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縣是山西省臨汾市的下轄縣,位于臨汾市東北部,太岳山南麓,汾河、澗河中上游,東與安澤毗鄰,西與洪洞接壤,南與堯都、浮山相參,北與霍州、沁源交界。
古縣全縣轄4鎮(zhèn)3鄉(xiāng),6個社區(qū)73個行政村,總面積12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6萬人。
2013年,古縣生產(chǎn)總值完成51.4億元。古縣是藺相如的故里,有三合牡丹景區(qū)等著名景點和熱留關(guān)帝廟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縣縣城獲評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wèi)生縣城(鄉(xiāng)鎮(zhèn))。 2019年5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古縣退出貧困縣。
2020年11月,古縣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 。
建制沿革
北魏孝莊帝建義元年(公元528年),境內(nèi)建縣,取安吉、澤泉兩村名之首字,命名為安澤縣,縣治置于安吉之南、澤泉之北的古岳村(今古縣古陽鎮(zhèn)古陽村),屬義寧郡管轄。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安澤縣劃歸沁州。
隋大業(yè)二年(公元606年),改名為岳陽縣,隸屬臨汾郡,縣治移往西赤壁(今古縣舊縣鎮(zhèn)舊縣村)。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移治東池堡(今古縣茶坊鄉(xiāng)東池村),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移治岳陽城(今古縣岳陽鎮(zhèn)城關(guān)村),歸晉州。
五代時期,岳陽縣改屬臨汾郡。宋時屬晉州。
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并冀氏、和川入岳陽,三縣合并為岳陽縣。至正四年改名為冀氏縣,移治今安澤縣冀氏。至正十三年仍復名岳陽,移治岳陽城,隸屬平陽府。
1914年岳陽縣又改名為安澤縣,仍治岳陽,屬河東道??谷諔?zhàn)爭時期(1938—1941年),曾分設安澤、岳陽、冀氏三縣。1938年移縣城于和川。
1940年于辛佛村設岳陽縣。
1942年4月并三縣為安澤縣,治義井村,屬晉冀魯豫邊區(qū)太岳區(qū)。
1949年治和川,歸晉南地區(qū)。1951年5月移治府城,歸臨汾地區(qū)。
1971年分置??h城建于老城關(guān)鎮(zhèn)以南的灣里、張家溝村之間。
1971年8月,從安澤縣劃出七鄉(xiāng)、浮山縣劃出三鄉(xiāng),并為古縣,屬臨汾地區(qū)行政公署,建治于岳陽(今古縣岳陽鎮(zhèn)城關(guān)村)。
1973年,在岳陽鎮(zhèn)張家溝、灣里兩村之間建成新縣城。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qū)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古縣在其中 。
行政區(qū)劃
截至2013年,古縣轄4個鎮(zhèn)(北平鎮(zhèn)、古陽鎮(zhèn)、岳陽鎮(zhèn)、舊縣鎮(zhèn))和3個鄉(xiāng)(石壁鄉(xiāng)、永樂鄉(xiāng)、南垣鄉(xiāng)),共有111個行政村,1011個自然村,縣政府駐岳陽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