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縣歷史悠久。據文物部門考古發(fā)現,早在新石器時期,這里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據乾隆《代州志》載,代縣西周時屬并州,春秋期間為晉國土地,三國分晉后屬趙國。 秦統(tǒng)一六國后,天下設立三十六郡,代縣屬太原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代縣始建縣,名曰廣武縣。 西漢時代縣為并州太原郡廣武縣。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漢高祖封其次子劉恒為代王,太原郡改為代國,廣武縣屬代國管轄。 王莽纂漢后,廣武縣改稱信桓縣。 東漢廣武縣改屬雁門郡,隸并州。 三國時歸魏。黃初元年(220年),雁門郡南度勾注,由陰館縣遷置廣武縣城,西晉因襲魏制。 晉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廣武縣入北魏,初屬司州,后屬肆州。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魏分東西,雁門郡廣武縣屬東魏。 北齊時,仍稱廣武縣,為雁門郡治所。太象元年(579年),肆州治所由九原(今忻州市)移至上館城。 十六國時期,先后被漢、后趙、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等六國更迭占有。 隋開皇五年(585年),廢雁門郡,并改肆州為代州,開皇十八年,又以廣武縣名犯太子楊廣諱,改稱雁門縣。大業(yè)初年,改代州為雁門郡,隸屬冀州。 唐武德元年,即公元618年,復改雁門郡為代州。天寶元年又改代州為雁門郡。乾元元年又改雁門郡為代州,隸屬河東道。 五代時期先后歸后唐、后晉、后漢、北漢所轄,皆稱代州雁門縣,隸屬河東路。 北宋仍稱代州雁門縣。 金仍為代州雁門縣駐地,隸屬河東北路。 元中統(tǒng)四年(1263年),取消雁門縣,直稱代州。至元三年,隸屬九原府,次年廢九原府,代州復隸屬太原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代州為代縣,八年后復升為州,隸屬太原府。 清初,稱代州,隸屬太原府。清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直屬山西。 民國元年,廢代州,稱代縣,直屬山西省。民國三年,代縣屬雁門道。民國十六年,廢雁門道,直屬山西省。民國二十六年九月,山西劃為七個行政區(qū),代縣屬第一行政區(qū)。民國二十七年一月十五日,晉察冀邊區(qū)行政委員會成立,代縣屬晉東北。民國二十九年,代縣屬晉察冀第一行政區(qū)。民國三十年初,代縣以滹沱河為界,與山陰縣南山地區(qū)合并,稱山陰縣,南括五臺縣十三、十四區(qū),稱代縣。民國三十二年十一月至三十四年秋,代縣南山部分地區(qū)與東崞縣合并為崞代縣。民國三十三年十月,撤銷河北辦事處,代縣屬晉察冀邊區(qū)。同年冬,山陰、代縣合并為山代縣,兩月后復分。民國三十四年秋,代縣改屬冀晉五專署。民國三十五年八月,劃歸晉綏邊區(qū)專署。民國三十七年二月,屬晉綏雁南專署。 新中國成立后,屬山西省忻縣地區(qū)。1958年12月,繁峙、代縣合并為繁峙縣,屬晉北。1961年繁峙,代縣分治,仍屬忻縣地區(qū)。1967年2月,屬忻縣地區(qū)革命委員會。1978年,屬忻縣地區(qū)行政公署。 2001年忻縣地區(qū)撤地設市,代縣屬忻州市至今。
截止2019年,代縣共有11個鄉(xiāng)鎮(zhèn),其中7個鎮(zhèn),4個鄉(xiāng),383個行政村。7個鎮(zhèn)分別是上館鎮(zhèn)、陽明堡鎮(zhèn)、峨口鎮(zhèn)、聶營鎮(zhèn)、棗林鎮(zhèn)、灘上鎮(zhèn)、雁門關鎮(zhèn)。4個鄉(xiāng)分別是新高鄉(xiāng)、峪口鄉(xiāng)、磨坊鄉(xiāng)、胡峪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