徐州、荊州、揚州、交州、廣州、并州。
北周時期,仍授爨氏為寧州刺史。但因北魏已設置寧州于彭元(甘肅境內),為區(qū)別南
中寧州,則將彭元的寧州改稱為
北寧州,南中寧州改稱為
南寧州,南寧一詞開始在云南曲靖的歷史中使用。
在中國歷史上僅存在了三十八年的隋王朝,在味縣設置南寧州總管府,后以“平叛”為由,在南中發(fā)動了兩次大規(guī)模軍事征討,不僅徹底摧毀了整個南寧州的經濟社會,也重創(chuàng)了漢代建起來的味縣城。
唐王朝建立后,高祖在全國范圍內置州廢郡,承隋制設南寧州。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南寧州為
郎州,設郎州都督府。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又復名南寧州都督府。管南 寧、恭、協(xié)、昆、盤,尹、曾、姚、西濮、西宗,
西寧,豫,西利,南云,磨,南籠等十六州。首任都督
韋仁壽率軍民在今曲靖
老城以北二十里,筑成后世聞名的
石城,武德八年,自益州移都督于今治。
唐
天寶年間,民族矛盾激化,唐王朝與
南詔爆發(fā)了三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天寶13年(公元755年)第三次天寶戰(zhàn)爭結束,唐朝損兵二十萬,南寧全境盡歸南詔,政治,經濟,軍事中心轉移到
洱海地區(qū),正式結束了曲靖長達530年南中首府的地位。南詔及后來的大理國均在石城設
石城郡。
大理國明政三年(宋開寶四年,公元 971年)大理國與三十七部在石城歃血盟誓,云南世居的兩大民族——白族和彝族的先民們,奏響了民族大團結的樂章。
公元1253年,
忽必烈率
蒙古鐵騎渡過
金沙江,進軍云南。三個月后,大理投降,兩年后云南全境歸屬蒙元。又是一個500年的輪回,云南的統(tǒng)治中心由洱海移到
滇池地區(qū)。元朝先后在石城 設磨彌萬戶府,石城千戶,公元1271年,改磨彌萬戶府為中路總管府。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再改中路總管府為
曲靖路總管府,改石城千戶為南寧州。
公元1381年,三十萬明朝大軍在
潁川侯傅友德,永昌侯
藍玉、
西平侯
沐英的統(tǒng)率下,在石城周圍與云南梁王把匝刺瓦爾密的十萬蒙古殘余勢力展開了殊死搏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石城之戰(zhàn),也稱
白石江戰(zhàn)役。最后元軍全軍大敗,大明統(tǒng)一了中國。
1387年開始在勝
峰山下,交海(東海子)之濱建造新府城,取代那座遲暮衰老,又遭戰(zhàn)爭嚴重破壞的石城。 公元1394年升
曲靖府為曲靖軍民府,府治仍在南寧(今曲靖老城)。
[1]
公元1765年,清朝再改曲靖軍民府為曲靖府,縣府仍為南寧縣。
近現(xiàn)代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奉中央政府令:一律裁府改縣”。裁去曲靖府,南寧縣改為曲靖縣。至民國37年(公元1948年)1月,設云南省第二區(qū)督察專員公署,駐曲靖縣城。
1950年設
曲靖專區(qū),專署駐曲靖縣。轄曲靖、沾益、宣威、平彝、馬龍(駐通泉鎮(zhèn))、
嵩明(駐嵩陽鎮(zhèn))、
尋甸(駐
仁德鎮(zhèn))等7縣。
1954年原
宜良專區(qū)所屬宜良(駐
匡遠鎮(zhèn))、陸良、羅平(駐羅雄鎮(zhèn))、師宗(駐丹鳳鎮(zhèn))、
瀘西、路南6縣劃入曲靖專區(qū)。
宣威縣改稱榕峰縣(駐榕城鎮(zhèn));平彝縣改稱富源縣(駐中安鎮(zhèn))。曲靖專區(qū)轄13縣。
1957年3月26日由路南縣改設路南彝族
自治縣;同年尋甸縣改設尋甸回族自治縣(駐仁德鎮(zhèn))。曲靖專區(qū)轄11縣、2自治縣。
1958年撤銷沾益縣,并入曲靖縣。曲靖專區(qū)轄10縣、2自治縣。
1959年榕峰縣恢復原名宣威縣。
1960年撤銷馬龍縣,并入曲靖縣;撤銷師宗縣,并入羅平縣;撤銷
瀘西縣,并入
彌勒縣;撤銷路南彝族自治縣,并入
宜良縣;撤銷尋甸回族自治縣和
嵩明縣,合并設立尋甸縣(駐仁德鎮(zhèn))。曲靖專區(qū)轄7縣。
1962年恢復馬龍(駐通泉鎮(zhèn))、師宗(駐肇民鎮(zhèn))、嵩明(駐嵩陽鎮(zhèn))3縣。曲靖縣由
城關鎮(zhèn)遷駐沾益鎮(zhèn),曲靖專區(qū)轄10縣。
1964年原由
東川市領導的會澤縣劃入曲靖專區(qū)?;謴吐纺弦妥遄灾慰h。曲靖專區(qū)轄11縣、1自治縣。
1965年恢復沾益縣(駐沾益鎮(zhèn))。曲靖縣由沾益鎮(zhèn)遷駐
環(huán)城鎮(zhèn)。曲靖專區(qū)轄12縣、1自治縣。
1966年宜良縣駐地匡遠鎮(zhèn)改名
東風鎮(zhèn)。
1970年曲靖專區(qū)改稱曲靖地區(qū),地區(qū)駐曲靖縣。轄曲靖、尋甸、宣威(駐榕城鎮(zhèn))、會澤、富源(駐中安鎮(zhèn))、沾益、師宗(駐
丹鳳)、羅平(駐羅雄鎮(zhèn))、陸良(駐中樞鎮(zhèn))、宜良、嵩明(駐嵩陽)、馬龍(駐通泉鎮(zhèn))等12縣及路南彝族自治縣。(后路
南縣和嵩明縣劃歸昆明市管轄,1998 年路南彝族自治縣更名為石林彝族自治縣。)
1979年
尋甸縣改為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1998年12月6日劃歸昆明市)。曲靖地區(qū)轄11縣、2自治縣。
1983年撤銷曲靖縣、沾益縣,合并設立曲靖市。
行政區(qū)劃
區(qū)劃沿革
1997年5月6日,撤銷曲靖地區(qū)和縣級曲靖市,設立地級曲靖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麒麟?yún)^(qū)城關鎮(zhèn)文昌街。曲靖市設立麒麟?yún)^(qū)和沾益縣。麒麟?yún)^(qū)轄原縣級曲靖市的城關、三寶、越州、東山4個鎮(zhèn)和環(huán)城、珠街、沿江、茨營、瀟湘、西山6個鄉(xiāng)。區(qū)人民政府駐城關鎮(zhèn)南寧東路。沾益縣轄原縣級曲靖市的西平、
花山2個鎮(zhèn)和沾益、盤江、白水、大坡、菱角、德澤、炎方、播樂8個鄉(xiāng)??h人民政府駐西平鎮(zhèn)龍華新路。曲靖市轄原曲靖地區(qū)的陸良縣、羅平縣、會澤縣、馬龍縣、富源縣、師宗縣、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1998年12月6日劃歸昆明市)和新設立的麒麟?yún)^(qū)、
沾益縣,原曲靖地區(qū)的宣威市由省直轄。
2005年鄉(xiāng)鎮(zhèn)區(qū)劃調整:撤銷沾益縣西平鎮(zhèn)和沾益鄉(xiāng),合并設立西平鎮(zhèn),鎮(zhèn)政府駐原沾益鄉(xiāng)政府駐地。
2010年,曲靖市轄1個市轄區(qū)、1個
國家級開發(fā)區(qū),7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2014年2月,曲靖以撤鄉(xiāng)(鎮(zhèn))設街道為重點的鄉(xiāng)級行政區(qū)劃調整基本結束。曲靖有133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其中50個鎮(zhèn)、41個鄉(xiāng)(8個民族鄉(xiāng))、42個街道。
[2]
下轄區(qū)域
地區(qū)名稱 |
面積(平方公米) |
人口(萬) |
政府駐地 |
麒麟?yún)^(qū)
|
1442
|
68
|
南寧東路
|
沾益縣
|
2801
|
43.1
|
西平街道
|
宣威市
|
6257
|
130.2
|
宛水街道
|
羅平縣
|
3116
|
54.9
|
羅雄街道
|
富源縣
|
3348
|
72.2
|
中安街道
|
師宗縣
|
2858
|
39.2
|
丹鳳街道
|
陸良縣
|
2096
|
62.2
|
中樞街道
|
會澤縣
|
6077
|
90.8
|
金鐘街道
|
馬龍縣
|
1614
|
19
|
通泉街道
|
此處面積、人口數(shù)據(jù)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qū)劃簡冊(2010)》,人口截止2011年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