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平縣隸屬于河北省承德市,位于
承德市西部,處于京、津、遼、蒙的省市“金三角”交匯點,素有北京北大門之稱,是溝通京津遼蒙的交通要沖。
灤平縣總面積3213平方千米,東西最長95.7公里,南北最寬67公里。東部和東南部與
雙灤區(qū)、
承德縣為鄰,西部、西南部與北京市
懷柔縣、
密云縣接壤,北部與
豐寧滿族自治縣、
隆化縣毗連,西北部隔豐寧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錫林郭勒盟的
正藍旗、
多倫縣接壤,東北部隔隆化與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內(nèi)蒙古
赤峰市的
喀喇沁旗、
寧城縣接壤。轄20個鄉(xiāng)鎮(zhèn)(7個鎮(zhèn)、4個鄉(xiāng)、9個民族鄉(xiāng)),1個街道、200個行政村、9個居委會。有6個鄉(xiāng)鎮(zhèn)21個行政村與密云區(qū)和懷柔區(qū)接壤(巴克什營鎮(zhèn)、虎什哈鎮(zhèn)、澇洼鄉(xiāng)、鄧廠滿族鄉(xiāng)、五道營子滿族鄉(xiāng)、馬營子滿族鄉(xiāng)),邊界延長線113公里。省
貧困縣,環(huán)首都綠色經(jīng)濟圈14個重點縣之一。
灤平縣于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正式建縣,6800年前就有了人類文明,山戎民族從商周到戰(zhàn)國時期在灤平延續(xù)700多年,形成了鮮明民族特色的山戎文化;境內(nèi)有清代御路遺址5條、行宮遺址8處,省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各類遺址、遺跡及古建筑360余處,康熙、乾隆、嘉慶、咸豐等4位皇帝秋狝避暑往返此區(qū)域230次,其中,康熙、乾隆皇帝最多,均在90次以上。
灤平話是
漢語普通話發(fā)音的標準
,是新中國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采集地
。
歷史沿革
西漢設(shè)
白檀縣。
金設(shè)宜興縣。
明設(shè)宜興守御千戶所。
乾隆七年(1742年)設(shè)喀喇河屯廳,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喀喇河屯廳為灤平縣。相傳因喀喇河屯瀕臨灤河,取“灤河無患,人民得平安”之意。
2007年,根據(jù)河北省政府有關(guān)文件精神,灤平縣
陳柵子鄉(xiāng)劃歸承德市
雙灤區(qū)管轄。
2010年,根據(jù)河北省政府有關(guān)文件精神,灤平縣
西地滿族鄉(xiāng)劃歸承德市
雙灤區(qū)管轄。
行政區(qū)劃
截至2016年,灤平縣轄20個鄉(xiāng)鎮(zhèn)(7個鎮(zhèn)、4個鄉(xiāng)、9個民族鄉(xiāng))、1個街道、200個行政村、9個居委會。包含:
灤平鎮(zhèn)、
長山峪鎮(zhèn)、
張百灣鎮(zhèn)、
紅旗鎮(zhèn)、
金溝屯鎮(zhèn)、
虎什哈鎮(zhèn)、
巴克什營鎮(zhèn)、
平坊滿族鄉(xiāng)、
安純溝門滿族鄉(xiāng)、
付營子鄉(xiāng)、
小營滿族鄉(xiāng)、
西溝滿族鄉(xiāng)、
鄧廠滿族鄉(xiāng)、
五道營子滿族鄉(xiāng)、
馬營子滿族鄉(xiāng)、
付家店滿族鄉(xiāng)、
火斗山鄉(xiāng)、
兩間房鄉(xiāng)、
澇洼鄉(xiāng)、
大屯滿族鄉(xiāng)。