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5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少數(shù)民族語言調查第二工作隊經(jīng)過實地考察,對各地苗語的構詞大致相同,而語音不同的特點進行科學研究后,將苗語劃分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稱東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個次方言,十八種土語
[8] 。
湘西方言(東部方言)主要通行于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北的
松桃苗族自治縣,湖北的
恩施、
宣恩、
來鳳、
鶴峰和重慶的
秀山、
酉陽、
彭水等縣,分5種土語;
[9]
黔東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于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
融水苗族自治縣、
三江侗族自治縣,湖南的
靖州、
會同等縣,貴州
安順地區(qū)和
黔西南、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中,分5種土語;
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貴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和川南以及云南全省,分8種土語;
此外,還有部分苗族操
漢語、侗語、
瑤語、
布依語、壯語等其他民族語言。苗語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語盡管存在著一些差異,但相通部分仍占60%以上。
[9]
文字
傳說苗族古代曾有文字,與漢字可能同源,后來失傳,這些傳說如今已難以考證。20世紀初,一些苗族知識分子為發(fā)展苗族文化教育,創(chuàng)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創(chuàng)制的方塊苗文、石啟貴創(chuàng)制的速記苗文,貴州松桃龍紹華運用國際音標編制的苗文課本,等等。一些外國傳教士為了傳教的需要也創(chuàng)制了一些苗文。但是這些苗文因種種條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群眾中推行
《
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zhàn)爭與民族文化遷徙秘密等易暴露于敵人,不得不將文字
焚燒,抹去,當僅有的那些為數(shù)不多的
知識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隨之丟失,留下的只有那寫在
衣服上的文字。20世紀50年代后期
苗族又開始創(chuàng)制了
拉丁化拼音文字?,F(xiàn)今大部分人通用
漢文。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
蘆笙舞,技藝很高。
在黔西北威寧石門坎地區(qū)傳教的英國人坡拉德同苗、漢族知識分子楊雅各、張武、李斯提文等人配合使用部分拉丁文字母和一些記單符號,以石門坎苗族的語音為標準音,創(chuàng)造了一個拼音文字,稱為“坡拉丁文字母苗文”(俗稱“老苗文”),用以翻譯基督教圣經(jīng),編寫課本,記錄苗族民間故事、詩歌以及記事等。40年代,操川黔滇方言東北次方言的部分苗族遷徙并定居在今洗鴨河鄉(xiāng)新池村,將“坡拉字母苗文”傳入紫云,現(xiàn)仍在通用,而且新池小學用該文字及漢文字進行雙語教學。50年代,在中國共產(chǎn)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培養(yǎng)了大批包括苗族學者在內(nèi)的語言學家,對全國苗族語言進行了普查研究,改革了“老苗文”,創(chuàng)制了東部、西部、中部三種方言的拉丁拼音苗文。但由于苗族內(nèi)部支系復雜,語言差異很大,極難統(tǒng)一。
此外東南亞苗族使用法國傳教士發(fā)明的一種拉丁拼音苗文,后來逐漸發(fā)展為“國際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