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號,舊時為尊號的別名,即在皇帝和后妃生前所加的表示崇敬褒美的稱號?,F(xiàn)在指美好的稱號。
明清時對皇太后和太皇太后所上的尊號稱徽號,同時對尊號與徽號加以區(qū)別?!睹魇?middot;禮志七》:“明制,天子登極,奉母后或母妃為皇太后、則上尊號。其后,或以慶典推祟皇太后,則加二字或四字為徵號。”清代的慈禧太后,其尊號徽號為“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祟熙皇太后”。其中“皇太后”為尊號,而“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祟熙”為徽號。宋代以后的元明清,上尊號的意義有本質(zhì)變化,上尊號的對象已完全轉(zhuǎn)變成對皇太后的尊親之義?!?a href="http://m.farwaystudio.com/upload/files/2021/6/5ec24ff0f885a1d7.htm">明史.禮志》不再記載皇帝上尊號的禮儀,只記載對皇太后的《上尊號徽號儀》,清代也如此。這是尊號徽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因為賢君明臣已覺察這是一種阿諛奉承、虛妄無實的流弊,而年幼的新帝登極,要有精神依托和支柱,便尊祟母后母妃,加上尊號徽號,且上尊號徽號還不只一次,多次累加。比如清咸豐之妃、同治皇帝的母親葉赫那拉氏,在同治即位后被尊為圣母皇太后,徽號“慈禧”。每逢慶典,徽號累加,越加越長,長達十六字之多。由于文字過長,稱謂不便,在莊嚴場合稱全稱,一般場合便僅稱“慈禧”。所謂全稱,是指徽號在前尊號在后一起稱。
清代,皇太后的徽號還和死后的謚號有關(guān)?;侍笏篮蟮闹u號用十二字,其中要選擇用生前徽號中的四字,這是清代《上尊號徽號儀》中的定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