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縣,又名鳳城,隸屬于石家莊市,位于華北平原西部邊緣,地理坐標處于北緯37°33′~37°42′、東經(jīng)114°26′~114°43′之間。距河北省會石家莊50公里。高邑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氣候,年平均溫度12.5度,平均年降雨量520mm,年日照時間2660小時,平均無霜期191天。高邑縣縣域面積222平方公里,轄三鎮(zhèn)兩鄉(xiāng)。
截至2011年,高邑縣總?cè)丝?9萬, 漢族漢族人口占總?cè)丝诘?9.98%。高邑縣擁有回族,壯族,哈尼族等少數(shù)民族。高邑縣,是石家莊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京廣鐵路、京廣客運專線(高鐵)、107國道及京深高速公路縱貫?zāi)媳薄?/p>
高邑縣,地下礦產(chǎn)資源豐富,其中,煤炭,石灰石,陶土類,沙子類礦產(chǎn)資源居多。2012年,高邑縣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完成63億元,高邑縣旅游資源較為豐富,其中劉秀公園1981年列為高邑縣重點保護文物,2008年升級為省重點保護文物。
建制沿革
高邑縣境,春秋初屬鮮虞國,稱鄗。晉滅鮮虞后,屬晉國。
戰(zhàn)國初,韓、趙、魏三卿分晉,歸為趙有。
西漢初,置房子縣(戰(zhàn)國初屬中山國,后歸魏。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封恒山郡為恒山國。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改恒山郡為常山郡。此后至西漢末,或為郡,或為國(諸侯的封地稱國),均轄房子縣鄗縣。王莽稱帝后,改鄗為禾成亭。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鄗縣為高邑縣,并廢柏鄉(xiāng)侯國入高邑。高邑、房子二縣均隸屬常山郡。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常山郡并入中山國,中山國轄高邑、房子二縣。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析中山國復(fù)置常山郡,高邑、房子隸屬常山郡。
三國魏時,房子、高邑二縣屬常山郡,郡治在房子縣。至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封常山郡為趙國,仍治房子縣,高邑、房子隸屬之。
晉,秦始元年(公元265年),高邑、房子仍屬趙國,治所在房子縣。咸和二年(公元327年)改趙國為趙郡,高邑,房子屬之。
南北朝時的北魏初,趙郡治徙平棘縣(治今趙縣城南三里處),房子、高邑仍屬之。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移高邑縣治于房子縣東北7.5公里處,是年,房子縣省入高邑縣,隸屬趙郡。
隋代初,高邑隸屬趙郡。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罷趙郡改為趙州,轄高邑縣。開皇六年(公元586年),析高邑縣又置房子縣(治所在今臨城縣西南5公里處)。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高邑縣置柏鄉(xiāng)縣、贊皇縣、高邑縣,屬趙州。大業(yè)三年(公元627年)改趙州為趙郡,高邑縣屬趙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趙郡為趙州,轄高邑縣。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趙州改名欒州。高邑縣隸屬欒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根據(jù)山河形勢分天下為十道,欒州又改為趙州,隸屑河北道,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罷趙州為趙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罷郡復(fù)為州,其間均轄高邑縣,
五代,高邑縣隸屬趙州。
宋代初,高邑屬趙州。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唐道為路,分全國十五路,趙州屬河北路,轄高邑。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省柏鄉(xiāng)、贊皇二縣入高邑,改為柏鄉(xiāng)鎮(zhèn)、贊皇鎮(zhèn)。六年(公元1073年)分河北路為河北東路、河北西路,趙州屬河北西路,轄高邑。元枯元年(公元1086年),柏鄉(xiāng)、贊皇從高邑劃出,在原治恢復(fù)柏鄉(xiāng)縣、贊皇縣,三縣均屆趙州。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升趙州為慶源府,高邑屬慶源府。
金,天會七年(公元1129年)降慶源府為趙州,屬河北西路,轄高邑縣。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趙州改為沃州,高邑縣屬之。
元代,始創(chuàng)“行省制度”,在中央設(shè)中書省,中書省管理地區(qū)稱為“腹里”,其它地區(qū)設(shè)行中書省,省下設(shè)路、府、州、縣。中統(tǒng)元年(公元1260年)沃州復(fù)稱趙州。高邑縣屬中書省真定路趙州。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贊皇省入高邑縣,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又析高邑縣置贊皇縣。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中書省分屆河南、山東兩行中書省,高邑縣屆河南行中書省真定府趙州。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分全國為十三布政使司和兩個直隸,高邑屬北直隸真定府趙州轄。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河北境域為京師地,高邑縣屆京師真定府,隸趙州。
清初,高邑縣屑直隸省真定府趙州。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改真定府為正定府,高邑屬直隸省正定府趙州。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6月,升趙州為直隸州(與府同級),高邑仍屬趙州。
民國初,沿舊制。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除順天府外,府、州皆改為縣,高邑直隸于直隸省。是年,又于省下、縣以上置道,劃直隸為四道,高邑縣屆冀南道。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改冀南道為大名道,高邑屬大名道。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6月廢道,又改直隸省為河北省,直接轄縣,高邑縣直隸于河北省。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10月12日高邑縣被日本侵略軍占領(lǐng)。民國二十九年八月,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聯(lián)合辦事處成立,簡稱“冀太聯(lián)辦”。民國三十年七月,高邑縣劃屬“冀太聯(lián)辦”冀西專區(qū)。民國三十年九月改屬晉冀魯豫邊區(qū)太行區(qū)一專區(qū)。民國三十一年,高邑縣撤銷。民國三十四年二月,高邑路西、贊皇東部和元氏南部組成高贊元聯(lián)合縣,屬太行區(qū)一專區(qū)。高邑路東和元氏東組成高元縣,屬冀中區(qū)。民國三十四年十月調(diào)整太行區(qū)行政區(qū)劃,高邑縣屬太行區(qū)一專區(qū),民國三十八年八月一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高邑縣劃屆河北省石家莊專區(qū)。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高邑縣仍屬石家莊專區(qū)。
1958年5月,高邑、元氏二縣并為高元縣,縣治駐原元氏縣城。
1958年12月20日,高元縣又與贊皇縣合并,改稱元氏縣。
1962年1月1日,從元氏縣劃出恢復(fù)高邑縣建制。
1970年石家莊專區(qū)改稱石家莊地區(qū),轄高邑縣。
行政區(qū)劃
截至2011年,高邑縣轄3個鎮(zhèn)、2個鄉(xiāng)。
鎮(zhèn):高邑鎮(zhèn)、大營鎮(zhèn)、富村鎮(zhèn)、
鄉(xiāng): 中韓鄉(xiāng)、萬城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