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西縣是
河北省邢臺市轄縣,地處河北省東南部、邢臺市東部,
京九鐵路、邢臨高速和
邢臨公路貫穿縣境,是邢臺市的東大門,溝通冀魯?shù)臉蝾^堡。行政區(qū)域面積542平方公里,轄6個鎮(zhèn)、3個鄉(xiāng),6個社區(qū)、299個行政村,常住人口350640人(2014年),縣人民政府駐臨西鎮(zhèn)珠江路。
漢代置
清淵縣(治今臨西)。北魏更名
臨清縣(治今臨西)。金元以后,縣治遷徙水東(治今臨清),遂成為臨清縣的河西部分。1964年析臨清縣
衛(wèi)運河以西5個區(qū)設臨西縣。臨西縣歷史上涌現(xiàn)出北宋名將
王彥超、明代文學家
謝榛、全國勞模
呂玉蘭等名人志士。有
京杭運河、
臨清古城遺址、月洼寺等名勝古跡,
潭腿、
亂彈、
空心面等文化遺產(chǎn)。
臨西縣主產(chǎn)小麥、玉米等作物,形成了棉紡、建材、機械等工業(yè)體系,軸承是其特色支柱產(chǎn)業(yè)。2015年,臨西縣實現(xiàn)
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61.77億元,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16億元。
建制沿革
夏朝,今臨西縣域屬
兗州之地。
商代末葉,本域屬紂畿內(nèi)地。
西周為邢國聶北之地,邢滅屬衛(wèi),戰(zhàn)國歸
趙。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本域屬
巨鹿郡(治所邢臺平鄉(xiāng))。
西漢初,設
清淵縣,治青陽,屬巨鹿郡。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改屬
魏郡。
始元至元鳳間(前86一前75年),漢昭帝封太常江德為榆陽侯(國),治在今臨西縣
呂寨鄉(xiāng)一帶。
三國魏,清淵縣仍名。黃初二年(221年),更隸冀州部
陽平郡。
西晉,咸寧中(275—279年),清淵縣改稱
清泉縣,屬
司州陽平郡。
后趙建平元年(330年),改清泉縣為
臨清縣(臨清之名始此),并徙治于今臨西縣
倉集鎮(zhèn)。
前燕,臨清縣改隸司州部
建興郡。
前秦、
后燕、魏仍之。
北魏時期,臨清縣徙治于榆陽城舊址東十里(今臨西縣倉集鎮(zhèn)東月洼寺一帶),屬
相州清河郡。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析臨清縣復置清淵縣,治遷清水(今冠縣清水鎮(zhèn)),隸相州陽平郡,
北齊時期,臨清、清淵二縣合并,復稱清泉縣,治清水(今冠縣清水鎮(zhèn)),屬司州陽平郡。
隋開皇六年(586年)復置為臨清縣和清淵縣,臨清縣仍治今臨西縣倉集鎮(zhèn),屬冀州部清河郡。
開皇十六年(596年),析臨清縣另置
沙丘縣。大業(yè)二年(606年),省沙丘縣入臨清縣。
唐武德元年(609年),避唐高祖李淵諱,將清淵縣并入臨清縣,仍治今臨西縣倉集鎮(zhèn)。
唐武德四年(612),析臨清縣復置沙丘縣,貞觀元年(627年),省沙丘縣入臨清縣。
大歷七年(772年),析臨清縣南境別置
永濟縣,治今臨西縣張橋店,屬
貝州清河郡,唐末廢。
后梁、后漢、后周,臨清均隸
大名府。后唐屬興唐府
澶州,后屬廣晉府。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屬大名府。熙寧五年(1072年),入
宗城縣為鎮(zhèn),旋復設,仍隸屬大名府。
金天會五年(1127年),臨清縣屬河北東路大名府,因避水患徙治曹仁鎮(zhèn)(今臨清舊縣)。
正隆二年(1157年),改屬大名府路恩州。
元代臨清縣屬中書省濮州,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設臨清御河運糧上萬戶府,為樞密院直屬。
明洪武元年(1368年),臨清縣屬山東布政使司
東昌府。
洪武二年(1369年)徙治中州紙馬巷(臨清閘)。洪武七年(1374年),割
堂邑縣會通鄉(xiāng)來屬。
景泰元年(1450年),徙治臨清閘東北三里建磚城為治所(今臨清市舊城區(qū)和臨西縣河西鎮(zhèn)部分)。
弘治二年(1489年),升為
臨清州,領
館陶、
丘縣,屬東昌府。
清初,臨清襲舊稱臨清州,不領縣,屬山東省東昌府。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升為
直隸州,領
夏津縣、
武城縣、
丘縣。
民國二年(1913年),臨清州降為縣,屬山東省濟西道。民國三年(1914年),改隸
東臨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更隸德臨道。民國十九年(1930年),直隸于山東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第四專署駐臨清。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日軍襲占臨清城。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成立偽臨清縣公署。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中共于臨清縣西北部(今
威縣境)建臨清縣戰(zhàn)委會,翌年于臨清縣西境(今臨西縣域)建臨清縣抗日民主政府,屬魯西北行政委員會領導。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中共劃臨清縣、
企之縣、
清河縣三縣鄰接地域建立
宏毅縣,屬冀魯豫行署冀南辦事處。同時,
館陶縣的果子園、魏僧寨劃入臨清縣,為八區(qū)。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31日臨清解放,縣國民黨政權被推翻,中共革命政權遷駐臨清縣城。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臨清在威縣16村及館陶縣的果子園、魏僧寨一帶歸舊屬。翌年,臨清縣、市并置,駐地臨清城,屬冀南區(qū)一專署。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初,改屬冀南行署一專署。同年9月26日,更隸
華北人民政府冀南行政公署一專署。同時,市升為專級。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市降為縣級。8月10目,改稱臨清專署。不久,臨清縣、鎮(zhèn)并設,為河北省邯鄲專署所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襲原稱。1952年11月32日,由河北省劃歸山東省德州專署。同年12月19日改隸
聊城專區(qū)。1954年,臨清鎮(zhèn)改稱市。1950年,撤銷
清平縣,其三、四、五區(qū)并入臨清縣。1958年,臨清縣并入市。1963年,稱縣。
1964年12月,析臨清縣衛(wèi)運河以西5個區(qū),置臨西工委,駐河西,歸河北省
邢臺專區(qū)管轄。
1965年3月27日,成立臨西縣,縣城駐臨西縣城關鎮(zhèn)(今臨西縣河西鎮(zhèn),為原臨清縣城河西部分)。
1970年,邢臺專區(qū)改稱地區(qū),繼轄臨西縣。同年,縣駐地徙至
童村(今臨西鎮(zhèn))。
1993年邢臺市、地區(qū)合并為邢臺市,臨西縣仍屬之。
行政區(qū)劃
區(qū)劃沿革
宋代,臨清縣轄6鄉(xiāng)。
元代至清代,設會通、敬禮、彰信、明德4鄉(xiāng)。
民國初期,臨清縣劃分為城區(qū)、會通、公務、衛(wèi)生、友助、彰信、尚德、敬禮、中和、清江10區(qū)。
民國十九年(1930年),劃區(qū)編村,改為第一至第十區(qū)名稱。以
衛(wèi)運河為界,以東為一至四區(qū),以西為五至九區(qū),十區(qū)孤懸威縣境內(nèi)。五至九區(qū)與今臨西縣境同,奠定了后來臨西縣區(qū)劃基礎。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3日,日軍第三次襲占臨清城,臨清縣抗日民主政權將臨清縣衛(wèi)運河以西區(qū)域(今臨西縣境)劃分5個區(qū)。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7月,臨清縣抗日民主政府又將以上5個區(qū)調整為8個區(qū)。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0月,原臨清縣五、六、八區(qū)劃歸
宏毅縣,在剩有的七、九、十、十一、十二5個區(qū)的基礎上增設新八區(qū)。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2日,根據(jù)冀南行署決定,撤銷宏毅縣,所轄均歸原屬。是年,臨清縣設9個區(qū),其中衛(wèi)運河西設6個區(qū):五區(qū)(大十二里)、六區(qū)(呂寨)、七區(qū)(王鐸寺)、八區(qū)(下堡寺)、九區(qū)(倉上)、十區(qū)(臺莊)。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3月,撤銷地處衛(wèi)運河的衛(wèi)東縣,恢復原臨清縣,時轄9個區(qū)。
1950年6月,臨清縣改建為5個區(qū),今臨西縣本域3個區(qū)共轄43個鄉(xiāng)。1953年10月,境內(nèi)增設第六區(qū)(呂寨),轄13個鄉(xiāng)。
1955年10月,取消原數(shù)字序號命名,改用區(qū)駐地命名。境內(nèi)三、四、五、六區(qū),依次改稱老官寨、下堡寺、尖冢、呂寨區(qū)。
1958年3月,撤區(qū)并鄉(xiāng),將區(qū)轄的122個小鄉(xiāng)合并為25個鄉(xiāng),其中本域設11鄉(xiāng);同年9月6日,撤鄉(xiāng)建社,本域有6處公社。次年1月,人民公社取消原稱改用駐地命名。
1958年,本域有154個大隊。1959年,增設1個大隊。1960年,調整為137個大隊。1961年,調整為262個大隊。1962年,調整為293個大隊。1963年,增設1個大隊。1964年,又增設3個大隊。
1962年12月,恢復區(qū)制,域內(nèi)有5個區(qū)、29個小公社。
1964年12月,根據(jù)國務院以
衛(wèi)運河和
四女寺減河為冀魯兩省省界的指示,將臨清縣衛(wèi)運河以西的下堡寺、童村、呂寨、老官寨5個區(qū)(包括原屬下不為例9個處公社)和城關區(qū)的南、北大隊,米市、臨衛(wèi)街由山東省劃歸河北省管轄。
1966年7月,撤區(qū)并社,撤銷原5個行政區(qū),將原來的29處公社和城關鎮(zhèn)調整為14個公社和1個鎮(zhèn)。即老官寨、棗元、水波、呂寨、姚樓、下堡寺、搖鞍鎮(zhèn)、白地、尖莊、樊村、童村、大劉莊、黎博寨、單屯公社和城關鎮(zhèn)。下轄296個生產(chǎn)大隊。
1968年原公社建置未變,生產(chǎn)大隊由原來的296個調整為293個。
1980年底,老官寨公社的鄭灣由胡小莊大隊析出。獨自成立大隊。
1981年,樊村公社的徐屯設立行政村級建置,時全縣共295個大隊。
1981年12月7日,城關鎮(zhèn)人民公社改名為先鋒橋鎮(zhèn)人民公社。
1982年,先鋒橋鎮(zhèn)公社改稱先鋒橋鎮(zhèn)人民政府,棗園公社更名為東棗園公社。
1984年5月1日,全縣實行政、社分開,社改建為鄉(xiāng)、鎮(zhèn)。原公社下轄的大隊改稱村民委員會.隸屬于鄉(xiāng)、鎮(zhèn)。時全縣設2鎮(zhèn)13鄉(xiāng)。2鎮(zhèn)即城關、先鋒橋鎮(zhèn),13鄉(xiāng)即東棗園、水波、老官寨、呂寨、姚樓、下堡寺、搖鞍鎮(zhèn)、白地、尖冢、樊村、大劉莊、黎博寨、單屯鄉(xiāng)。其駐地、轄域無變動。
1984年8月,河北省批準童村公社改稱臨西鎮(zhèn)(未啟用),按習慣稱城關鎮(zhèn)。
1985年5月,撤銷下堡寺鄉(xiāng),設立下堡寺鎮(zhèn);撤銷尖冢鄉(xiāng),設立尖冢鎮(zhèn)。
1989年4月,城關鎮(zhèn)更名為
臨西鎮(zhèn),先鋒橋鎮(zhèn)更名為
河西鎮(zhèn)。
1990年底,臨西縣共轄4個鎮(zhèn)、11個鄉(xiāng),295個行政村、2個社區(qū)。
2014年,撤銷呂寨鄉(xiāng),設立
呂寨鎮(zhèn)。
區(qū)劃詳情
截至2014年,臨西縣轄6個鎮(zhèn)、3個鄉(xiāng),6個社區(qū)、299個行政村。
區(qū)劃代碼
鄉(xiāng)鎮(zhèn)
|
面積
人口
|
所轄社區(qū)、行政村 |
130535100
臨西鎮(zhèn)
|
41平方公里
66366人
|
玉蘭路社區(qū)、榆陽街社區(qū)、運河路社區(qū)、泰山路社區(qū)、西馬鳴堂村、東馬鳴堂村、莊科村、周樓村、東倪莊村、陳林村、史洼村、林溝村、陳莊村、后堤口村、王路寨村、高村、倉上村、郭村、潘村、童村、前堤口村、龍旺村 |
130535101
河西鎮(zhèn)
|
53平方公里
43204人
|
南社區(qū)、北社區(qū)、南隊村、北隊村、邢莊村、李元村、隋五里村、柏莊村、路莊村、初莊村、方莊村、孟五里村、朱莊村、黃莊村、大米莊村、崗樓村、常元村、南五里村、南三里村、教場村、丁村、江村、馬村、趙村、西溫村、東溫村、劉口村、相莊村、瓜廠村、小屯村、八里莊村、時莊村、常屯村、單屯村、鄭莊村、三岔河村 |
130535102
下堡寺鎮(zhèn)
|
60平方公里
32500人
|
北鎮(zhèn)村、南鎮(zhèn)村、東留善固村、張三寨村、邵莊村、西王莊村、西倪莊村、李六寨村、務頭村、孫樓村、北杏園村、東高爾莊村、西高爾莊村、北胡莊村、萬戶莊村、東王莊村、丁莊村、肖大寨村、海爾寨村、馬莊村、肖子固村、宋子固村、修子固村、刁莊村、趙子固村、閻子固村、李子固村、彭子固村、侯莊村、三圣廟村
|
130535103
尖冢鎮(zhèn)
|
60平方公里
37916人
|
東尖冢村、西尖冢村、喬屯村、東張堤村、西張堤村、蔡辛莊村、商莊村、盧莊村、趙圈村、常圈村、李圈村、初圈村、龍?zhí)洞?、郝莊村、何寺村、東趙莊村、西趙莊村、東茍莊村、西茍莊村、徐屯村、牌子村、王廟村、徐樊村、侯寨村、趙樊村 |
130535104
老官寨鎮(zhèn)
|
74平方公里
37153人
|
姚莊村、胡小莊村、鄭灣村、竇莊村、趙町村、杜洼村、西寨村、東寨村、前寨村、倪莊村、楊樓村、千戶莊村、鐘莊村、汪莊村、項莊村、黑莊村、洪官營村、曲莊村、白莊村、仁莊村、東水波村、西水波村、殷莊村、畢莊村、北鄭莊村、魏莊村、尹戶山村、馮莊村、馬龍莊村、西袁莊村、東袁莊村、樊莊村、葦子園村、西楊莊村、十八里堡村、姜莊村、小馬莊村、扈十二里村、孫槐村、于莊村、云馮村、高洼村、范付莊村 |
130535105
呂寨鎮(zhèn)
|
68平方公里
36888人
|
呂寨村、陸村、西夏莊村、司寨村、楊集村、小劉莊村、王鐸寺村、大廟村、孟村、梁村、河西崗村、曹村、東村、高莊村、后寨村、楊圈村、石佛寺村、前張八村、后張八村、蔣莊村、常莊村、寧莊村、黃夏莊村、秦夏莊村、鄭樓村、姚樓村、北蔡辛莊村、百戶寨村、郝村、賈村、小蘆村、太平莊村、馬蘭村、西竇莊村、樟柳寨村、韓樓村、西段村、東段村、指揮屯村、三教堂村 |
130535200
東棗園鄉(xiāng)
|
44平方公里
23369人
|
東棗園村、唐莊村、東楊莊村、周柳村、陳窯村、汪江村、北孟莊村、東高莊村、東常莊村、張莊村、簡莊村、牛莊村、周馬村、后馮村、前馮委村、簡店村、大十里村、范八里村、北三里村、八里圈村、東鄭莊村、賀莊村、琉璃廟村 |
130535203
搖鞍鎮(zhèn)鄉(xiāng)
|
77平方公里
38890人
|
東郭七寨村、西郭七寨村、東賀伍莊村、西賀伍莊村、中賀伍莊村、柴莊村、林莊村、車莊村、李莊村、任頗廟村、王頗廟村、楊頗廟村、李頗廟村、馬爾寨村、南杏園村、姚爾莊村、后鎮(zhèn)村、前鎮(zhèn)村、前大屯村、后大屯村、前胡官莊村、后胡官莊村、前于林村、后于林村、秦白地村、王白地村、常白地村、張白地村、趙白地村、修老官寨村、修棗科村、萬莊村、西周莊村、范莊村、史莊村、張?zhí)链?、羅莊村、吳老官寨村、大老官寨村、何老官寨村、小老官寨村、指揮墓村、王莊村、西曲莊村、張黃營村、楊黃營村、黨爾寨村、楊莊村、西來寨村、東來寨村、林麻寨村、洪疃頭村 |
130535204
大劉莊鄉(xiāng)
|
65平方公里
34354人
|
大劉莊村、來店村、紀莊村、馬劉莊村、肖莊村、衛(wèi)羅庵村、馬店村、藺莊村、陳辛莊村、胡莊村、王菜瓜莊村、后閻村、前閻村、花牛張莊村、田莊村、黎博寨村、孟莊村、江莊村、付莊村、大營村、小營村、小黃莊村、大黃莊村、李樓村、東臺莊村、西臺莊村、老軍營村、小張莊村、大張莊村、南曹村、孫莊村、后尚莊村、前尚莊村、東尚莊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