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回族自治縣隸屬于河北省廊坊市,位于河北省中北部,京津間河北飛地內,總面積176.29平方公里,
人口123628人(2012年),其中回族2.6萬人,占總人口的21%。
下轄5個鎮(zhèn),4個社區(qū)、101個行政村??h政府駐
大廠鎮(zhèn)。
大廠縣位于
潮白河上游,
鮑丘河自西向東流貫全縣。年平均降水量580.6毫米,年平均氣溫11.9℃。
大廠縣地處
環(huán)渤海經濟區(qū)和京津都市圈,縣政府駐地距首都北京47.9公里,
京秦鐵路和
102國道橫貫縣境,先后獲得“全國食品工業(yè)強縣”、“全國科技進步縣”、“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2012年地區(qū)生產總值完成68.3億元。2015年人均財政收入百強縣。境內文物古跡有大小坨頭遺址、大小坨頭墓群、
北塢清真寺等,
有景泰藍制作技藝、花絲鑲嵌制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歷史沿革
上古唐堯時期,今大廠縣域屬
冀州,
虞舜時代屬
幽州。
夏商時代,仍屬冀州。
周朝時屬
燕國地。
秦朝,屬
漁陽郡。
漢代,為幽州漁陽郡
路縣(后改
潞縣)地。
三國時,屬魏。
西晉,屬幽州潞縣。
十六國時期,今縣域先后屬趙、
前燕、
前秦、
后燕、北魏地,均屬幽州漁陽郡潞縣。
北朝初期屬北魏地,北魏分裂后屬東魏漁陽郡潞縣地。
北齊時仍屬漁陽郡地。
隋朝,屬涿郡潞縣地。
唐開元四年(716年),于幽州潞縣東部置
三河縣,今大廠縣域大部自此一直屬三河縣地。
五代十國初,屬后梁三河縣。923年,李存助滅后梁稱帝,隸于后唐薊州三河縣。
后晉天福元年(936年),
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賂契丹,三河縣遂屬契丹,屬薊州。
遼開泰元年(1012年),屬遼
南京道幽都府薊州三河縣。
宋宣和四年(金天輔六年,1122年),金太祖攻克遼南京(今北京),隨三河為金地。宣和五年(1123年),金以燕京(遼稱南京,今北京)六州還宋,隨三河歸宋。宣和七年(金天會三年,1125年),復為金地。金天德三年(1151年)升潞縣為
通州,遂屬通州三河縣。金貞元元年(1153年),改燕京為
中都路,置
大興府,屬大興府通州三河縣。
元太祖十年(1215年),蒙古克
中都(今北京),隨三河為蒙古地。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置
大都路總管府,屬直隸中書省大都路通州三河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大都路為
北平府。洪武年間(1368—1397年)皇家在此設馬場,俗稱“大場”。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以北平為北京,進行大規(guī)模營建。永樂十八年(1420年),改北京為
京師,定都北京。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屬京師
順天府三河縣,江南大量百姓遷此。隨著土地的開墾和農作物的收獲,為區(qū)分麥收的打場,“大場”逐步諧音演化成“大廠”。
清代,屬
直隸省順天府通州三河縣。
民國三年(1914年),改順天府為京兆特別區(qū)。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遷都南京,改京兆特別區(qū)為河北省,遂屬河北省三河縣。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軍在三河縣建立偽縣政府,隸屬河北省冀東道。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縣域大部屬薊(縣)寶(坻)三(河)聯合縣四區(qū)。民國三十二年(1942年)4月屬薊寶三聯合縣四區(qū)第八小區(qū)。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7月屬平(谷)三薊聯合縣十區(qū)。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9月屬三通(縣)香(河)聯合縣二區(qū)。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聯合縣撤銷,縣域大部屬三河縣二區(qū),9月改為二、三區(qū)。1950年6月改為二、四區(qū)。
1952年10月,設立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區(qū)。
1955年,大廠回族自治縣成立,隸屬于河北省
通縣專區(qū)。
1958年底,大廠并入
薊縣,稱薊縣大廠回族自治區(qū)人民公社,屬
唐山專區(qū)。
1961年7月,隨薊縣屬
天津專區(qū)。
1962年,恢復大廠回族自治縣建制。
1974年1月,天津地區(qū)改為廊坊地區(qū)。
1989年4月,撤銷廊坊地區(qū),設立廊坊市,大廠屬之。
行政區(qū)劃
編輯
截至2013年,大廠回族自治縣下轄5個鎮(zhèn),
4個社區(qū)、101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