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安縣隸屬于河北省張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居晉冀蒙三?。▍^(qū))交界處,地處京津冀都市圈和晉冀蒙經(jīng)濟圈的交匯處,素有“金三角”之稱。懷安縣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建制,唐穆宗長慶二年,即公元822年,取“朝廷施行仁政,百姓懷恩而安”之意,始稱懷安縣。全縣地域遼闊,地勢西高東低,屬淺山丘陵區(qū)。區(qū)域面積1706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面積150萬畝,其中耕地面積60萬畝。轄4鎮(zhèn)7鄉(xiāng),273個行政村,24.6萬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17.8萬人。
懷安縣素有“文化縣”之稱,明清時進士、
舉人、生員達400多人;進入現(xiàn)代,涌現(xiàn)出如
康世恩、
阮慕韓、
李健生等國家領(lǐng)導和志士仁人。圍棋文化影響深廣,是全國5個“圍棋之鄉(xiāng)”之一。飲食文化精深廣博,熏肉、
豆腐皮、一窩絲餅并稱“
懷安三寶”,已入選《中國食品辭典》,享譽晉冀蒙和京津一帶。自然景觀較多,已有龍洞山
狩獵場、上水源國際生態(tài)示范區(qū)、臺灣新東陽休閑度假區(qū)等旅游景區(qū)3個。名勝古跡有明昭化寺、
古長城等。
歷史沿革
古代時期
夏朝及商期間屬夏王朝九州中之冀州,進入西周分屬于幽、并兩州,春秋時屬西周王朝分封之諸侯國——代國,戰(zhàn)國時期屬趙國之代郡地,秦統(tǒng)一六國后,懷安隸代郡之代縣(今
蔚縣代王城)。
代國遺址
西漢,武帝
元封元年(前110年)于縣境南部舊懷安村北置夷輿縣,轄今縣境
南川,屬幽州代郡,旋即廢。其地并入下洛縣(今
涿鹿縣),屬幽州刺史部
上谷郡。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在縣境西北部(今東洋河村西南)置馬城縣,轄今縣境西部與
萬全縣西南部,為代郡東部都尉治所,屬并州刺史部。
東漢,仍屬上谷、代兩郡地。光武帝建武十五年(39年),為避匈奴,上谷、代郡吏民寄治于
居庸關(guān)內(nèi),二十六年(50年)復還故地,獻帝建安十八年(213年),幽并二州入冀州,縣境為冀州地。三國和魏,屬幽州上谷郡。曹魏中后期,縣境東部之夷輿縣亦省廢,旋即又改置下洛縣。
西晉,武帝泰始十年(274年),分上谷郡置廣寧郡,縣境大部屬幽州代郡,東北部屬廣寧郡下洛縣地,馬城縣廢。
東晉,縣境被突厥、鮮卑占領(lǐng)。
晉成帝咸康四年(338年)被后趙
石勒占領(lǐng)。晉穆帝
永和六年(350年)被前燕
慕容雋占領(lǐng)。晉廢帝司馬奕
太和五年(370年)被前秦
符堅占領(lǐng)。
晉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被后燕
慕容垂占領(lǐng)。太元二十一年(396年)被北魏拓跋珪占領(lǐng)。
南北朝,仍屬北魏地。今縣境西部屬恒州代郡,受北
靈丘軍管轄;
孝文帝(拓跋元宏)太和十年(486年),于今南忻屯置
大寧郡,轄小寧(今
萬全縣境)與大寧(今張家口市區(qū))二縣,本縣東部屬燕州大寧郡管轄。北魏滅亡后(534年)屬東魏,
東魏孝靜帝(元善見)
武定四年(546年)燕州廢,分恒州東部置東燕州(治今
昌平縣)轄大寧郡地。550年,屬北齊。后主(高緯)
武平三年(572年)分東燕州地置北燕州(治今
涿鹿)廢大寧郡,置
長寧、永豐二郡,縣境屬永豐郡地。565年屬北周,577年改北燕州為燕州,縣境屬燕州。
隋,縣境屬涿郡懷戎縣(今涿鹿保岱),懷安此時為涿郡懷戎縣地。
唐,618年縣境為突厥所據(jù),屬北燕州,630年突厥降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改北燕州為媯州,今縣境東部屬媯州懷戎縣地(今
懷來)。玄宗
天寶二年(743年)改媯州為媯川郡。唐王朝統(tǒng)治者取儒家經(jīng)典“朝廷施行仁政,百姓懷恩而安”之意,并以此為縣名。于穆宗長慶二年(822年),于今舊懷安村北置懷安縣,屬河北道
新州(今涿鹿)。武宗
會昌年間(841—846年)新州改稱山北八軍之
武定軍,懷安縣受武定軍管轄。
五代十國,后唐莊宗同光二年(924年)改武定軍為威塞軍,廢懷安縣。
后晉高祖天福三年(938年),
石敬瑭割燕云諸州給契丹,縣境全部入遼。南部,初屬奉圣州,后改屬西京路
大同府。東北部屬西京路宣
德州。
遼穆宗(
耶律璟)應歷十三年(963年),分文德縣地置懷安縣(治今舊懷安)領(lǐng)戶3千,鄉(xiāng)兵6千,屬奉圣州。遼圣宗(
耶律隆緒)開泰三年(1014年),于左衛(wèi)西置德州,領(lǐng)
威寧縣(與德州同治)與懷安縣,1044年改屬西京路大同府。
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于
大新鎮(zhèn)(今萬全縣
宣平堡)置宣平縣,遼天祚帝保大二年(
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金打敗契丹,將新州等地歸還宋,金太宗天會二年(北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又歸金,縣境屬西京路大同府。
金世宗大定七年(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省德州建置,縣境又分屬于宣德州(今宣化)和大同府。
元世祖中統(tǒng)元年(1260年)懷安縣從宣德州割出,屬隆興府所轄。世祖中統(tǒng)三年(1262年)今縣境西部改屬中書省
興和路,東部宣平縣仍屬上都路
宣德州。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將宣平縣移治辛南莊(今
左衛(wèi)西十里),屬中書省上都路順寧府,后改屬
宣德府。西南部屬興和路。
明初隸屬京師(北京)興和府,后改屬
山西大同府。
洪武三年(1370年)縣境被韃靼占領(lǐng),廢懷安縣。民移居庸關(guān)改置懷安守御千戶所。洪武四年廢宣平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廢千戶所,置懷安衛(wèi),二十六年二月由舊懷安村移衛(wèi)于今
懷安城;先屬山西行都司,后改隸于北平
都指揮使司。永樂十六年(1418年)革北平都指揮使司,隸屬京師。十七年保安右衛(wèi),由順圣川(今
陽原)徙至西
沙城。二十年(1422年)移治懷安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置萬全都指揮使司,轄懷安衛(wèi),萬全左衛(wèi),保安右衛(wèi)等。是年六月,保安右衛(wèi)改屬懷安衛(wèi)。英宗正統(tǒng)二年(1437年)柴溝堡筑堡,并設(shè)參將,屬萬全都指揮使司。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于柴溝堡置分守西路參將。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分西路為上西路與下西路,左衛(wèi)屬上西路,柴溝堡、西陽河、懷安屬下西路。明
崇禎八年(1635年)上下西路及懷
安南界的南山路,又改屬分守道。
清世祖順治初,延用明制,仍屬
直隸。
順治八年(1651年)裁柴溝堡參將,懷安衛(wèi)屬萬全都司。圣祖康熙四年(1665年)改隸山西??滴跞辏?693年)西陽河、柴溝堡、左衛(wèi)并入懷安,改懷安衛(wèi)為懷安縣,屬直隸保定布政使司
宣化府,柴溝堡設(shè)守備。世宗
雍正十年(1732年)柴溝堡改設(shè)都司。
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裁直隸宣化府,懷安縣改屬
口北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道為省,直隸為河北省。察區(qū)升為察哈爾省,懷安縣屬之。民國三十年3月(1941年4月1日),懷安、萬全合并,稱
萬安縣,治柴溝堡鎮(zhèn),稱
萬安鎮(zhèn)??谷諔?zhàn)爭時期,為中共冀察區(qū)第十三專區(qū)。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1月,察哈爾省恢復,懷安縣屬察南專區(qū),懷安縣治懷安城。民國三十五年至民國三十六年解放戰(zhàn)爭期間,中共政權(quán)轉(zhuǎn)入地下,建有臨時聯(lián)合縣,縣境分屬天陽懷(天鎮(zhèn)、
陽高、懷安)聯(lián)合縣、興天懷(興和、天鎮(zhèn)、懷安)聯(lián)合縣及宣涿懷(宣化、涿鹿、懷安)聯(lián)合縣。1948年聯(lián)合縣撤銷,恢復懷安縣制屬察南專區(qū)。1948年11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次解放縣境。新中國建立前后,北以
洋河與萬全縣為界;東以古垛山與
宣化縣為界;南以靈官廟山、虎窩山與山西
天鎮(zhèn)縣為界。
新中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51年縣政府由懷安城遷至
柴溝堡。1952年11月15日
察哈爾省撤銷,改屬河北省,懷安縣屬張家口專區(qū)。1958年10月,懷安、萬全兩縣合并,縣治柴溝堡。1959年5月張家口專區(qū)和
張家口市合并,懷安縣屬張家口市。1961年12月25日懷安、萬全兩縣分制,懷安屬張家口地區(qū),1993年,張家口地市合并,懷安縣隸屬于張家口市至今。
(懷安縣文史檔案局提供)
行政區(qū)劃
縣政府駐柴溝堡鎮(zhèn)。
1997年,懷安縣面積1692.5平方千米,人口24萬,下轄4個鎮(zhèn)、7個鄉(xiāng),分別是:
柴溝堡鎮(zhèn)、
左衛(wèi)鎮(zhèn)、
頭百戶鎮(zhèn)、
懷安城鎮(zhèn)、
第三堡鄉(xiāng)、
渡口堡鄉(xiāng)、
第六屯鄉(xiāng)、
西灣堡鄉(xiāng)、
西沙城鄉(xiāng)、
太平莊鄉(xiāng)、
王虎屯鄉(xiāng)。
2002年底,懷安縣面積1706平方千米,人口24.57萬。下轄4個鎮(zhèn)、7個鄉(xiāng),10個社區(qū)、273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