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縣歷史悠久,為古唐侯堯之封地,其名肇于上古,是
華夏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唐縣位于
太行山東麓,隸屬于河北省
保定市,轄20個鄉(xiāng)鎮(zhèn),345個行政村,54.67萬(2007年)??偯娣e141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
丘陵總面積82%;唐河、
通天河由西向東南縱貫全境,匯入華北明珠——西大洋水庫。全縣地貌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
2013年,唐縣地區(qū)生產總值上半年完成29.10億元。
歷史沿革
唐堯像
公元前2360年,帝
堯放勛被封為唐侯,治所陽邑,亦稱唐,在今唐縣境內,稱古唐侯國。
春秋時期,屬燕地、中山地。
西漢
高帝四年(公元前202年)置縣,因古為唐侯國得名唐縣。屬
冀州刺史部中山國所轄。西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改國為
中山郡,唐縣屬之。
新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唐縣為和親縣。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復名唐縣,仍屬冀州中山國所轄。
魏
晉因之。
北齊撤消唐縣并入安喜縣(今
定州城東南)。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復置唐縣,屬定州
博陵郡。
唐代屬
河北道定州。
后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改唐縣為中山縣。
后唐同光初復為唐縣。
后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改唐縣為博陵縣。
后漢初復名唐縣。
宋屬
河北西路中山府。
金屬河北西路定州所轄。
元代改屬保定路。
明代隸屬京師省
保定府。
清初仍屬保定府所轄。
民國初沿清制,民國二年(1913年)撤銷府級建置,唐縣屬直隸省
范陽觀察使所轄。民國三年(1914年)范陽道改稱
保定道轄唐縣。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唐縣屬
晉察冀北岳區(qū)五專區(qū)所轄。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
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唐縣屬五專區(qū)。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改屬察哈爾省易水專區(qū)。
行政區(qū)劃
區(qū)劃沿革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唐縣屬
保定專區(qū)。
1970年屬保定地區(qū)。
1956年因縣城內地域狹窄,將縣政府遷至舊城東北600米處今址。
1958年7月,撤消望都縣并入唐縣,仍稱唐縣,縣城遷至望都城。
1962年復置望都縣,唐縣人民委員會遷回原址。
1964年后,縣政府所屬大部機關單位陸續(xù)遷出舊城,建成今縣城之向陽街、光明路、唐堯路、國防路、農機路等。
1970年“
文化大革命”期間,仁厚鎮(zhèn)曾改稱“東風大隊”。
1984年復稱唐縣城內。其城關改稱仁厚鎮(zhèn)人民政府,
1990年底,舊城內除城內村民委員會居民處,僅存縣水利局、工商局、稅務局、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局、第一建筑公司、唐縣師范學校、縣直第一小學和部分家屬居民,其他縣直機關均遷出舊城于
新城區(qū)定居。
1994年唐縣屬
保定市至今未變。
轄區(qū)
截止2007年,唐縣轄7個鎮(zhèn):
仁厚鎮(zhèn)、
王京鎮(zhèn)、
高昌鎮(zhèn)、
北羅鎮(zhèn)、
白合鎮(zhèn)、
軍城鎮(zhèn)、川里鎮(zhèn)。13個鄉(xiāng):
長古城鄉(xiāng)、
都亭鄉(xiāng)、
南店頭鄉(xiāng)、
北店頭鄉(xiāng)、
羅莊鄉(xiāng)、
雹水鄉(xiāng)、
大洋鄉(xiāng)、
迷城鄉(xiāng)、
齊家佐鄉(xiāng)、
羊角鄉(xiāng)、
石門鄉(xiāng)、
黃石口鄉(xiāng)、
倒馬關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