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代分封的那么多諸侯國中,衛(wèi)國絕對稱得上是獨特的存在。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它超長的國祚。從前1042年它的開國之君康叔徙封朝歌建立衛(wèi)國到前209年它的最后一位國君衛(wèi)君角失位,國祚綿延834年。我們可以做一下對比,夏商周三代存在時間都很長,據(jù)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夏商周年表,夏代前2070至前1600,國祚471年。商代前1600至前1046,國祚555年。周代前1046至前256,國祚791年。西周初分封的諸侯國,前221年,秦國蕩滅齊國,只有衛(wèi)國獨存。前209年,衛(wèi)亡。衛(wèi)國比周代多存在了47年,比齊國多存在了13年。834年的國祚,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是絕無僅有的。834年的超長國祚,必有其存在的理由和規(guī)律,中間折射出來的東西,其成敗得失,值得后人深思,值得后人仔細研究和借鑒。衛(wèi)國國君的治國理念,是由開國之君康叔封奠定的。而康叔治國理念的形成,是有一個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對康叔影響最深的是文王、太姒和周公。《史記·周本紀》記載姬昌遵后稷、公劉之業(yè),效先祖古公、父親季歷之法,倡導“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理念,使人心歸附,社會經(jīng)濟得以發(fā)展。在治岐期間,文王對內(nèi)奉行德治,提倡“懷保小民“,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劃分田地,讓農(nóng)民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稅。商人往來不收關(guān)稅,有人犯罪妻子不連坐等,實行封建制度初期的政治,即裕民政治,就是征收租稅有節(jié)制,讓農(nóng)民有所積蓄,以刺激勞動興趣?!妒酚洝ぶ鼙炯o》還記載,諸侯國虞國、芮國發(fā)生糾紛,鬧得不可開交,想請姬昌仲裁。及到周地,看到周國人相互謙讓,社會有序,長幼有禮,非常慚愧,說道:“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只取辱耳?!毕嗷ザY讓而去。諸侯聽聞了這件事情,凡是有矛盾糾紛都來找姬昌評判。文王作為一方諸侯,成為天下諸侯們的道德楷模。文王斷虞、芮之訟,也成為一個標志性事件,周人將這一年稱為文王受命元年。文王在治國理政之余,向自己的一群兒子傳授了很多為人處世和治國理政之道。文王特別強調(diào)中道。他在《保訓》中說:“昔舜舊作小人,親耕于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迺(迺:乃)易位邇稽,測陰陽之物,咸順不擾。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滋備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受厥緒。”這段話就是講舜是怎樣求取中道的,由于舜出身民間,能夠自我省察,不與百姓的愿求違背,他在朝廷內(nèi)外施政,總是設身處地,從正反兩方面考慮,將事情做得恰到好處。至于什么是中道,《荀子·宥坐》用一件宥坐之器做出了解釋:“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于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茏?/span>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中就是執(zhí)其兩端,允執(zhí)其中,無過無不及。《尚書·大禹謨》和《論語·堯曰》都用“允執(zhí)其中”來概括中道?!渡袝ご笥碇儭罚骸叭诵奈┪#佬奈┪?,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薄墩撜Z·堯曰》:“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彼^中道,即無過無不及,講的是處理問題的適度性,既不能做得不到位,又不能做得過了頭,這是很重要的理政經(jīng)驗。在道德養(yǎng)成上,對康叔影響很深的還有太姒。康叔出生在豐京的鳳雛宮,自幼生活在文王和太姒身邊,有機會受到更多的教育和熏陶。對這種宮廷教育環(huán)境的重要性,從《周南》所收之詩可以看出來?!吨苣稀匪罩?,《十三經(jīng)注疏》中為之作注的諸大家認為全部與宮廷女子有關(guān)。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因為這和先祖的治國理念有關(guān)。《大雅·思齊》是歌頌文王的母親太任的,里面有這樣的話:“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碧瓶追f達《疏》曰:“先正人倫,乃和親族,其化自內(nèi)及外,遍被天下?!薄靶獭蓖ā靶汀保浞兜囊馑?;“寡妻”指嫡妻。治理國家先從身邊人做起,先齊家,然后是親族,再把這種典范作用一直推及整個國家?!睹献印R桓晉文之事章》:“《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耘e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睆倪@幾句話中可以看出,在上位者要懂得推己及人,要推恩。從中還可以看出,先祖治理天下,是先從宮廷內(nèi)部從家族內(nèi)部入手的?!吨苣稀匪兆髌?,正是這一理念的具體反映?!吨苣稀りP(guān)雎·序》:“《關(guān)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xiāng)人焉,用之邦國焉。”孔穎達《疏》:“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風化之始也,言文王風化,始于其妻?!必灤┑氖侵螄三R家之意。國君夫妻之事,表面上看是“細事”,但它關(guān)乎用什么樣的風氣影響臣民,因此《關(guān)雎》一詩才成了“風之始”—被放在了十五國風之首。接下來的幾首詩和《關(guān)雎》一起組成了一個嚴密的系統(tǒng)。《葛覃·序》:“《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則志在于女紅之事。躬儉節(jié)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師傅,則可以歸安父母,化天下以婦道也?!薄毒矶ば颉罚骸啊毒矶?,后妃之志也。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內(nèi)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诐(诐:音閉,偏頗、邪惡)私謁之心。朝夕思念,至于憂勤也?!薄稑湍尽ば颉罚骸啊稑湍尽?,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而無嫉妒之心焉?!睗h毛亨《傳》:“后妃能和諧眾妾,不嫉妒其容貌,恒以善言逮下而安之?!薄按笔恰凹啊钡囊馑迹跋隆敝副婃??!扼埂ば颉罚骸啊扼埂罚箦訉O眾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則子孫眾多也?!弊訉O眾多才能保證家族旺盛,同姓子弟構(gòu)成的一個個封國是支撐周王朝大廈的筋骨?!短邑病ば颉罚骸啊短邑病?,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則男女以正,婚姻以時,國無鰥民也。”孔穎達《疏》:“作《桃夭》詩者,后妃之所致也。后妃內(nèi)修其化,贊助君子,致使天下有禮,婚娶不失其時。此雖文王化之,使之然,亦由后妃內(nèi)贊之致?!薄镀]苢·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則婦人樂有子矣?!庇伞蛾P(guān)雎》到《桃夭》全面反映了后妃之德、后妃之本、后妃之志、后妃之品、后妃之美,是文王治國先治家,治家先治內(nèi)的治國理念生動體現(xiàn)。宋代朱熹也持相同的觀點,《周南》朱熹集傳:“按此篇首五詩,皆言后妃之德?!蛾P(guān)雎》舉其全體而言也,《葛覃》、《卷耳》言其志行在己,《樛木》、《螽斯》美其德惠之及人,皆指其一事言也。其詞雖主于后妃,然其實皆所以著文王修身齊家之效也?!薄洞笱拧に箭R·序》:“《思齊》,文王所以圣也。”這首詩是說明文王成為圣君的原因的。孔穎達在《疏》中說:“文王所以得圣,由其賢母所生。文王自天性當圣,亦由其母大賢?!蔽耐踔阅艹蔀槭ゾ皇翘烀绱耍俏耐醯哪赣H太任是一位賢德的母親,能對文王悉心教導。康叔之所以成為賢君,也是與太姒的教導是分不開的。對康叔道德養(yǎng)成和治國理念形成影響大的還有周公。嫡親兄弟中,康叔和周公的關(guān)系是最親厚的?!蹲髠鳌ざü辍罚骸疤χ?,唯周公康叔為相睦也。”周公在《康誥》中說:“惟汝小子,未其有若汝封之心。朕心朕德,惟爾知?!敝芄隙?,康叔雖然年輕,但沒有人比他心腸好,自己的心思,自己的德政,只有康叔能夠理解?!墩撜Z·子路》:“魯衛(wèi)之政,兄弟也?!蔽汉窝纭墩撜Z集解》:“魯,周公在封;衛(wèi),康叔之封。周公康叔既為兄弟,康叔睦于周公,其國之政亦如兄弟?!睆囊陨嫌涊d中可以看出,二人的親睦關(guān)系,不單單是嫡親兄弟之間的私交,是建立在德行和政見上的。直到唐宋以后,人們還不時提到二人的親睦關(guān)系。宋金履祥《釋弟》就說:“康叔周公本相睦?!庇羞@樣的關(guān)系存在,周公除了對康叔信任重用外,在執(zhí)政理念和方法策略上也會對康叔更多的加以指點。對周公攝政后的經(jīng)歷,《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于衛(wèi),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敝贫Y樂是周公的重大貢獻。它不但保持了周朝的穩(wěn)定,對后世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可以說,禮樂一直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禮強調(diào)的是尊卑有別,卑不逾尊;樂強調(diào)的是和,即親親,起穩(wěn)定人心的作用。禮和樂,是鞏固周人內(nèi)部團結(jié)的兩方面。除禮樂外,還有刑政,四者是在上位的人同樣重視的?!抖Y記·樂記》:“故禮以道(道:導)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币馑际钦f:禮是用來引導人們的意志的,樂是用來調(diào)和人們性情的,政令是用來統(tǒng)一人們行動的,刑罰是用來防止奸邪行為的。禮樂刑政,四者的目的是一樣的,就是統(tǒng)一民心而實現(xiàn)天下穩(wěn)定?!抖Y記·樂記》還說:“禮節(jié)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焙蜕厦嬉欢卧挼囊馑蓟鞠嗤???凳遄鳛楹椭芄钣H近的兄弟,周公一定會把禮樂的精神要義傳授給他。周公以商朝滅亡和三監(jiān)等武裝反叛活動為鑒,還特別重視貴族及其子弟的政治道德教育、治術(shù)教育和勤政教育,要求“敬德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有孝有德”“力農(nóng)無逸”等,主張充分發(fā)揮“頌”“誥”對奴隸主及平民的教育作用,并提出以治績考察、選任官吏的原則。周公的主張和治績,后人都非常崇拜??鬃釉凇墩撜Z·八佾》中說:“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痹凇墩撜Z·述而》中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睗h初大思想家賈誼評價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黃帝之后,于中國有大關(guān)系者,周公一人而已?!?/span> 周公曾先后輔助周武王滅商、周成王治國。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平定三監(jiān)之亂后,大行封建,營建洛邑,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與發(fā)展周朝統(tǒng)治上起了關(guān)鍵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康叔做了衛(wèi)國國君后,不忘周公明訓,勤于政事?!妒酚洝ばl(wèi)康叔世家》:“周公旦懼康叔齒少,乃申告康叔曰:‘必求殷之君子賢人長者,問其先殷之所以興,所以亡,而務愛民?!嬉约q所以亡者以淫于酒,酒之失,婦人是用,故紂之亂自此始。為《梓材》,示君子可法則。故謂之《康誥》《酒誥》《梓材》以命之??凳逯畤匆源嗣?,能和集其民,民大說(說:同悅)?!焙停恢敢栏?,二指和諧、和睦,即古人常說的上下同欲?!秾O子·謀攻》:“上下同欲者勝?!笨凳遄非蟮木褪沁@樣的目標。集,指聚集,即“悅近而來遠?!薄俄n非子·難三》記載,葉國公子子高問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悅近而來遠?!苯邜?,遠者來,這何嘗不是康叔追求的?在道德修養(yǎng)上,康叔首先要求自己是楷模?!妒酚洝ばl(wèi)康叔世家》:“成王長,用事,舉康叔為周司寇,賜衛(wèi)寶祭器,以彰有德?!薄妒酚洝す懿淌兰摇罚骸叭郊尽⒖凳褰杂旭Z行(馴行:善行),于是周公舉康叔為周司寇,冉季為周司空,以佐成王治,皆有令名(令名:美名)于天下?!币驗榭凳遄孕≡趯m廷中接受的就是“型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的教育,知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道理。直到暮年時,宮廷燕居,仍以博學明德、敬天保民教育子孫。康叔之子康伯懋繼承君位后,其文治武功,完全可以與康叔媲美。康伯又稱康伯懋、康伯髦、伯懋父、伯旄父、王孫牟、白懋父、懋父,康叔家族的第二代,也是衛(wèi)國第二位國君??挡^位后,西周的軍事力量仍然是西六師、成周八師、殷八師??挡仁切l(wèi)國國君,東方諸侯之長,又是殷八師統(tǒng)帥??挡卫硇l(wèi)國之外,曾東征東夷,直抵海邊;北征方雷,直達今甘肅涇陽一帶;又曾南征江漢,屏蔽了大周半壁江山。林之奇《尚書全解》:“衛(wèi)侯乃康叔之子康伯?!蹲髠鳌分^王孫牟,繼其父為司寇,猶鄭武公父子為周司寇也?!彼?/span>輔佐成王、康王,為“刑錯四十年不用”的“成康盛世”出現(xiàn)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王臨終,他成為顧命大臣,在成、康兩朝的地位,遠在其他諸侯國國君之上。除了武功之外,康伯是康叔之后,衛(wèi)國又一位杰出的國君,也創(chuàng)造了康氏家族又一代輝煌??挡谖闹紊系慕湟彩俏阌怪靡傻?,是衛(wèi)國保持大國地位的根本??挡?,考伯、嗣伯、疌伯、靖伯、貞伯一直做東方諸侯之長,但古籍中對他們的記載很簡略,他們的治國方略,也很難講說清楚。到第衛(wèi)武公時,衛(wèi)國國力又達到一個新的高峰。武公名和,是康叔家族的第十代,衛(wèi)國第十一位國君?!妒酚洝ばl(wèi)康叔世家》:“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四十二年,犬戎殺周幽王,武公將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為公?!薄对娊?jīng)·大雅·抑》為武公所作?!睹娦颉罚骸啊兑帧?,衛(wèi)武公刺厲王,亦以自警也?!?/span>《詩經(jīng)·小雅·賓之初筵》《毛詩序》:“《賓之初筵》,衛(wèi)武公刺時也。幽王荒廢,媟近小人,飲酒無度,天下化之,君臣上下沉湎淫液。武公既入,而作是詩也。”《國語?楚語》:“昔衛(wèi)武公九十有五矣,猶箴儆于國曰:自卿以下至師長士,茍在朝者,無謂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薄妒酚洝翘兰摇罚骸皡鞘辜驹赣隰?,請觀周樂。為歌《周南》《召南》,曰:‘始基之也,猶未也。然勤而不怨。’歌《邶》《鄘》《衛(wèi)》,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wèi)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wèi)風乎?’”孔穎達《淇奧》疏:“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聽臣友之規(guī)諫,以禮法自防閑,故能入相于周,為卿士?!蔽涔攀篮螅u號“睿圣。”
到十四世懿公赤時,由于政教有闕失,狄人借機侵衛(wèi),懿公親征,兵敗于滎澤,懿公不肯去其旗,為國蒙難。綜其一生,雖小道有闕,但大道不虧,表現(xiàn)出凜然氣節(jié)。出征前,他可能知道自己難于幸免,把國事托付給石祁子、寧速子,告訴夫人:“聽于二子。”后來二人在衛(wèi)國復興的過程中,確實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衛(wèi)國復興的過程中,十四世文公燬、十五世成公鄭都起了很關(guān)鍵的作用。文公即位后,仍由寧速子輔政?!妒酚洝ばl(wèi)康叔世家》:“文公初立,輕徭平賦,身自勞,與百姓同苦,以收衛(wèi)民?!薄笆招l(wèi)民”,實際上是施恩澤于百姓,收攬民心,使百姓再一次“和集?!薄渡袝ぶ軙ぬ┦摹分杏忻裕骸懊裰毂貜闹?,“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币馑际敲癖姷脑竿鸵?,上天一定會依從。上天的看法,就是來自民眾的看法;上天的聽聞,就是來自民眾的聽聞。周公在《蔡仲之名》中說:“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文公對這種親民和敬天保民的思想,既領(lǐng)會得透徹,又貫徹得徹底。衛(wèi)文公二年(前658年),齊、魯、曹等國派人在楚丘(楚丘:衛(wèi)國第三都,在今之滑縣東)為衛(wèi)國建立新的都城。文公在一片廢墟上開始經(jīng)營衛(wèi)國。文公常“衣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操勞國事。文公初即位時,僅有戰(zhàn)車30乘。而到文公在位的末年,衛(wèi)國已有戰(zhàn)車300乘,人口重新繁衍起來,民殷國富,衛(wèi)國也重新成為一個重要的諸侯國,實現(xiàn)中興。衛(wèi)成公是一位被人誤解頗多的國君,因為他曾經(jīng)失掉過君位。實際上,他的失位是晉楚大國爭霸造成的。成公究竟是一位什么樣的國君,《左傳·哀公二十六年》講得非常清楚。當時,流亡在城鉏的衛(wèi)出公問子貢自己能不能復位,子貢回答說:“今君再在孫(孫:遜位,失掉君位的委婉說法)矣,內(nèi)不聞獻之親,外不聞成之卿,則賜(賜:子貢名端木賜)不識所由入(所由入:再復位的理由)也?!薄皟?nèi)”、“外”兩句是互文,說明無論在朝廷之內(nèi)還是在朝廷之外,衛(wèi)獻公和衛(wèi)成公都受到宗親和公卿的擁戴。成公在位35年,前600年辭世,到魯哀公二十六年,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一百三十多年,還得到子貢如此高的評價,他是一位什么樣的國君,不就清清楚楚了嗎?成公的成功之處,在于他能夠像文王、周公一樣,任賢使能。《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毙l(wèi)國政壇上有一特點,執(zhí)政的國卿大多出自公族,由于他們與國君有天然的血親關(guān)系,更容易與國君休戚與共。再者,他們受周文化和周公康叔熏陶,秉持禮儀、忠于國君的思想根深蒂固。成公跟前,國卿的效忠更是死心塌地。首先是寧氏?!蹲髠鳌は骞迥辍窌x杜豫《集解》:“寧氏出自衛(wèi)武公?!薄蹲髠鳌は骞迥辍贩Q寧氏“九世之卿族?!陛o佐成公的,先有寧速子。懿公蒙難后,寧速子、石祁子擁立戴公,保存了衛(wèi)國國脈。后輔佐文公二十五年,使衛(wèi)國實現(xiàn)中興。文公去世后,又輔佐成公,二年后去世。去世后,子寧俞繼任國卿。他助成公復位,調(diào)整國策背楚聯(lián)晉,遷都帝丘。魯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成公誤信流言殺死元咺之子元角,元咺訴于晉,晉國把成公囚禁在雒邑。寧俞不離左右,親自為成公操持衣食,防止有人加害。晉國果然派醫(yī)衍投毒。寧俞賄賂醫(yī)衍,成公得以脫難。杜豫在評價此事時,稱寧俞“忠之至,所慮者深?!绷硪晃粚Τ晒艺\不二的國卿是孔達?!妒辣尽ご蠓蜃V》:“孔氏,衛(wèi)公族?!笨走_父親名孔嬰齊,隨懿公出征,戰(zhàn)死在滎澤。城濮之戰(zhàn)楚敗,當時衛(wèi)國還是楚國同盟國,成公受牽連,被迫流亡漢南,孔達隨侍不離左右。成公被囚雒邑,孔達陪伴,千辛萬苦,不厭其煩。成公復位后,孔達助成公遷都,率軍侵鄭、伐晉、入宋,軍政大權(quán)集于一身。魯宣公十二年,晉、宋、衛(wèi)、曹盟于清丘,謀劃攻陳。因成公與陳共公交好,有互相救援的約定孔達毅然舉兵救陳。魯宣公十三年,晉國派使者對衛(wèi)國嚴詞責備,并威脅說:“罪無所歸,將加爾師?!濒斝哪辏瑸榱藫Q取衛(wèi)國安全,堵上晉國之口,孔達自殺。成公對孔達忠節(jié)銘記在心,把女兒嫁給孔達之子孔榖,并讓他繼承孔達的爵位。終成公一生,輔佐他的大臣都忠心耿耿,像叔武、寧俞、孔達、士榮、鍼莊子,都稱得上死忠。魯僖公二十八年,有人在成公跟前控訴元咺,說它已經(jīng)立成公之弟叔武為君,成公沒有深察,誤殺元咺之子元角。兒子元角被誤殺后,元咺依舊幫助叔武穩(wěn)定都城,使衛(wèi)國不至于發(fā)生內(nèi)亂。成公從襄牛回歸都城時,充當先驅(qū)的公子顓犬屈殺叔武,元咺感到生命受到威脅,才被迫逃奔晉國。在選賢舉能上,可與成公媲美的是衛(wèi)靈公?!蹲髠鳌は骞拍辍罚骸埃▍琴t公子季扎)后適衛(wèi),說(說:同悅)蘧瑗、史狗、史?、公子荊、公叔發(fā)、公子朝,曰:‘衛(wèi)多君子,未有患也?!薄妒酚洝翘┎兰摇罚骸把恿昙咀又市模搅x無窮,見微而知清濁。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也!”《呂氏春秋·恃君覽》:“趙簡子將襲衛(wèi),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返。趙簡子曰:‘何其久也?’史默曰:‘謀利而得害,猶弗察也。今蘧伯玉為相,史?佐焉,孔子衛(wèi)客,子貢使令于君前,甚聽?!兑住吩唬簻o其群,元吉。渙者,賢也。群者,眾也。元者,吉之始也。渙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賢也?!w簡子按兵而不動?!睂`公的選賢舉能,孔子也倍加贊賞。《論語·憲問》:“子言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奚而不喪?’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奚其喪?’”《淮南子·泰族訓》:“故國之所以存者,非以有法也,以有賢人也。其所以亡者,非以無法也,以無圣人也?!毙l(wèi)國之所以賢才眾多,和康叔武公等賢君以德打造立國之基,從而形成良好的政風、世風密切相關(guān)。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士大夫更看重德行和節(jié)操,才會在臨大難時不求茍免。這種治國理念推行的最直接最根本的效果,是保證國祚的延續(xù),因為它有著強大的糾偏作用??陀^地說,衛(wèi)國44位國君,有賢有愚。衛(wèi)國國祚延續(xù)的過程中,也遭遇過多次危機,甚至有滅國的可能。但每一次危機關(guān)頭,總會有賢能的國君或忠烈的大臣挺身而出來力挽狂瀾。如州吁弒君亂政時有忠烈大臣石碏,他不但計殺州吁,更大義滅親,殺掉依附州吁的兒子石厚,使衛(wèi)國的政局轉(zhuǎn)危為安。懿公蒙難后衛(wèi)國僅存一線國脈。文公在石祁子、寧速子輔佐下實現(xiàn)衛(wèi)國中興。成公調(diào)整國策,背楚聯(lián)晉,遷都帝丘,對狄人不宣而戰(zhàn),迫使狄人簽訂城下之盟。帝丘作為衛(wèi)國第四都,一直到衛(wèi)元君時代,歷時四白余年。即使到衛(wèi)國后期,國君能夠虛心納諫,臣下能夠盡心輔佐?!稇?zhàn)國策·宋衛(wèi)策》記載:“智伯欲伐衛(wèi),遺衛(wèi)君野馬四百,白璧一。衛(wèi)君大悅。群臣皆賀,南文子有憂色。衛(wèi)君曰:‘大國大歡,而子有憂色何?’文子曰:‘無功之賞,無力之禮,不可不察也。野馬四,白璧一,此小國之禮也,而大國致之。君其圖之?!l(wèi)君以其言告邊境。智伯果起兵而襲衛(wèi),至境而反曰:‘衛(wèi)有賢人,先知吾謀也’?!比绻皇蔷级急3智逍杨^腦,對晉國智伯嚴加戒備,在國勢已弱的情況下,會有潰敗的風險。在衛(wèi)國立國早期形成的治國理念,功在當時,影響持續(xù)到后世。吳國僻處東海之濱,吳公子季扎,對康叔、武公,顯然是仰慕已久?!蹲髠鳌は骞拍辍?“季扎聘于魯,請觀于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為之歌《邶》《鄘》《衛(wèi)》,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wèi)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wèi)風乎?’”在季扎心目中,衛(wèi)國君民雖歷經(jīng)憂患而不困惑,是康叔、武公德化長期熏染的結(jié)果?!蹲髠鳌は骞哪辍罚骸胺蛄蠲?,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币馑际敲篮玫拿?。是裝載德行的車子;德行,是國家的根基。這種理念,甚至用在了國與國交往的政治博弈中?!蹲髠鳌ざü哪辍酚涊d,晉國主盟的皋鼬之會,會盟開始前,聽到道路傳言會盟歃血時要把蔡國排在衛(wèi)國前面,衛(wèi)國的傳統(tǒng)地位受到挑戰(zhàn)。衛(wèi)國君臣沒有魯莽行事,而是采取了恰當?shù)膽獙Ψ铰?。靈公君臣沒有直接和盟主晉國接觸,而是讓祝陀私下拜會萇弘。萇弘是周王室大臣,《淮南子·氾訓論》:“萇弘,周室之執(zhí)數(shù)者也?!彼谥芡跏覉?zhí)掌歷數(shù),事周王室五十余年,此次以王室大臣的身份與會,是貴賓,以公正人的身份出現(xiàn)。針對蔡叔是康叔之兄因此歃血時蔡國應排在衛(wèi)國前面的傳言,祝陀用無可辯駁的理由來說服萇弘。首先,周初武王大封功臣之時,就有一個令人悅服的標準:尚德不尚年。獲得大封的有三人:周公旦、康叔封、唐叔虞。在周王室有官職的是周公、康叔、聃季。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八位弟弟之中,有五位只有封地沒有官職,而有官職獲大封的康叔、聃季最少,可見先王考慮的就是德行而不是年齒。論當初的年齡大小排序,是反先王的行為,絕不可行。再者,此前諸侯國在各國地位的認定上是有先例的,如魯僖公二十八年,晉文公在踐土與諸侯會盟,衛(wèi)成公因故沒有參加,而是派去了同母幼弟叔武,會盟歃血時衛(wèi)國還在蔡國之前,而且當時的載書還藏在周盟府,是有案可稽的。祝陀陳述的理由是不可辯駁的,萇弘心悅誠服。萇弘私下積極做晉國大臣劉子和范獻子的工作,最終幫助衛(wèi)國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維護了衛(wèi)國的地位與尊嚴??梢姡诩ち也┺牡耐饨粓龊?,不管人們內(nèi)心是如何想的,但崇尚德行在明面上是人人承認的。到漢代,康叔的影響可以說達到了頂峰,因為是統(tǒng)治階級的定位。首先,給康叔崇高定位的是漢武帝。《史記三王世家》:“(武帝)制曰:‘康叔親屬有十而獨尊者,褒有德也。周公祭天命郊,故魯有白牡、骍剛(骍剛:赤脊,周天子祭祀用的犧牲)之牲,群公不毛,賢不肖差也。高山仰止,景行向之,朕甚慕焉?!庇H屬有十,指嫡親十兄弟。為什么武帝說康叔“獨尊”?因為在武帝心中,是有前提條件的。文王長子伯邑考早死,武王貴為天子,周公為攝政,不能列入比較范圍。其余七兄弟中,康叔據(jù)有最大封地,為一國之君,東方諸侯之長,三大禁軍之一殷八師統(tǒng)帥,朝廷卿士,稱其獨尊是名副其實的。獨尊還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康叔有德??凳濯氉?,《左傳》中也是這樣的說法?!蹲髠鳌ざü哪辍罚骸拔渫踔傅馨巳?,周公為太宰,康叔為司寇,冉季為司空,五叔無官,豈尚年哉!”周公之外,管叔、蔡叔、曹叔、郕叔、霍叔、冉季,地位都無法與康叔相比。在朝廷中有無官職,不是看年齡,而是看德行。因周公、康叔都有崇高的德行,所以才使武帝非常仰慕。另一位給康叔崇高定位的皇帝是漢章帝?!栋谆⑼ǖ抡摗し夤睢罚骸昂?nèi)之眾已盡得使之,不忍使親屬無短足之居,一人使封之,親親之義。以《尚書》封康叔居平安也?!边@段話的意思是:大周革殷之命取得天下之后,天下的賢士都已經(jīng)歸附,得官的得官,賜爵的賜爵,為大周所用,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不忍心讓王室親屬不能在距王畿較近的地方得到安居之處,因此要讓他們每個人都得到封地,以此來展現(xiàn)親近親人的情誼。按《尚書》的記載,知道康叔也受到分封,居住在平安的地方?!盾髯印分杏涊d,周初大分封時共分封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姬姓之國五十三個,武王同父兄弟十六人,其中同父同母嫡親兄弟十人。為什么《白虎通德論·封公侯》在講到分封是為了展親親之義時,十六兄弟中別的都沒被提及而單單提到康叔?這只能歸結(jié)為漢代人對康叔的推崇。《白虎通德論·封公侯》引《春秋公羊傳》曰:“自陜以東,周公主之。自陜以西,召公主之。不分南北何?東方被圣人化日少,西方被圣人化日久,故分東西,使圣人主其難者,圣者主其易者,乃俱到太平也?!蔽覀兣袛辔髦艹醮蟪嫉牡匚桓叩?,主要看他們對權(quán)力的掌控,而對軍隊的掌控又是其中的關(guān)鍵。周公、召公分陜而治,召公統(tǒng)帥西六師,周公統(tǒng)帥成周八師,康叔徙封衛(wèi)國后,統(tǒng)帥殷八師,當然是西周初最有權(quán)勢的人物。另外,從封地規(guī)模上看,康叔也可稱獨尊?!妒酚洝と辣怼h興以來諸侯年表》:“太史公曰:‘殷以前尚(尚:同上,指年代久遠,很多問題難以理清)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于魯、衛(wèi),地各四百里,親親之義,褒有德也?!狈稌稀逗鬂h書·章帝紀》:“建初四年(公元79年)十一月壬戌,于是下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jīng)同異,帝親稱制臨決,如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奏議》?!卑谆⒂^會議是漢章帝時校書郎楊終建議召開的。白虎通會議解決的主要問題有二:一是《五經(jīng)》章句繁瑣,讓讀者昏昏欲睡,必須簡?。欢枪盼慕?jīng)學出現(xiàn)以后,在文字、訓詁、思想、師說師承等方面和今文經(jīng)學發(fā)生嚴重分歧,兩種學術(shù)流派師承不同,門戶相譏,為調(diào)和兩派矛盾,需要統(tǒng)一理論,“共正經(jīng)義?!笨傊欢ǔ潭壬弦彩菫榱隧槕獣r代要求。會議的參與者除了研究今文經(jīng)學和古文經(jīng)學諸儒諸生外,按《后漢書·章帝紀》記載,涉及朝廷官員中的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其中留下姓名的官員有廣平王劉羨、太常樓望、少府成封、屯騎校尉桓郁、侍中丁鴻、侍中淳于恭、衛(wèi)士令賈逵、五官中郎將魏應、玄武司馬班固、校書郎楊終等朝廷官員。由魏應秉承皇帝旨意提出問題,再由與會者共同議定,淳于恭把討論結(jié)果奏聞皇上,由皇上最后裁決。漢章帝裁決后,將總結(jié)會議成果、撰寫《白虎通義》的任務交給了班固。編纂成書的《白虎通義》,按《后漢書·楊終傳》中的說法,要讓會議議定的內(nèi)容“永為后世則”,即永遠為后世效法?!栋谆⑼x》代表今文經(jīng)學家的意見,代表古文經(jīng)學家的意見,代表朝廷官員的意見,并非一家之言,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特別是它由皇帝最后裁定,就更增強了它的權(quán)威性。從史書記載中看,漢章帝完全具備裁決所需要的權(quán)威、道德水平和學術(shù)水平。《后漢書·章帝紀》記載,魏文帝曹丕稱“明帝察察,章帝長者”,也就是說漢明帝好苛責于人和事,而漢章帝是忠厚的人。因此,章帝在位時“深元元之愛。”元元指百姓。這句話是說章帝愛護百姓,也受百姓愛戴?!墩碌奂o》中還說他在位時“氣調(diào)時豫,憲平人富“”,也就是說社會風氣諧和,時代安閑舒適,法律公平,人民富足,而且他本人“左右文藝,斟酌律禮”?!白笥摇币馑际悄馨盐杖寮伊嚱?jīng)傳和其他書籍,在法律和禮制上很用心留意。這樣一位皇帝,在裁決時絕不會肆意妄為??偟膩砜?,在充分爭論和皇上裁定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白虎通義》,內(nèi)容和論點超越漢代各學術(shù)派別之上,成為通行于天下的儒家經(jīng)學大義,成為代表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具有法典性質(zhì)的文獻,因此在當時和后世才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論語·里仁》:“德不孤,必有鄰?!币粋€道德高尚的人,一定會吸引很多人。漢武帝和漢章帝給康叔如此高的評價,完全是對康叔以德治國的肯定和對他個人德行的仰慕。三國時代的曹植是一位才高八斗的人,但由于王位的爭奪一直受曹丕排擠,甚至生命都受到威脅。在這樣的處境中,他想到了周公、康叔兄弟。他有《豫章行·鴛鴦用相親》詩二首,其一曰:“窮達難豫圖,禍福信亦然。虞舜不逢堯,耕耘處中田。太公未遭文,漁釣終渭川。不見魯孔丘,窮困陳蔡間。周公下白屋,天下稱其賢?!鼻八穆?lián)寫三位前賢的富貴窮通,感慨自己的命運難以把握,特別是始終碰不到賞識自己的人。最后一聯(lián)寫周公能謙下對待普通人,既表達對周公的仰慕,也渴望自己能遇到像周公一樣的賢者。其二:“鴛鴦自朋親,不若比翼連。他人雖同盟,骨肉天性然。周公睦康叔,管蔡則流言。子臧讓千乘,季扎睦其賢。”這首詩說明人與人是需要相互信任,相互交往的。特別是兄弟相親,本是天性。像周公和康叔,由于政見相同,加上又是嫡親兄弟,關(guān)系自然親睦,而管叔、蔡叔就不念親情,因只顧私利而制造流言。自己的境遇何嘗不是如此呢? 在漢代,康叔、武公以德立國的理念和人格魅力,除影響到上層外,還直達民間。漢樂府民歌《上郡吏民為馮氏兄弟歌》:“大馮君,小馮君,兄弟繼踵相因循。聰明賢知(知:智)惠吏民。政如魯衛(wèi)德化鈞,周公康叔猶二君?!贝篑T君指馮野王,原為九卿之一的大鴻臚,后被貶為上郡太守。其父馮奉世是西漢名將,聲望僅次于趙充國。姐姐馮媛是漢元帝昭儀。小馮君指馮立,繼其兄馮野王任上郡太守。二人雖為名將之后,又是外戚,但從不恃寵二驕,而是把心思用在理政治民上。這首詩不但歌頌了上郡太守馮野王、馮立兄弟的治績,還肯定他們政如魯衛(wèi),德如周公、康叔。從這首漢樂府民歌中可以看出周公、康叔兄弟二人的治績在后代影響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