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人成精品免费视频|欧美日韩午夜一区二区|国产精品第一页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手机在线播放|大哥的女人中文字幕完整版|日韩一级 片内射中文小说|午夜福利18禁国产无码日韩|精品国产51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欄目導航

聯(lián)系我們

康氏文化研究會

地址:河南省南陽市長江路779號
電話:0377-63117878
郵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當前位置:首頁 > 學術研究

康氏祠堂:康姓人靈魂的棲息地

瀏覽: 次 日期:2023-05-25
編寫《康氏祠堂大觀》是我多年的心愿。特別是隨《華夏康氏》攝制組一同在江西、福建、廣東等地親臨其境,目睹了那么多具有數(shù)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古老康氏祠堂后,實現(xiàn)這一愿望的心情更加迫切,信念更加堅定。感謝研究會同仁的辛勤付出和各地宗親的大力支持,此愿終得以償。借此機會,我把編寫此書的一些想法與大家分享。

祠堂都是后人為表達崇宗敬祖之誠意、弘揚先祖功德、啟迪后昆的文化建筑物,是一個家族文化精神存在的象征。所以,我一直篤信,康氏祠堂是大地上最具生命力的鮮活遺存之一種,她承載著世代康氏兒女血脈相通的根親情懷、崇宗敬祖的虔誠心意和賡續(xù)優(yōu)良家風的文化傳統(tǒng),是一方方各具特色的“康氏印”。瀏覽《康氏祠堂大觀》所收錄的一座座康氏祠堂,無論是歷盡滄桑幾經(jīng)修繕的古老祠堂,還是生逢盛世的當代康姓人重建或新建的祠堂,都能從中尋找到我們的根,都能看到康姓人的“胎記”。無疑,祠堂是存放我們家族記憶和文化傳統(tǒng)的陳列館,是安放我們靈魂的棲息地,是追溯我們根脈的重要依托和參照。
江西泰和爵譽宗祠始建于宋靖康至紹興年間,迄今已有近 900 年歷史。2011 年我初到泰和爵譽村聯(lián)誼,就為她的宏偉建構和文化內(nèi)涵所震撼。宗祠的建筑設計和所有的匾額、楹聯(lián)、書畫、雕塑、石刻,皆負載著豐厚的家族文化信息。宋仁宗趙禎御筆“敕賜爵譽”匾、正門楹聯(lián)“護國將軍世第,抗疏學士名家”、門廊之上的“京兆爵譽世家”等,彰顯的是爵譽康氏的一腔敬祖誠意和唐宋元三朝皇恩的無上榮耀;入祠欄桿門兩側的隸書聯(lián)“芳傳百世,德播千秋”,正廳上方的巨型木制匾額“馮翼孝德之堂”等,弘揚了康氏崇德尚善優(yōu)良家風的世代傳承;祠里石刻的唐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劉禹錫的《烏衣巷》兩首詩,暗示了爵譽康氏由中原到金陵、再徙泰和的播遷歷程,銘刻著康姓人根在中原的血脈記憶……廣東南澳海島上的“康氏宗祠”,也是經(jīng)商致富的康百萬為昭示家族榮耀,表達敬宗睦族之意,傳承康氏優(yōu)良家風,于嘉慶十七年 (1812 年 ) 擇地建造的康姓精神家園。宗祠建成之后,康百萬還特意向朝廷捐了誥授“朝議大夫”,并在大門匾額上刻了“大夫第”三個大字。其后,子孫有 6 人分別捐得“朝議大夫”“奉直大夫”官銜,南澳康氏盛極一時……福建翔安洪前箱山康氏家廟正廳后部的楹聯(lián)“賢母率嬰兒誥授御前學士家聲遠,四代官一品恩蒙祖上大夫世澤長”,同樣彰顯著康氏家族的世代榮耀。上聯(lián)意指南宋末 1279 年,賢母趙氏率子護圣駕宋帝昺南逃廣東,因而誥授御前兄弟學士,弘揚康氏祖先抗元(金)保國的熾熱情懷;下聯(lián)記載了清康熙間(1662—1722 年),康廷良因平彭、臺、金、廈而功加左都督、食總兵奉任陜西平垣營游擊,其曾祖康晉錫、祖父康芳、父親康瑞美等四代誥贈榮祿大夫從一品官銜的恩榮。大門兩側箱山康氏后裔共撰的對聯(lián)“祖種心田德澤后昆生將相,廟承地脈源流長遠出公卿”,刻下箱山康氏崇宗敬祖的優(yōu)良家風和希冀康氏興旺昌盛的美好愿望……湖南新化溫塘鎮(zhèn)康氏宗祠大門及兩側的石刻對聯(lián)有:“寇靖沫土文誥昭垂,候封鄱湖武功載纘”;“苦中再苦功名宜向苦中求,勤上加勤學問須從勤上得”;“克明德做新民大學淵源歸一貫,左楚邱瞻淇淆衛(wèi)風雅頌促千秋”。一字一句皆用心良苦,意在警醒后人不忘康姓根源、銘記先祖功德、傳承優(yōu)良家風……福建小岞后頂頭康氏乾公祖宅,就是世代承傳亁祖夫婦美德的象征,讓子孫后代永續(xù)家風。江西省會昌南坑康氏宗祠也是一座數(shù)百年歷史的古老祠堂,2017 年重修,正廳的門聯(lián)“人文蔚起康氏后裔枝繁葉茂,恭寬信敏衛(wèi)邦宗脈源遠流長”,記載著康氏源流和家風承傳。遂川雩田崇德堂,是三任村支書帶領族人分期集資、分段施工,歷時二十年重建的祠堂,且在祠堂內(nèi)嵌刻了康姓根源、康姓始祖、康姓世系、祖訓家風等內(nèi)容,并沿用四百年前先祖始建宗祠取名“崇德堂”,更能彰顯康氏文化傳統(tǒng)……臺灣嘉義康氏祠堂是為紀念祭拜徙臺始祖奇壯公而集資建造的。奇壯公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侯(霞)美堡十七都下尾社,據(jù)傳,他于兩百年前身負父親仁義公牌位及庇護先人之神明紅祖公神位,涉險渡海,來臺拓墾謀生,披荊斬棘,備嘗艱辛,為子孫后代創(chuàng)下基業(yè)。嘉義康氏為使子孫后代永遠銘記先祖開基之功,特集資共建康氏宗祠,于 1989 年開工,1991 年告竣。嘉義康氏祠堂挑脊翹檐的北式琉璃瓦二層小樓建筑,就是嘉義宗親不忘根在大陸、牢記先祖功德的精神標識。因此,一座康氏祠堂,就像一位母親,愈是歷盡滄桑,愈飽含對子孫的無盡恩情,更成為康姓人魂牽夢繞的精神歸宿。那里,供奉著祖先牌位,銘刻下先祖功德,昭示著木本水源,昭穆有序,賡續(xù)井然,血脈綿延,生生不息。走進祠堂,肅穆中你會頓悟天地人的大道理,增添崇宗敬祖的敬畏感,明白為人做事的家規(guī)范……甚至那古老祠堂的厚重木門、拱椽檁梁、樓欄廊柱、花格鏤窗間,所散發(fā)纏繞的淡淡木香,都能激起你游子歸來的鄉(xiāng)愁宣泄和依偎母親的溫情撫慰。
康氏祠堂里濃郁的香火味,常年經(jīng)久不散。一年四季,春祠夏禴,秋嘗冬烝,四時八節(jié),祭祀不斷。一柱柱清香,一縷縷青煙,成為溝通康氏后裔與列祖列宗心心相印的神秘使者和有形象征,讓當代康氏子孫時時感受到祖先就在冥冥之中,時刻保佑著家世的興旺、子孫的繁衍。祠堂在,祭如在。祠堂祭祖,已成為康姓人血脈匯聚、精神認同的家族禮儀傳統(tǒng)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家風傳承。
而且,有些古老的康氏祠堂,還曾在歷史上以家族的擔當為中國革命作出過無私奉獻,鐫刻下紅色記憶。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 年)的四川天池康氏宗祠,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曾作為中華蘇維埃政府創(chuàng)辦的列寧小學校舍,供窮困農(nóng)民子弟讀書,教化一方人民,撒播革命種子。宗祠背靠巍巍鐘魁山,這里曾是 1933 年紅四方面軍徐向前、李先念指揮的鐘魁山戰(zhàn)役遺址,它綿延數(shù)十公里向北融入大巴山脈——以紅葉著稱的米倉山系,是遠近聞名的風水寶地。位于河南鞏義的康百萬莊園,解放戰(zhàn)爭時期,康家人就將其提供給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zhàn)軍,于 1949 年 2 月,創(chuàng)辦了劉伯承擔任校長和政委的我軍歷史上唯一的女子大學。大學的總部就設在莊園里,而作為莊園重要組成部分的康店康氏宗祠,自然成為大學的校舍。因為,當時的辦學條件非常艱苦?!皳?jù)當事人回憶,黑板是用鍋灰涂在墻上或門板上做成的,桌凳是從老鄉(xiāng)家借的,沒有教室,廟宇、祠堂、倉庫、院壩甚至樹下就是課堂,沒有紙筆,就用樹枝在地上練,睡覺時用手指在身上劃”??梢韵胍?,康店康氏宗祠,甚至連康溝康氏宗祠都可能是二野女子大學的校舍選擇。更有很多老祠堂在特定時代,以寬闊的胸懷容納莘莘學子而奉獻社會??谷諔?zhàn)爭期間,著名的南昌市第二中學,為躲避戰(zhàn)火,自 1940—1945 年,搬遷泰和爵譽村辦學 5 年。爵譽村的康氏祠堂就成了學校的教室,多戶村民騰出房子給師生居住,“康氏‘孝德堂’東頭那棵高大的樟樹上,懸吊著一個銅鐘,鐘聲嘹亮,全校師生依鐘聲而作息”。為此,學校特于 1996 年在爵譽村口豎立一座鐫刻“飲水思源”的黝黑大理石碑以紀念。還有陜西安康的老祠堂、湖南新化溫塘的康氏祠堂等,都曾長期用作學校,為培養(yǎng)人才、造福子孫后代,作出了永不磨滅的貢獻。這些可以稱作康氏祠堂文化意蘊的溢出效應。
可見,康氏祠堂作為承載豐厚康氏文化的建筑物,必然對血脈相通的康姓人具有象征性的神圣感、儀式感、敬畏感,成為康姓人靈魂的棲息地,像母親一樣讓每一位子女時時牽掛不忘。因此,這樣的家族文化建筑歷經(jīng)歲月滄桑而容顏破舊時,或遇不可預知的天災損毀時,總有勇于擔當?shù)淖迦藗冋境鰜恚膮f(xié)力,修繕翻新,或移地重建,使她重放光彩,再顯榮耀。特別是在特定時期祠堂面臨人為破壞之際,更有族人挺身而出,機智勇敢地護衛(wèi)她免遭摧殘。四川天池康氏宗祠始建于清同治年間,迄今已近 150 年。它不僅建筑設計獨特巧妙,將祖塋包容其中,而且適時修繕,保護完好。2015 年我到此聯(lián)誼、瞻仰祠堂時,就聽宗親們給我講述了“文革”時康大德宗長帶領族人機智巧妙保護祠堂的感人故事。文革中他正任職長赤區(qū)區(qū)長,作為“當權派”,隨時都有可能被當作“走資派”遭批斗、戴高帽子,處境非常困難。但一聽說造反派要帶領學生把康氏祠堂當“四舊”破除,遂連夜趕回家鄉(xiāng),找到隊長康樹憲商議對策,巧妙阻止破壞。他們當夜發(fā)動族人,捐贈木材和竹料,迅速在先祖墓碑前打樁立柱,劈竹編墻,敷上泥石灰,把各房碑板也用泥石灰粉刷,一并寫上毛主席語錄,以遮掩“四舊”物。同時,他還與族人商議,順勢把祠堂提供給學校作教室,并承諾學校改建、擴建時康姓人會無償提供幫助,但唯一要求是不能拆除宗祠。因此,宗祠才得以完好保存。可以肯定地說,每一座古老的康氏祠堂背后都有一段與此相似的感人故事,都銘記有一批虔誠執(zhí)著守護的族人,每一條通往祠堂的路上都有無數(shù)雙注視的眼睛。因為,康氏宗祠是我們靈魂的棲息地。
我還要指出的是,宗祠作為我們靈魂的棲息地,其結構布局、建筑風格、坐落位置等,無不體現(xiàn)著建造者匠心獨運的聰明才智,給我們留下難得的建筑學啟示和借鑒;祠堂里的楹聯(lián)匾額,各種陳設的書法、繪畫、雕塑,又以其永恒的審美價值,訴說著建造者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和高雅的審美追求。這一切,我相信大家都可以從圖文并茂的《康氏祠堂大觀》介紹中有所感悟,若有機會能親臨其境,定會得到更深切的體會。我隨《華夏康氏》攝制組赴江西、福建、廣東等多地康氏祠堂采訪攝錄時,每每受到震撼,時時被前人的敬祖誠意、精巧建構、藝術素養(yǎng)和不凡追求而唏噓感嘆!特別是江西泰和爵譽康氏宗祠、廣東南澳康氏祠堂各具特色的建筑格調(diào)、精美絕倫的木石雕刻、意蘊豐厚的布局陳設,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引我駐足細觀,令我流連忘返,也成為激勵鞭策我對古衛(wèi)國康氏文化苑建設工程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巨大精神力量。
康氏祠堂,我們的祠堂,她刻下了先祖遷徙的足跡,也記載著他們篳路藍縷的創(chuàng)業(yè)艱辛,彰顯著康姓人世代傳承的優(yōu)良家風。因而,有康姓人聚居的地方應該都有康氏祠堂,但地域文化習俗差別的影響,在祠堂分布上則呈現(xiàn)出南方居多而北方嫌少的特點。而且祠堂的建筑風格,也明顯存在南北差異,體現(xiàn)地域文化積淀滋養(yǎng)的審美趣味之別。但中華大地上星羅棋布的康氏祠堂共有的文化功能,之于同根同源、同宗同祖的康姓人而言,無論她是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的豪華,還是青磚灰瓦、古色古香的樸實,都是鑲嵌在根親紐帶上的一顆顆璀璨明珠,一樣令康姓人心馳神往。無論你走到哪里,只要看到門額上的“康氏祠堂”標識,你定會肅然起敬,焚香恭拜,以示敬祖之虔誠,表達天下康氏血脈深情!因為,祭如在,倍加親;祭如在,一切在!
這就是我主張編寫《康氏祠堂大觀》的初衷,誠望各位宗親讀到此書時能與我共鳴。讓我深感不足的是,由于條件制約,收入本書的康氏祠堂肯定不全,遺珠之憾實屬無奈,愿有志者賡續(xù)之。
(說明:這是獻堂會長在《康氏祠堂大觀》初稿草成后寫的序言,我們發(fā)表于此,意在進一步提高廣大宗親對祠堂文化重要性和編寫此書的目的、意義的認識,更加自覺地投身發(fā)掘康氏祠堂豐厚文化意蘊的研究之中,補充原有研究之不足,增添初稿未收入的祠堂內(nèi)容,然后綜合整體情況,會長補充修改序言,擇機出版。)

    (作者:康獻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