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苑區(qū)
清苑區(qū),2015年由清苑縣撤縣設(shè)區(qū)而成。
位于河北省中部,北京、天津、石家莊三角腹地,隸屬于河北省
保定市。北臨
徐水區(qū),南臨
望都縣、
博野縣,西臨
滿城區(qū),東臨
安新縣、
高陽縣、
蠡縣。
清苑區(qū)京港澳高速公路、京廣鐵路、107國道及保衡公路、保新公路、保滄公路等多條省級公路貫穿全境。自古就有“北臨三關(guān),南通九省”之稱。
2013年,其共轄18個(gè)鄉(xiāng)鎮(zhèn),總面積867平方千米, 人口65.05萬。
[
歷史沿革
清苑縣歷史悠久,據(jù)東藏村、大望亭
仰韶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證明,早在6000-7000年以前,這里就有人居住。
西
漢武帝元朔二年至五年,清苑縣屬涿郡。東漢時(shí)期,置
陽城縣,屬
中山國,后入
蒲陰縣。三國時(shí),屬魏
河間郡。
西晉
泰始元年(公元265年),置
樊輿縣,后改置
樂鄉(xiāng)縣,屬高陽國。
北魏
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屬高陽郡。
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廢清苑、樂鄉(xiāng)、樊輿、北新城四縣入
永寧縣。后改稱樂鄉(xiāng)縣,隸高陽郡。
隋
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樂鄉(xiāng)縣為清苑縣,屬
河間郡。
唐
武德元年(公元617年)屬
幽州,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屬蒲洲。
貞觀元年(公元725年)改屬
莫州。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屬文安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還屬莫州。
五代后唐初年(公元923年)設(shè)奉化軍隸屬苑縣城,
天成三年(公元928年)升奉化軍為
泰州,仍屬清苑城。
后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改屬莫州。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清苑治所置保塞軍,寓“保衛(wèi)邊塞”之意,轄清苑縣。
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改清苑縣為保塞縣,升保塞軍為保州。
景德年間,滿城并入保塞縣,徽宗改和三年(公元1113年)賜郡名曰清苑。
金天會七年(公元1129年),于
故城設(shè)順天軍,
保州改為順天
節(jié)度使轄區(qū),屬
河北東路。金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年),改保塞郡為清苑縣。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由清苑析置
滿城縣,清苑仍屬保州。
貞佑元年(公元1213年),蒙古軍攻陷清苑城。貞佑二年,賜名清苑郡。
蒙古太宗十一年(公元1239年),改順天軍為順天路,轄清苑縣。至元十二年(公元1257年),改順天路為
保定路,治清苑。
明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保定路為保定府,轄清苑縣。
清朝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
直隸巡撫由正定移治清苑城。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撤消清苑縣。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廢直隸省,清苑縣直隸于河北省。
民國三十六年(1937年),清苑縣淪為日軍統(tǒng)治區(qū),1938年,中國共產(chǎn)黨在北王力成立清苑縣抗日民主政府。
民國四十三年(1944年),為集中領(lǐng)導(dǎo)抗日軍民進(jìn)行戰(zhàn)略大反攻,清苑之光兩縣合并,初稱之光縣,次年改稱清苑縣。
民國四十七年(1948年),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清苑縣隸屬華北行政區(qū)冀中九專區(qū)。11月,清苑城解放,在清苑城成立保定市人民政府,以保定外市溝為界,市、縣分治,清苑縣人民政府遷駐中冉。
1958年10月,國務(wù)院決定撤消清苑縣,
唐縣、
望都、清苑三縣合并,稱唐縣。
1958年12月,清苑析出唐縣,成立清苑區(qū),治所南大冉,屬保定市。
1960年3月,清苑、完縣、滿城三區(qū)合并,稱清苑縣,縣治滿城縣,仍屬保定市。
1961年5月,恢復(fù)原清苑建置,治所遷回南大冉,改屬保定專區(qū)。
1970年,保定專區(qū)改稱保定市,仍轄清苑縣。
1986年5月,清苑縣劃為保定市轄縣至2015年4月。
2015年4月28日,國務(wù)院同意撤銷清苑縣設(shè)立清苑區(qū)。
行政區(qū)劃
清苑區(qū)政府駐地清苑鎮(zhèn)。2017年,清苑區(qū)轄18個(gè)鄉(xiāng)鎮(zhèn),分別是:
清苑鎮(zhèn)、
冉莊鎮(zhèn)、
陽城鎮(zhèn)、
魏村鎮(zhèn)、
溫仁鎮(zhèn)、
張登鎮(zhèn)、
大莊鎮(zhèn)、
臧村鎮(zhèn)、
白團(tuán)鄉(xiāng)、
北店鄉(xiāng)、
石橋鄉(xiāng)、
李莊鄉(xiāng)、
北王力鄉(xiāng)、
東呂鄉(xiāng)、
何橋鄉(xiāng)、
孫村鄉(xiāng)、
閻莊鄉(xiāng)、
望亭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