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祖南八之孫康公季一,由江西泰和縣梅子坡圳上因避五季之亂遷湖南湘鄉(xiāng)萬家園,旋徙安化縣龍坳,復移新化縣溫塘鎮(zhèn)。季一公從江西遷徙楚地湖南之后,其后人留下了諸多遺跡。就祠堂而言,瑯、珍、理、琦四房有總祠,又有分祠,如瑯房支祠、彭甫 (11世)公祠 (理房)、聽彝響堂、珍理兩房、珍房支祠、琦華公祠、理祖公所、歷華公祠、福五房支祠、必榮公屋、甫榮房支祠、甫祥公支祠、福十六房支祠,響堂和公所比祠堂小些,功用也和祠堂一樣,作為祭奠之所。但現(xiàn)存和能看到的甚少。 這些祠堂主要分布,如甫榮房支祠在吉慶、瑯華和琦華公祠在溫塘、珍房支祠和理祖公所在田坪、福五房支祠在安化、福十六房支祠新化縣烏石溪。 其一,目前在安化縣清塘鋪鎮(zhèn)龍坳村,有季一公的墓碑突兀在鄉(xiāng)間美麗的田野里。清塘鋪鎮(zhèn)龍坳村雖然隸屬益陽市,但和隸屬婁底市的吉慶、溫塘、田坪相距不甚太遠。婁底市西部和益陽市西部居住著5萬多康氏族人,瓜瓞綿延。季一公的墓塋成為這里康氏后人各房每年清明節(jié)祭祀之地。 其二,新化縣溫塘鎮(zhèn)康氏祠堂——華琦公支祠。始建于1932年溫塘鎮(zhèn)中心小學內(nèi)的康氏宗祠,為當時跟隨蔡鍔將軍進行討袁護國的康力干所建,該祠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70平方米,為四合大宅院式,磚混結(jié)構(gòu),大門及兩側(cè)有 “寇靖沫土文浩昭垂,侯封鄱湖武功載纘”的石刻對聯(lián),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分為上下兩層回廊,中軸設大殿、天井。建祠人由于受當時民主革命思潮的影響,在建筑風格上與傳統(tǒng)宗祠有所不同:一是布局大氣;二是門窗呈明顯的西式風格; 三是祠堂不但用于祭拜先祖,同時又當教書育人之所。目前仍有教室12間,倉儲室和備課室各2間,這格局一直沿襲至今并保存完好。祠文曰:“我琦華公派衍四房,子孫繁衍于陂頭全境,男婦約數(shù)千人,徙居各鄉(xiāng)各縣各省者無論矣,每思祖宗祭祀無合饗之堂,子孫眾多無相聚之地,心焉憂之,因議決建筑華琦祠宇于溫塘,詢謀簽同公,推余與從侄代喬等總理其事,經(jīng)始于民國二十年秋,落成于民國二十八年夏,時歷八載始告成功。” 其三,田坪鎮(zhèn)康氏宗祠。該祠堂為新化縣康氏珍理兩房琦支系捐資興建。解放后被用做田坪當?shù)卣k公之地,現(xiàn)在除了部分建筑殘存外,其他基石尚存。珍理兩房祠文曰:“合建宗祠,上可以慰先人之靈,下可以聯(lián)族人之意,固甚善也。祖先輩光遠公等于前清乾隆十六年會商,兩房父老共建宗祠于桃茶村之田坪,面南坐北,桃源水繞其前,如玉帶然。祠右衛(wèi)為通衢,路旁建有焚字爐。祠前高峰聳拔,勢若參天。” 其四,田坪鎮(zhèn)康氏宗祠之二——珍房支祠,以武秀才燦延首倡,于民國17年春始興工建筑在珍理兩房支祠東北處100米,落成于民國23年秋,計正廳一,兩旁橫樓各一,頭門一,走廊四通,外圍以短墻。右有公房一棟,左有學堂四合院一所?,F(xiàn)已并入新化縣第十一中學校。其占地面積十余畝。“行見巍巍廟貌,長增淇奧之光赫赫;宗親永奠棲靈之所,一堂瞻拜,昭穆咸宜,萬代馨香,賜福無量。……”解放后做為當?shù)卣k公之地至今。 其五,位于田坪鎮(zhèn)的龍?zhí)稑?。龍?zhí)稑蛴幸粋€傳說,村民為感激小青龍獻肋架橋之恩,遂將此河以龍?zhí)睹4藰驓v經(jīng)大漢湍流、盛唐煙雨,至清道光年間已漸至頹勢。咸豐六年 (1856年)歲次丙辰秋,康氏后裔道光巳酉科恩舉人康歷鵠率人集周邊五團七區(qū)民眾之智物,歷時三年于清咸豐八年 (1858年)建成龍?zhí)稑?。橋長50余米,寬5米,長24扇,橋面由約二寸余厚的木板鋪就,橋身兩側(cè)的支柱渾圓莊重,一字兒排開。在橋身中央西側(cè),供奉有三國時智勇超群的名將關(guān)羽塑像,身后有雙龍搶寶圖,東側(cè)設有香爐。目前橋身部分斑駁失修,有些殘損。新化縣人民政府于1994年宣布此橋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些祠堂和遺跡見證著新化縣康氏族人的過去,并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作者 康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