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區(qū)地處北京、天津、河北三個省市的交界處,環(huán)渤海經(jīng)濟圈的中心位置。平谷區(qū)位于北京和天津兩大中心城市之間,北京的東北部,天津的西北部,屬北京市轄區(qū)。西距北京市區(qū)70公里,東距天津市區(qū)90公里,是連接兩大城市的紐帶。之間有京平薊高速公路和順平——平薊快速路連接。西南距市中心70公里,地理坐標為116°55″E~117°24″E,40°02″N~40°22″N。南與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為鄰,北與北京市密云區(qū)接壤,西與北京市順義區(qū)接界,東南與天津市薊縣、東北與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毗連。平谷區(qū)東西長35.5公里,南北寬30.5公里,總面積1075平方公里,東、南、北三面環(huán)山,山區(qū)、淺山區(qū)、平原各占1/3,其中山區(qū)面積占59.7%,耕地面積11.51萬畝,轄14鎮(zhèn)、2鄉(xiāng)、2個辦事處,275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平谷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在平谷這塊土地上,便有人類繁衍生息。馬家墳、海子、洙水等10余處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石器,如雙刃刮削器、單刃刮削器、雙臺面石核等30多件,充分說明平谷地區(qū)已經(jīng)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上宅、北埝頭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房屋基址,說明在7000年前,平谷的先民已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過著定居生活,泃河流域的一種獨具特色考古學文化已經(jīng)形成,被命名為“上宅文化”。
夏商時期平谷屬古燕國。劉家河商代墓葬出土的16件成套青銅禮器與金耳環(huán)等金器,表明平谷的先民不僅掌握了制造銅器的技術(shù),也掌握了制造金器的技術(shù)。而鐵刃銅鋮的發(fā)現(xiàn)(全國僅發(fā)現(xiàn)3件),更證明人們對鐵的性質(zhì)有了初步的認識。周滅商,周武王封召公姓姬名奭(shi,四聲)于燕,建立了燕國。平谷屬燕地。周顯王十四年(前354年),“齊師及燕戰(zhàn)于泃水,齊師遁”(《竹書記年》)。
西漢時,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始建平谷縣,屬漁陽郡,縣沿在今山東莊鎮(zhèn)大、小北關(guān)村南。后元二年(前87年),漢武帝死,遺詔封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為博陸侯,今北城子村東古城遺址即為霍光封地博陸城。西漢中期,縣內(nèi)設(shè)鹽官。末期,古北口外的滑鹽縣遷治于博陸城(東漢明帝時改名鹽田縣,后廢入平谷縣)。西漢末年,王莽奪取帝位,階級矛盾激化,農(nóng)民起義蜂起。北方為農(nóng)民起義活動地區(qū)。更始二十三年(25年),劉秀遣吳漢等10余名將軍率軍追擊尤來、大槍、五幡諸起義軍于潞縣(今通州)東,又追至平谷決戰(zhàn),有1.3萬義軍被斬首。義軍殘部向東退卻,后入遼西、遼東后潰散。劉秀軍獲勝還軍薊城(今北京),遂定河北,劉秀稱帝,國號漢,是為東漢光武帝。平谷仍之,縣治遷于今平谷城處。西晉初省平谷縣,地屬燕國潞縣。后趙,復(fù)置平谷縣,縣城遷至今通州北小營村,隸屬漁陽郡。北魏時省平谷入潞縣。要陽縣由北內(nèi)遷,城址在今鎮(zhèn)羅營鄉(xiāng)上鎮(zhèn)村。東魏省。隋時平谷地區(qū)屬無終縣。唐武德元年(618年),設(shè)平谷為大王鎮(zhèn),屬檀州密云區(qū)。后唐清泰二年(935年),石敬瑭割幽、燕16州于契丹,大王鎮(zhèn)屬契丹。
金天會三年(1125年),金兵破檀州、薊州至三河,又破宋軍于白河,大王鎮(zhèn)屬金。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升大王鎮(zhèn)為平峪(同谷)縣,平谷縣建置恢復(fù),隸屬薊州漁陽郡。金明昌四年(1193年)重修雙泉院,金章宗攜王妃、公主秋狝,駐于院內(nèi)。翌年,又于雙泉院避暑。貞佑元年(1213年),元兵入古北口,下檀州、順州、薊州,平谷縣歸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長春真人邱處機來縣內(nèi)南獨樂河村元寶觀(延祥觀),觀有枯柏,捫之復(fù)榮。南塘老人張?zhí)於茸鳌稄?fù)生柏》詩,并刻石立碑。至正18年(1358年),農(nóng)民起義軍紅巾軍東路首領(lǐng)毛貴揮師北伐,進入河北,攻克薊州、三河、平谷,威逼大都。明初洪武年間,修筑鎮(zhèn)羅營、北水峪、南水峪、熊兒寨、魚子山長城。永樂年間,繼續(xù)修筑峨嵋山、黃松峪、黑水灣、彰作、將軍石關(guān)長城。期間,平谷先屬北平府薊州,后改屬順天府薊州。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取道通州、平谷、密云等地。永樂二年(1404年),營州中屯衛(wèi)自塞北遷入平谷縣內(nèi)博陸城。永樂年間,三寶太監(jiān)鄭和下西洋,平谷出夫60名。期間,縣內(nèi)遷來大批山西、山東移民。
萬歷十三年(1585年),尚寶少卿徐貞明奉旨督墾京畿水田,自水峪寺、龍家務(wù)始,墾稻田若干畝。崇禎元年(1628年),后金兵圍薊州,下三河,過平谷,臨順義縣城。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兵從密云墻子嶺入關(guān),后連克古北口、將軍石關(guān),攻克平谷城。清初仍明舊制。順治元年至康熙六年(1644至1667年),清八旗軍士大規(guī)模圈占土地,先后兩次在平谷圈占平地12萬余畝。為反對圈地,順治六年(1649年)七月,以城西閻家莊、馬圈莊為中心,爆發(fā)白蓮教起義,圍攻平谷縣城,被知縣牟云龍鎮(zhèn)壓,兩村夷為平地,起義失敗。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設(shè)順天府四路同知后,平谷縣屬北路廳管轄??滴跛氖辏?704年),建丫髻山萬壽道場,為康熙60大壽祝禧。康熙曾兩次游丫髻山,并為撰文立碑。乾隆、道光都曾游丫髻山。乾隆八年(1743年),由薊州屬縣改為直屬順天府。光緒初年,天主教傳入平谷。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爆發(fā)義和團運動,團民火燒張各莊教堂,攻占平谷縣城,搗毀縣衙,砸開監(jiān)獄。后被清政府鎮(zhèn)壓。
辛亥革命后,民國三年(1914年),順天府改京兆特別區(qū),平谷為京兆屬縣之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縣改隸河北省薊州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9月,在河北省建薊密行政督察專員區(qū),平谷屬之。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1月,殷汝耕成立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轄22縣,平谷為其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隸偽“河北省冀東道”,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又改屬“燕京道”。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八路軍第四縱隊挺進冀東,1938年6月在鎮(zhèn)羅營建密(云)平(谷)薊(縣)聯(lián)合政府,7月攻克平谷縣城,建平谷縣抗日民主政府。當年撤走。1940年以后,是以魚子山、盤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時期。4月在盤山建薊(縣)平(谷)密(云)聯(lián)合縣,7月在魚子山建西北辦事處,轄平谷全境和密云、興隆一部分。依形勢的發(fā)展變化,于1940年11月、1942年11月、1943年7月,先后以平谷為中心建立了3個聯(lián)合縣,即:平(谷)密(云)興(?。?、平(谷)三(河)密(云),屬第13專屬;平(谷)三(河)薊(縣),先屬冀熱遼行署第1專署,1945年1月后屬冀熱遼行署第14專署。1945年9月13日,在抗日軍民圍攻下,平谷縣城解放,平三薊聯(lián)合縣遷入平谷縣城。在八年抗戰(zhàn)中,平谷縣為國犧牲的烈士555人,有1287名群眾慘遭殺害,萬余間房屋被燒毀,1121萬斤糧食被搶走。1946年3月撤銷聯(lián)合縣建置,恢復(fù)單一縣建置,屬冀東行署第14專署。1949年8月,屬河北省通州專署。期間,從1946年9月16日至1947年6月16日,國民黨軍隊僅占領(lǐng)平谷縣城及其周圍44個村莊9個月。
1958年3月,通縣專區(qū)撤銷,平谷縣改屬河北省唐山專署。同年10月,劃入北京市。
平谷縣自漢高祖十二年設(shè)縣以來,歷經(jīng)2000余載,期間,縣有撤并,境域多變,然縣名一直延續(xù)至今。正如民國23年《平谷縣志》撰寫者王兆元所說:“自古建置都邑,必因山河之形勢。平谷南、東、北三面環(huán)山,層巒迭嶂,資為屏藩。泃水洳河映帶左右,縈回境內(nèi),匯于西南,洵天然之疆界。設(shè)置縣治,遠在漢初,迨隋唐以迄有明,雖屢裁省旋仍置縣,其終不得而易者,形勢使然也。”有人曾戲言:“平谷縣的縣名就是文物”。
行政區(qū)劃
2007年平谷區(qū)轄2個街道辦事處、14個鎮(zhèn),2個鄉(xiāng)。
興谷街道辦事處位于平谷城區(qū)北部,面積15平方千米,總?cè)丝?萬人。轄上紙寨、杜辛莊、中羅莊、后羅莊、中胡家務(wù)5個行政村,興谷園、光明、樂園 濱河街道辦事處是平谷區(qū)委、區(qū)人大、區(qū)政府、區(qū)政協(xié)所在地,位于平谷城區(qū)中南部,面積3.6平方千米,總?cè)丝?萬人。轄金谷東園、平糧、向陽、金谷園、承平園、北小區(qū)、建西、南小區(qū)、濱河、金海、建南、府前、林蔭家園13個社區(qū)。
平谷鎮(zhèn)地處平谷城區(qū)中心,面積28.6平方千米,總?cè)丝?萬人。轄海關(guān)西園、勝利、太和園、建蘭4個社區(qū),西寺渠、東寺渠、園田隊、勝利街、平安街村、和平街、太平街、岳各莊、趙各莊、北臺頭、西鹿角、下紙寨、東鹿角13個行政村。
峪口鎮(zhèn)地處北京市東北部,距北京市區(qū)50千米,面積65平方千米,總?cè)丝?.4萬人。轄峪口村、西營村、東樊各莊、西樊各莊、三白山、胡家營、興隆莊、中橋、蔡坨、南營、坨頭寺、胡辛莊、梨各莊、北楊家橋、南楊家橋、橋頭、廠門口、云峰寺、大官莊、小官莊20個行政村。
馬坊鎮(zhèn)是平谷區(qū)西南的大門,距北京建國門50千米,到首都機場35千米,面積44平方千米,總?cè)丝?萬人。轄東店、三條街、二條街、西大街、蔣里莊、塔寺、石佛寺、李蔡街、早立莊、河北、小屯、英城、果各莊、洼里、梨羊、打鐵莊、太平莊、新建隊、東撞、杈子莊、北石渠、河奎22個行政村。
金海湖鎮(zhèn)位于平谷區(qū)東北端,面積133平方千米,總?cè)丝?.1萬人。轄韓莊、胡莊、東土門、馬屯、祖務(wù)、耿井、晏莊、上宅、滑子、洙水、水峪、向陽、海子、靠山集、郭家屯、東上營、茅山后、小東溝、彰作、紅石門、中心、將軍關(guān)、黑水灣、黃草洼、紅石坎、上堡子、羅漢石、東馬各莊28個行政村。
東高村鎮(zhèn)地處北京市東北部,距市區(qū)70千米,距平谷城區(qū)2千米,面積57平方千米,總?cè)丝?.3萬人。轄東高村、西高村、南埝頭、大旺務(wù)、大莊戶、趙家務(wù)、趙莊戶、克頭、前臺頭、南張岱、北張岱、張岱辛莊、青楊屯、崔家莊、侯家莊、門樓莊、鮑家莊、高家莊、曹家莊、普賢屯、南宅、南宅莊戶22個行政村。有東高村塔山
山東莊鎮(zhèn)地處北京市平谷區(qū)東側(cè),距北京市區(qū)中心70千米。面積50平方千米,總?cè)丝?萬人。轄山東莊、橋頭營、西瀝津、大坎、東洼、北寺、李辛莊、北屯、大北關(guān)、小北關(guān)、漁子山、桃棚12個行政村。
南獨樂河鎮(zhèn)位于平谷區(qū)東部,距北京城區(qū)80千米,首都機場50千米,面積69平方千米,總?cè)丝?.5萬人。轄南獨樂河、北獨樂河、劉家河、峨嵋山、北寨、公爺墳、峰臺、張辛莊、望馬臺、甘營、南山、新農(nóng)村、新立村13個行政村。[1]
大華山鎮(zhèn)在北京市區(qū)東北部80千米處,面積96平方千米,總?cè)丝?.1萬人。轄前北宮、后北宮、勝利村、陳莊子、蘇子峪、山門溝、麻子峪、掛甲峪、大華山、磚瓦窯、泉水峪、西峪、西長峪、西牛峪、瓦官頭、梯子峪、李家峪、東辛莊、大峪子、小峪子20個行政村。
夏各莊鎮(zhèn)面積60平方千米,總?cè)丝?.8萬人。轄夏各莊、張各莊、楊各莊、馬各莊、龍家務(wù)、賢王莊、王都莊、陳太務(wù)、紀太務(wù)、魏太務(wù)、南太務(wù)、安固、稻地、楊莊戶、大嶺后15個行政村。
馬昌營鎮(zhèn)位于平谷西南部,面積28.8平方千米,總?cè)丝?.6萬人。轄馬昌營、圪塔頭、王官屯、毛官營、王各莊、魏辛莊、東陳各莊、西陳各莊、東雙營、西雙營、南定福莊、北定福莊、薄各莊、天井、前芮營、后芮營、西海子17個行政村。
王辛莊鎮(zhèn)位于平谷城區(qū)北側(cè),面積96平方千米,總?cè)丝?.5萬人。轄太后、北上營、中胡家務(wù)、熊耳營、東古村、西古村、太平莊、大辛寨、小辛寨、賈各莊、齊各莊、王辛莊、后羅莊、許家務(wù)、蓮花潭、放光莊、楊家會、井兒峪、北辛莊、翟各莊、西杏園、東杏園、樂政務(wù)23個行政村。
大興莊鎮(zhèn)位于平谷城區(qū)西側(cè),與城區(qū)僅一河之隔。面積33平方千米,總?cè)丝?.8萬人。轄大興莊、魯各莊、白各莊、北城子、東柏店、北埝頭、唐莊子、西柏店、周莊子、韓屯、吉臥、良莊子、三福莊、陳良屯、西石橋、東石橋、管家莊、周村18個行政村。
劉家店鎮(zhèn)位于平谷區(qū)西北部,距北京市區(qū)70千米,距平谷城區(qū)14.5千米。面積35.6平方千米,總?cè)丝?.1萬人。轄劉家店、鳳落灘、北店、北吉山、前吉山、松棚、孔城峪、萬家莊、胡家店、寅洞、辛莊子、江米洞、行宮、東山下14個行政村。
鎮(zhèn)羅營鎮(zhèn)南距區(qū)政府駐地22.5千米,面積80.9平方千米,總?cè)丝?.1萬人。轄上鎮(zhèn)、大廟峪、季家溝、北四道嶺、東四道嶺、下營、上營、桃園、見子莊、東牛角峪、五里廟、西寺峪、東寺峪、核桃洼、關(guān)上、北水峪、清水湖、楊家臺、張家臺、玻璃臺20個行政村。
熊兒寨鄉(xiāng)地處平谷城區(qū)正北15千米,距北京市區(qū)80千米,面積59.2平方千米,總?cè)丝?200人。轄熊兒寨、北土門、南岔、魏家灣、東溝、東長峪、花峪、老泉口8個行政村。
黃松峪鄉(xiāng)位于平谷區(qū)東北部,面積64.4平方千米,總?cè)丝?000人。轄黃松峪、黑豆峪、白云寺、大東溝、梨樹溝、塔洼、刁窩7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