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轄市和國家中心城市,中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中國經濟、金融的決策和管理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所在地,具有重要的國際影響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北京位于華北平原的西北邊緣,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經老城西南,毗鄰天津市、河北省。
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擁有6項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擁有文化遺產項目數(shù)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歷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眾多歷史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
北京有著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自秦漢以來北京地區(qū)一直是中國北方的軍事和商業(yè)重鎮(zhèn),名稱先后稱為薊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師、順天府、北平、北京等。[2]
歷史沿革
先秦兩漢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區(qū),稱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qū)的琉璃河鎮(zhèn),遺址尚存。又封堯之后人(一說黃帝后人)于薊,在今北京西南。后燕國滅薊國,遷都于薊,統(tǒng)稱為燕都或燕京。
漢高祖五年,被劃入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親分封于此,故更為廣陽國首府。
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于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
西晉隋唐
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至范陽。十六國后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前燕、后燕和北魏的統(tǒng)治而不變。
隋開皇三年廢除燕郡。但很快在大業(yè)三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
唐初武德年間,涿郡復稱為幽州。貞觀元年,幽州劃歸河北道管轄。后北京成為范陽節(jié)度使的駐地。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在北京稱帝,建國號為“大燕”。唐朝平亂后,復置幽州,歸盧龍節(jié)度使節(jié)制。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這里建立地方政權,稱燕王,后被后唐消滅。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市海淀區(qū))與遼戰(zhàn)斗,北宋大敗,對燕云十六州從此望眼欲穿;遼于會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區(qū)建立了陪都,號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改號析津府。
金元明清
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稱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元代時,蒙古大汗國改名元朝。自元朝起,開始成為全中國的首都。元朝時的北京稱為元大都。元大都
成為全中國的交往中心,北到嶺北行省,東到奴兒干都司(治所黑龍江下游),西到西藏地方,南到海南,都在此交流。此后明朝在大部分時間內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于此,明朝從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為了便于加強北方邊防,保衛(wèi)北方安全,將都城遷至北京。從那之后,北京成為了明朝的新都城。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于1215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路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突厥語:Khanbalik,意為“汗城”,音譯為汗八里、甘巴力克)。據(jù)馬可波羅游記敘述:元人篤信佛,象為佛教祥獸,當時大都常有象只漫步。
明朝初年,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大都路于洪武元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應軍事需要劃歸山
東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后奪得皇位后,于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于此,現(xiàn)在的北京也從此得名。北京城秩序井然,繁榮安樂。永樂十九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時期,北京還曾一度降為行在,京師復為南京應天府。
晚清時期
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以后,外國使節(jié)和傳教士得到特許進北京,借傳教的名義促使和參與了不平等條約的簽定,搜集中國情報,進行文化侵略,傳教士常常訴諸該國領事,以政治勢力維護“傳教”活動,在城內各處興建教堂,使館則集中在東交民巷。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打進北京;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再次打進北京,大量文物被侵略軍和壞民劫掠。
民國時期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國元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同年3月遷都北京,直至民國十七年中國國民黨北伐軍攻占北京,張作霖敗回東北,北洋政府下臺。
民國伊始,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稱順天府。直至民國三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直轄于中央政府北洋政府。這一時期,北京新建了有軌電車系統(tǒng),和一批現(xiàn)代的文化教育機構,如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協(xié)和醫(yī)學院等。
1928年北伐戰(zhàn)爭后,由于蔣介石不重視北方邊防,把首都遷到南京,撤銷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為北平特別市。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1937年七·七事變后,北平被日本占領。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此成立,且將北平改名為北京。1945年8月21日,入侵北京的日本軍隊宣布投降,第十一戰(zhàn)區(qū)孫連仲部接收北京,并重新更名為北平。
新中國成立
1949年(己丑年)1月31日,傅作義將軍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和平協(xié)議,率領25萬國民黨軍隊投向正義,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市,實現(xiàn)對北京的解放。同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更名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區(qū)劃沿革
明清時設置順天府管轄首都地區(qū),地位與今日的北京市類似,但管轄面積不同。
民國初年北洋政府仍定都北京,1913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范圍規(guī)格與順天府大致相同,直隸于中央。
1928年6月,北伐軍攻入北京,乃廢除京兆地方建制,改北京為北平,初設北平特別市,直隸南京國民政府,后改稱北平市,隸屬于行政院。日據(jù)時期成立北京市政府,日本戰(zhàn)敗投降后恢復原北平市建制。北平市所轄范圍較之前順天府、京兆地方及今日北京市為小,大致包括今西城區(qū)、東城區(qū)全境,朝陽區(qū)大部、海淀區(qū)南半部、石景山區(qū)北部和豐臺區(qū)南半部。
解放后北京的行政區(qū)劃范圍經過五次調整,直到2010年形成了今天14區(qū)、2縣的格局。截至2010年,北京共有140個街道辦事處、142個建制鎮(zhèn)、35個建制鄉(xiāng)、2554個社區(qū)居委會和3955個村民委員會。其中地處北京二環(huán)路以內的東城區(qū)、西城區(qū)兩個區(qū)是傳統(tǒng)上的內城區(qū),而隨著城市的擴張,朝陽區(qū)、海淀區(qū)、豐臺區(qū)和石景山區(qū)也被認為是城內地區(qū),形成了“城六區(qū)”的概念。規(guī)劃中北京市城區(qū)的范圍是北京五環(huán)路以內。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先后有數(shù)個近郊縣改為區(qū)。由于北京市政治、文化中心的定位,工業(yè)重心正在逐漸外移。
2010年7月1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北京市政府關于調整首都功能核心區(qū)行政區(qū)劃的請示,同意撤銷北京市原東城區(qū)、崇文區(qū),設立新的北京市東城區(qū);撤銷北京市原西城區(qū)、宣武區(qū),設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區(qū)。
首都功能核心區(qū) |
|
城市功能拓展區(qū) |
|
城市發(fā)展新區(qū) |
|
生態(tài)涵養(yǎng)發(fā)展區(qū) |
|
北京市共轄14個市轄區(qū)、2個縣,全市鄉(xiāng)鎮(zhèn)級區(qū)劃數(shù)為317個,共有135個街道辦事處和182個鄉(xiāng)鎮(zhèn)(2008年,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政府位于東城區(qū)正義路2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