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原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隸屬于河北省
張家口市。東接
宣化,南連
蔚縣,西與山西大同毗鄰,北與
懷安縣和山西省
天鎮(zhèn)縣交界。距北京市280公里、
大同市78公里、張家口市140公里。陽原縣全境東西長82公里,南北寬約27公里,總面積1849平方公里(2013年)。
陽原縣境內(nèi)南北環(huán)山,
桑干河由西向東橫貫全境,地貌有山地、山前丘陵平原、河川,總的特點(diǎn)是西南高、東北低,南山高、北山低,呈兩山夾一川的狹長盆地。平均海拔約1100米,最低海拔770米,最高海拔2045.9米。
2013年。陽原縣完成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550819萬元。人均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達(dá)到20998元,增長5.1%,財(cái)政收入37986萬元,增長7.3%,占GDP的比重為6.89%,經(jīng)濟(jì)運(yùn)行質(zhì)量急需提高。
歷史沿革
陽原縣戰(zhàn)國時(shí),屬
趙國,置
安陽邑,治所
在今
開陽。
秦朝時(shí),仍置安陽邑。
西漢時(shí),屬并州
代郡,置三縣,其中之一為陽原縣。置縣時(shí)間為
漢景帝前元年間(前156~150年)。東漢時(shí),今陽原縣屬
幽州代郡,東漢建武二十七年(51年),陽原縣撤銷。
三國魏時(shí),置
安陽縣,屬幽州代郡。晉朝時(shí)仍為安陽縣。北魏初,仍置安陽縣,屬代郡。
隋時(shí),陽原縣東、西分屬
涿郡、
雁門郡。唐初沿襲隋制。
武德六年(623年)年,屬
蔚州靈丘縣,
乾元元年(758年)至唐末,屬
河?xùn)|道興唐府興唐縣。
五代十國時(shí)期,屬
晉國蔚州。
后晉天福二年(937年),
石敬瑭將
燕云十六州割讓給
契丹,天福三年,屬
遼。
遼時(shí),屬
西京道大同府。
統(tǒng)和年間(983~1012年),置
弘州,轄
永寧、
順圣二縣。金仍置弘州,屬
西京路大同府。
元初,陽原縣屬中書省
大同路弘州。轄襄陰、順圣二縣。
明朝時(shí),陽原縣直屬京師宣府。
清朝時(shí),屬
直隸省宣化府??滴跞荒辏?692年),改名為
西寧縣。
民國二年,為避免與甘肅省西寧府重名,將西寧縣改為陽原縣。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陽原縣屬
察哈爾省察南專區(qū)。1952年11月15日,陽原縣劃歸河北省張家口地區(qū)。1958年9月19日,陽原縣與
蔚縣合并,定名蔚縣。1961年5月27日,陽原縣,蔚縣分離。1993年6月30日,陽原縣屬張家口市至今。
行政區(qū)劃
截止到2013年,陽原縣轄5鎮(zhèn)9鄉(xiāng)301個(gè)行政村??h政府駐西城鎮(zhèn)。5鎮(zhèn)分別是:
西城鎮(zhèn)、
東井集鎮(zhèn)、
東城鎮(zhèn)、
化稍營鎮(zhèn)、
揣骨疃鎮(zhèn);9鄉(xiāng)分別是:
要家莊鄉(xiāng)、
東堡鄉(xiāng)、
井兒溝鄉(xiāng)、
三馬坊鄉(xiāng)、
大田洼鄉(xiāng)、
高墻鄉(xiāng)、
辛堡鄉(xiāng)、
馬圈堡鄉(xiāng)、
浮圖講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