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隸屬河北省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下轄9個鎮(zhèn)、17個鄉(xiāng)、1個民族鄉(xiāng)。地理坐標東經(jīng)114°51'—115°37',北緯39°02'—39°35'。易縣總面積為2534平方公里。[1]
2013年,易縣總?cè)丝跒槿丝?5.74萬人,其中有
漢、滿、回、
蒙等22個民族。
2014年,易縣生產(chǎn)總值完成96.82億元、增長5%,固定資產(chǎn)投資完成110.1億元、增長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8.6億元、增長13.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69億元、增長9.1%,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249元、增長12%,農(nóng)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028元、增長15%。
建制沿革
夏朝,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王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一個朝代。
秦朝時,易地分屬上谷郡、廣陽郡。故紫荊關(guān)西漢時稱上谷關(guān),東漢名五阮關(guān),又有蒲陰陘、子莊關(guān)之稱,屬
太行八陘之第七陘。
北魏,
定州地方官為紀念太武帝
拓跋燾結(jié)束東巡、回歸
平城時于路演示神射而立《皇帝東巡之碑》。
隋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置易州。
開皇十六年(公元597年),置易縣,上屬易州。
五代時期,屬
后晉。
開運三年(公元946年),屬遼。唐朝時,易州境內(nèi)建有老子道德經(jīng)幢。
宋代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改屬武遂郡。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復歸遼,改屬高陽軍。
金天會(公元1133年),十一年歸屬金。
元代太祖八年(公元1213年),屬
順天府。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由縣升州,領(lǐng)淶水、
廣昌、兩縣。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降州為縣。
1946年,恢復易縣。
1949年,屬保定專區(qū)。
1970年,屬保定地區(qū)。
1994年,屬保定市。
行政區(qū)劃
2013年,易縣轄9個鎮(zhèn)、17個鄉(xiāng)、1個民族鄉(xiāng):
易州鎮(zhèn)、
高村鎮(zhèn)、
梁格莊鎮(zhèn)、
西陵鎮(zhèn)、
裴山鎮(zhèn)、
塘湖鎮(zhèn)、
狼牙山鎮(zhèn)、
良崗鎮(zhèn)、
紫荊關(guān)鎮(zhèn)、
橋頭鄉(xiāng)、
白馬鄉(xiāng)、
流井鄉(xiāng)、
高陌鄉(xiāng)、
大龍華鄉(xiāng)、
安格莊鄉(xiāng)、凌云冊滿族回族鄉(xiāng)、
西山北鄉(xiāng)、
尉都鄉(xiāng)、
獨樂鄉(xiāng)、
七峪鄉(xiāng)、
富崗鄉(xiāng)、
坡倉鄉(xiāng)、
牛崗鄉(xiāng)、
橋家河鄉(xiāng)、
甘河凈鄉(xiāng)、
蔡家峪鄉(xiāng)、
南城司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