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陰縣,歷史文化名城,為山西省
朔州市轄縣,位于山西省北部,介于東經(jīng)112°25′-113°04′,北緯39°11′-39°47′之間。東鄰
應(yīng)縣,南毗代縣,西交朔城、
平魯二區(qū),北與左云、
右玉、懷仁接壤。
全縣轄4鎮(zhèn)9鄉(xiāng),總面積1651平方千米,總?cè)丝?4.1萬人(2018年底年)??h人民政府駐
岱岳鎮(zhèn)。年均氣溫7℃左右。
[1] 2018年,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完成179.69億元。
山陰縣境內(nèi)自然資源較為豐富,其中以煤炭為主,是產(chǎn)煤大縣,有“煤鄉(xiāng)”之稱。
2018年9月7日,山西省政府正式批準(zhǔn)山陰縣“省定貧困縣”退出并向社會公告。
歷史沿革
春秋時(shí)期為北狄所居,戰(zhàn)國時(shí)期為趙雁門郡樓煩縣屬地,秦屬雁門郡,漢歸 陶縣、陰館縣。后經(jīng)歷代沿革更名。
唐屬應(yīng)州金城縣。
金大定七年(1167)始名山陰,意地處復(fù)宿山之北。
金貞佑二年,升山陰為忠州,屬西京道大同府。
元后期復(fù)置山陰,屬山西道大同路應(yīng)州。
明稱山陰縣,屬山西布政司大同府應(yīng)州。
清雍正八年(1730)直隸于大同府。
1927年直隸于山西省。
1946年6月24日,全縣解放,屬冀晉專署。建國初期屬察哈爾省雁北專區(qū)。后隨雁北專區(qū)劃歸山西省。
1959年至1961年屬晉北專區(qū),后復(fù)歸雁北專署。
1989年劃歸朔州市。
2001年,撤銷岱岳鎮(zhèn);撤銷苑家辛莊鄉(xiāng),并入北周莊鎮(zhèn);撤銷偏嶺鄉(xiāng),并入馬營鄉(xiāng);撤銷凍牛坡鄉(xiāng),并入下喇叭鄉(xiāng);撤銷甘莊鄉(xiāng),并入岱岳鄉(xiāng);撤銷泥河鄉(xiāng),并入安榮鄉(xiāng);撤銷黑圪塔鄉(xiāng),并入薛圐圙鄉(xiāng)。
2011年4月19日,《山西省政府關(guān)于同意山陰縣撤銷岱岳鄉(xiāng)設(shè)置岱岳鎮(zhèn)的批復(fù)》(晉政函〔2011〕51號)同意撤銷岱岳鄉(xiāng),設(shè)置岱岳鎮(zhèn),以原岱岳鄉(xiāng)的行政區(qū)域?yàn)楝F(xiàn)岱岳鎮(zhèn)的行政區(qū)域。
行政區(qū)劃
截止2019年1月,山陰縣轄全縣轄4鎮(zhèn)9鄉(xiāng)(玉井鎮(zhèn)、北周莊鎮(zhèn)、古城鎮(zhèn)、岱岳鎮(zhèn)、吳馬營鄉(xiāng)、馬營鄉(xiāng)、下喇叭鄉(xiāng)、合盛堡鄉(xiāng)、安榮鄉(xiāng)、薛圐圙鄉(xiāng)、后所鄉(xiāng)、張家莊鄉(xiāng)、馬營莊鄉(xiāng)),縣人民政府駐岱岳鎮(zhèn)。玉井鎮(zhèn) 村委會(26):玉井、水頭、東莊、王老溝、水泉、南祖、北祖、王坪溝、口前、沈莊窩、青楊溝、董莊窩、老莊窩、米莊窩、盤道、千井、窩棚溝、史家屯、吳家坪、楊家?guī)X、范家屯、宋家溝、一堵墻、馬家洼、東石人坡、西石人坡。縣人民政府駐岱岳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