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Sanya )位于
海南島的最南端,是中國最南部的熱帶濱海
旅游城市,是中國空氣質量最好的城市、全國最長壽地區(qū)(平均壽命80歲)。三亞市別稱
鹿城,又被稱為“
東方夏威夷”,位居中國四大一線旅游城市“
三威杭廈”之首,擁有全島最美麗的海濱風光。
三亞市東鄰
陵水縣,西接
樂東縣,北毗
保亭縣,南臨
南海。陸地總面積1919.58平方公里,海域總面積6000平方公里,其中規(guī)劃市區(qū)面積約37平方公里。東西長91.6公里,南北寬51公里,常住人口為74.19萬人,聚居了漢、黎、苗、回等20多個民族。三亞是海南省南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通信樞紐,也是中國東南沿海對外開放
黃金海岸線上最南端的對外貿易重要口岸之一。
三亞歷史悠久,早在秦始皇時期設置的南方三郡,
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
象郡。隋設
臨振郡,唐代改為
振州。宋代時成為中國最南端的地級規(guī)模的州郡。因其遠離帝京、孤懸海外,自古以來三亞一直被稱為“
天涯海角”。唐代宰相
韓瑗、名僧
鑒真,宋代名相
趙鼎、大臣
胡銓和紡織家
黃道婆等先后來過崖州(現崖州區(qū)),對三亞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3]
公元前110年(西漢元封元年),序列于中國版圖。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升崖州為直隸州,領萬安、陵水、昌化、感恩四縣。
1912年,廢直隸州,設崖縣。
1949-1950年,為榆亞特區(qū)。
1950年4月崖縣
解放,成立縣人民政府。
1954年10月中共崖縣縣委、縣政府及直屬機關從崖城搬到三亞。
1958年與保亭、陵水及萬寧興隆牛漏地區(qū)合并為崖縣(大縣),1959、1961年先后分開,設置保亭、陵水縣。
崖縣保留現轄區(qū)域。
1961年5月改三亞鎮(zhèn)。
1962年11月三亞鎮(zhèn)和三亞公社合并。
1964年6月恢復三亞鎮(zhèn)建制。
1984年5月19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崖縣設立三亞市(縣級)。
1984年11月,三亞鎮(zhèn)被撤銷,籌備成立河東、河西街道辦事處。
1987年9月26日,國務院批準三亞市升格為地級市。
1987年12月30日,三亞地級市正式成立,掛牌辦公。
1988年5月,成立河東、河西管理區(qū)。
2014年2月11日,國務院批復三亞市撤六鎮(zhèn)新設四區(qū),分別為吉陽區(qū)、天涯區(qū)、海棠區(qū)、崖州區(qū)。
2015年6月1日起,三亞市可行使地方立法權,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
行政區(qū)劃
2014年9月30日,撤銷育才鎮(zhèn),在原育才鎮(zhèn)的行政區(qū)劃內,成立中共三亞市育才生態(tài)區(qū)工作委員會和三亞市育才生態(tài)區(qū)管理委員會。
2015年1月2日,海南省三亞市
崖州區(qū)、
天涯區(qū)、
吉陽區(qū)和
海棠區(qū)正式掛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